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邱文选老先生的《晋国古都——故绛探踪》
(2024-02-14 12:33:23)已故邱文选老先生的《晋国古都——故绛探踪》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剪桐封弟”册封其同母弟叔虞为唐侯时起,至公元前 369年韩魏赵三分晋国止,前后历时近700年左右。但晋国古都何在?从古至今,史家言说不一,争执甚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晋国都城迁徙频繁所致。
襄汾县的“晋城遗址”即晋献公迁都的故绛城:近年以来,经作者多方综合考证,确认山西省襄汾县 (由原襄陵、汾城两县合并而成)境内的“晋城遗址”就是昔日晋献公迁都的故绛城。
晋城遗址又称赵康古城,位于“丁村遗址”南三十公里处,即在山西省襄汾县县城西南三十公里赵康镇以东里许,是晋献公的都城故绛所在。
考之晋国都城迁徙史,自周成王封叔虞于唐为唐侯,斯后叔虞子燮父因晋水而易唐为晋。
晋成侯迁都曲沃 (今)闻喜县境内。晋国都城几经迁徙,三传至成侯徙于曲沃(今闻喜境内),历厉、靖、僖、献五君,史称曲沃五侯。
穆侯迁都于绛 (今翼城、绛县)孝侯改绛为翼:公元前810年,周宣王十七年,献侯之子穆侯立,再迁都城于绛(今翼城、绛县间车箱坡附近)至公元前738年,周平王三十三年,孝侯改绛为翼。
曲沃武公 (晋武公)灭翼而为晋国君主都于曲沃:至公元前678年,周牖王四年,晋国的旁支强宗曲沃武公以武力伐晋缗侯而灭翼。从此,周牖王命曲沃武公以一军(公爵军衔)为晋侯,正式命为晋武公,尽饼晋地而为晋国君主,并列为周朝诸侯。于是于曲沃建庙设邑,祀宗庙于曲沃,改元曲沃武公38年,曲沃成为自昭侯封桓叔于曲沃,经庄伯至武公代翼为晋君,已都曲沃三世矣。
晋献公迁都故绛: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晋武公逝世,其子献公(脆诸)即位,晋国又曾再次迁都。公元前668年,周惠王九年,晋献公九年,献公采纳(司空)士艹的建议,晋都从曲沃再迁至故绛o《左传》庄公26年载:“夏,士艹城绛,以深其宫。”《史记·晋世家》亦载:“献公九年,士艹……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史纪·年表》云:“献公九年,始城绛都。”郑玄(诗谱)亦有“武公子献公城聚都之,命曰绛”的记载。这是史籍记述晋献公为摆脱桓、庄宗族的干预而采取士艹之谋举行迁都措施的文献记载。
绛在太平县治南 25公里:士艹所城之聚、所都之绛何在?史籍亦罕有定论。据清雍正《太平县志·都邑志》载云:“太平(注:民国四年改称汾城)弹丸邑耳,以都志者何?邑治南二十五里为古晋城,乃献公始迁之地。文公霸业实基焉!都于此者计八君,计年八十五。”
景公迁都新田 (今侯马市新田遗址)。《太平县志·都邑志》又载云:“献公九年,用土芳谋,城聚都之,命曰绛,夏,士芜城绛,以深其宫,太平晋基始此”清代史学家、地理学家康基田《晋乘鬼略》载云:“晋,春秋时本都翼(注:即穆侯迁都之古绛,孝侯改称翼),昭侯封文侯之弟成师于曲沃。武公灭翼而都曲沃,其子献公城绛居之。今太平县南25公里,士艹所筑城址尚存。历惠、文、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地当汾、浍二水之间。于是命新田为[新)绛而以故绛之绛之为北绛。
故绛地理位置之考证:“阎若璩《潜邱札记》亦载云:“《史记》云:献公始都绛,绛即太平县南晋城是。余亲历其地,遗址宛然,方史记载相吻合。今天的晋城遗址,是汉初在故绛几经战火、震灾毁灭性破坏废墟上重建的临汾城 (即今晋城遗址,非指今临汾市),其遗址中产生上述情况,自属必然现象。基于以上历史记载,佐以考古报告,晋国遗址确是古晋国献公所迁之都故绛城遗址,事属昭然,此谓有考古报告可据。
晋城遗址规模宏伟:晋城遗址,规模宏伟,形势壮丽,据《太平县志》记载:晋城为春秋晋国都城,城周计九里十八步。城墙及宫殿遗址尚存。原系晋献公始迁之地,晋文公霸业实基于此。现存城堡九关八门,北城城墙遗址,雄伟壮观,中有城阙,宽阔突高,乃城门遗址。城北二里许有古烽火台遗迹,高耸突起,乃防卫京畿重要设施。西城底基犹存,城基底部宽约十一米左右,大部平面呈臼窝形,城墙夯土层厚度约四、五厘米。北、西城外均有水蚀壕沟遗迹。壕沟宽 15—20米,深10—15米不等,系原护城河遗迹。文献记载:春秋时献公曾引城北十里汾阳岭下焦泉水灌河护城,供应京都用水,以上设施,完全符合春秋时期周制”诸侯之城方五里”的都邑建城制度。此谓之有实址可证。
晋城遗址内晋国遗迹累累:晋城遗址乃故绛城的有关晋国遗存比比皆是。址内晋城村有献公斗鸡台,骊姬梳妆台,文公点将台等遗迹,原宫殿遗迹仍隐约可见。附近泰山沟古称龙沟有献公观龙亭,事出《左传》“龙降绛郊”典故。址东原白马寺遗址传为献公九层赏月台故址。址南里许史威、杨威村乃公元前 635年,晋文公创立上、中、下三军制时的示威、杨威兵营原址,后代改兵营为村落名史威、杨威。址西北里许赵康镇,古名师庄,乃献公太子申生、世子重耳、夷吾兄弟读书习礼的书院,习礼村是晋大夫朝见国君时学习朝拜礼仪的礼堂,牛席村乃晋国储备粮粟和圈养牛羊马匹的国家仓库,址西八里许九原山,古又称九京,古代九原对峙,森林茂密,乃故绛防卫要地,为晋军驻守要隘,址北十里有汾阳岭,岭高势峻,为晋都通往蒲、屈、霍山要冲,皆晋都天然屏障,此谓之有旁证,可辨。
晋都故绛发生之宫庭事变:晋都故绛时,曾发生献公宠骊姬的宫庭事变,址北 25里有长子头村乃太子申生行将遇害时,晋大夫狐偃赵衰等计议营救的地方。未果,申生遂自杀于曲沃封地,诸大夫藏太子头于此。随后重耳被逼出奔,赵康古天池旁,原有古碑一座,碑上阴刻“晋世子上马石”传乃重耳出奔时乘马的地方。蒲剧《美人图》的故事情节,当地群众至今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下宫之变”乃晋国史上又一重大事变,“狗咬赵盾”史事流传至今,妇孺皆晓。附近赵雄村乃赵盾为上卿后之故居,村内有赵盾祠,乃赵氏十一代后嗣于宋哲宗元佑十一年为悼念赵盾重建延绪于今。村北有赵宣子庙,虽庙已毁而遗迹犹存。村东北有赵盾墓,墓旁有清乾隆时赵氏后嗣重修墓碑,碑文详记昔日“下宫之变”事。下宫之难经韩厥营救,赵氏冤案得到平反后,又恢复赵盾之孙赵武世袭爵位,赵族遗骨始得群葬于九原山下,赵雄村西九原山脚下有九冢墓,乃赵氏冤案平反昭雪后遗骨葬地。与下宫有关的程婴墓、三公祠及安儿坡等遗址均在左近,址北三十里有荀董村,即晋大夫荀息和史官董狐合祠而得名。址西北25里有古厥店村,旁有韩厥祠墓遗址,墓旁有碑,文曰:“晋大夫义成侯韩厥墓碑。”碑文已剥蚀不清,文有“晋灵公听屠岸贾之谗,夷灭赵氏几尽,侯与程婴、公孙杵臼存赵氏孤,雪忠魂之冤,感人至深,可以流传千古……。”乃清康熙时邑人所立,可谓文工而情切。此可谓有史碑可佐。
晋都故绛时期人才辈出:晋城作为献公故绛之都,共历八君 85年,实乃晋国史上黄金时代。在此八君时期,名臣贤相,人才辈出,辅佐献公开疆拓土,帮助文公共襄霸业,文献记述者不胜其数,史传献公即位初,因患桓、庄之族为患而数日不食。时有祖朝者,乃上书献策,公召而共语三日,乃无忧矣。址东北有东郭邑,乃祖朝故居,现存《祖朝传》记其事。
址西北有荀董村,因晋大夫荀息、史官董狐合祠而得名,宋代名臣司马光有《荀息论》,《太平县志·乡贤谱》有《董狐赞》,以评论褒扬。此外,历代文人墨客有《韩厥赞》、《赵衰赞》等宏文,褒扬晋献、文时名臣贤吏,歌颂献、文时创业历史功绩。宋代司马光曾作《故绛城》一首,盛赞晋文公曰:“文公恢霸略,征讨辅周衰,奕世为盟主,诸侯听会期。”千古诗文,传之久矣。
此谓有诗文可参。
故绛为晋国军政要衙:故绛地处晋国疆域中心,东、南汾水环绕,西据九原高地,北傍汾阳阜岭,西北与马首山遥相对峙,既有汾水舟楫之利,又有三峰防卫之用。北可拱卫蒲、霍,西可控制西河,南可畅达崤函,邑近汾浍交流,沃野千里,物产有绛翼之铁,解芮之盐,屈蒲之马,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又为黄河流域文化、经济中心,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而有之,献公正是依托这一天然条件,削平境内诸戎,扫灭境外附近二十多个诸侯国家,把疆域扩展到黄河南岸。文公继承其父基业,励精图治,东南与齐楚抗衡,西与秦戎交融,城濮一战,称雄中原,使晋长期立足霸主地位。
这一历史勋业,除政治、经济、外交诸因素外,故绛优越的地理条件,正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故绛——晋城遗址在晋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将随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播,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