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突破产能瓶颈

(2012-05-14 09:31:19)
标签:

产能

效率

瓶颈

文化

分类: 企业管理咨询

如何突破产能瓶颈

                   --两头挤压,中间打通

我们很多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工艺设备,外国的生产效率是我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为什么我们的机器有产能,实际却做不出来产量?

案例:XY公司是一家铝型材加工企业,该企业的工艺是从熔铸车间到挤压车间,然后流到后续的表面处理。因熔铸是一种金属冶炼工艺,他的产能对整个公司的生产不构成瓶颈,而挤压车间却成为制约产量提升的瓶颈环节,挤压生产不出来,后面工序只能等,所以要提升产能必须从挤压车间寻求突破。

运用我们赛德公司的“系统分析”法,我们发现:1、挤压车间也处于“饥饿状态”,车间的日产能可达80100吨,实际每天只能保证在40吨上下;2、车间设备老化严重,设备的利用率很低,每天有12小时左右的停机;3、模具信息的不准确,导致发放模具到机台不及时;4、计划的安排不合理,将订单超出产能2倍多下到机台,机台挑单生产严重;5、整个公司生产缺乏统筹不顺畅,导致车间所需料框、物料积压,物料不能及时周转;6、对产品的品质意识不强,造成补单、欠数多等方面的原因。

问题发生在挤压,问题的根源却要在挤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思维定势,转变我们的心智模式。

一、设备瓶颈的突破:导入“设备循环自控”的管理理念。组织设备部人员对设备逐台进行全面的检修,解决设备的突发故障以免影响生产;推行设备点检制,提前进行预防维修;全员设备管理,设备部对操作工进行培训,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交由操作工负责,在推行这个工作时遇到挤压车间的强烈抵抗,认为我们只管生产,如果我们也管维修,要设备部干什么!知识易学,行为难变,工作中谁都不想多付出一点,其结果必然会陷入“群体堕落”,甚至企业被市场淘汰!

其次,运用5E1T管理模式,实行“备模制”和模具仓进行盘仓整改,模具送模及时率由85%上升到99%

二、计划管理:对计划的一系列调整.

1、导入“计划循环自控”管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计划不是计算,不是将订单简单的转换一下,丢给车间,然后不管不问,直到货柜车到了工厂,产品还在生产线,然后将大家臭骂一通!计划是管理,是控制,是约束。管理什么?管理物料的流动,物料在工序的流进流出,物料在工序之间的中转。控制什么?控制指令的发出、信息的传递。约束什么?约束人的随心所欲,约束个别车间的“高效率”(追求计件工资的最大化),而公司整体效率的低下。所以将计划部名称改为计划物控部,通称PMC部。

2、全面推行5E1T管理模式。

A、日计划:推行《计划排产作业流程》,规范计划的排产流程,强调要求日排产量不得超过产能的1.5倍,最终要求车间按计划生产。这些措施解决了计划的混乱问题,同时把备料情况也拉入计划部的统筹工作中.

B、日考核,推行“一角钱责任制”,对于当时影响计划的责任人,按品种进行一角钱的责任追究,让“责任无处可逃,让责任认真起来”,斩断推脱责任的链条,让责任在不断承担中强化责任意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敢于担当的文化氛围。

C、日备料:当管理达到“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只有走最简单,最有效,当然也是最“笨”的方式,查一查,看一看。强制要求模具仓对下一班计划生产的模式查找实物模具,并将信息反馈到计划部,要求车间报告生产异常,认真填写《生产异常单》,让车间了解生产信息,计划员做计划前必须统计料框数量、铝棒数量等。总之一个原则:必须保证上机生产时:有足够的模具、铝框、铝棒、设备等一切生产条件必须具备。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计划,也就只是计划。

D、日会议:每天上午召集跟挤压生产相关的部门,组织进行前日订单分析会及计划安排会。公布前日考核结果,协调解决订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E、日攻关:对于订单生产出现的问题,组织技术、品质、设备、检具部门一起进行攻关解决。

3、品质管理,导入“品质管理循环自控”管理理念。企业的问题大部分是思想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出现了问题,是我们对常规问题麻木,以至于“自我设限”,不能逾越。品质管理我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验尸式”的事后检验,没有想到要进行过程控制,过程控制首先是动作控制、工艺标准控制。产品的外观质量是一个最难控制的问题,赛德认为外观质量大部分可以从操作动作和工艺上进行改善,许多产品的质量档次难以提升恰恰在于外观质量过不了关,铝型材也是如此。XY接了一个高端客户的订单,客户对外观质量要求比较高。于是我们推行了《碰伤擦花稽核控制卡》针对车间的碰伤、擦花问题进行了专项的解决。在开始推行该《控制卡》的时候,我们邀请车间、质检、制造中心总监、稽核总监等部门负责人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当时他们都说是走形式根本就没有用,直接不配合、不执行,到最后到场的只有质检部经理一人,其余的都不来。最后,老板出面让稽核严格监督检查,这项工作才得以执行下来,通过一个多月的稽核检查这项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数据反映就是当时的报废率从4%下降到2.4%

数据变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车间的产量从4月份的日均40吨提升到的6月份达日均55吨。用不到原来一半的机器生产超出原来近一倍的产能,效果明显,变革结束后,项目老板深有感触的说:赛德的变革让原来很多以为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

李老师点评:我们车间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职能部门有没有发挥作用,只有我们的职能部门能协调处理、解决我们生产上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生产上就没有问题。

当然每个公司的管理瓶颈都不是一点点的,很多问题我们的管理人员走进了一个管理误区---就是认为这些个瓶颈问题是行业技术问题,整个行业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就不去解决了,这样也有了借口推脱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不改变技术的前提下从管理层面着手解决,这样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个不同的效果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