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渡口与碛口古镇贾学平/搜集整理
碛口古渡口与碛口古镇
贾学平/搜集整理
一、碛(qi)口古渡口
碛口古渡口位于山西吕梁市临县城西南48公里的湫水河入黄河河口处,西与陕西吴堡县丁家湾隔河相望。该渡口自古就有木船摆渡,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在此定居。那时候,“走西口”的晋商在内蒙古包头一带买卖的商品,运回晋中,走的就是黄河边的碛口渡,使得这里成为当时西北与华北货物流通最大的水陆转运码头。
在晋商繁盛时期,每日有几百只船、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然后,再用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至今,碛口还有黄河上留存最完好的商留码头。
河东碛口商贸的发展,也带动了河西螅蜊峪古渡的崛起。螅蜊峪,今称螅镇,位于黄河秦晋峪谷中部、铁佳州南端四十公里处。说到螅蜊峪,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到民谣《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闻名华夏的船夫曲就产生在古渡螅蜊峪。
螅蜊峪当年因其晋商“走西口第一渡”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水旱码头的优势曾辉煌一时,渡口历代都有兵家防守设施。康熙初年,随着河东碛口的商贸云集,螅蜊峪便成了“舟楫胥至,粮果云集”的漕运渡口。螅蜊峪渡口的兴盛得益于黄河的水运和马帮脚户的旱运。从乾隆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这二百年间,螅蜊峪商铺之兴隆、渡口之繁忙、驮运之穿梭,每天有近百艘长船云集穿梭在螅蜊峪渡口,数百峰骆驼蜿蜒连绵在高原古道上。船筏穿梭,驼铃声声,使这块渡口的不毛之地,一度时期成为“古渡小都会,河岳大文章”的水旱码头。
彼时的螅蜊峪渡口,成了西通秦陇、东连燕赵、北达蒙古、南接中原的黄河咽喉要冲。河套平原的粮食、胡麻油,吉兰泰的盐碱,甘肃、宁夏的药材、皮毛,通过这里的水旱码头,输送到西北各地乃至更远的地方。
上世纪初,随着陇海、京包铁路的相继修建,开通了东西经济大运脉,螅蜊峪的货船停滞了、脚夫歇脚了、码头萧条了,当年繁忙的水旱码头彻底衰败下来。
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是吕梁山中黄河边的一座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古时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上渡口,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称,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碛口镇位于山西吕梁山西部,坐落于山西临县南部边缘的古渡口。
碛口镇主要景点有黑龙庙、大同碛、西湾村陈家大院、黄河画廊、李家山、巨石滩、乐楼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黄土高原和万里黄河让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旅游区。
1、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是一处集晋商文化、民俗风情、黄河风光、革命纪念地、黄土高原地貌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区。被誉为“人生必去的10座小城”之一。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山西部,坐落于山西临县南部边缘的古渡口,碛口古镇的地理位置,创造了黄河文化,留下了许多值得观赏的景点,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声名赫赫。
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居于镇北,黑龙庙位于河东,山环水抱,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景观。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和认可。
2、西湾村
西湾村距碛口古镇仅一步之遥,以独特的民居建筑闻名,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百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层次感极强。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
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几十处院落,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3、黑龙庙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碛口古镇中间的制高点,居于卧虎山顶。站在庙门前,我们可以远眺黄河,俯瞰古镇,近观湫水,聆听二碛。
历史上当地人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黑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
4、民俗风情
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七月初一的黑龙庙会,碛口镇会有古风白韵的“社戏”活动,千古一绝的《狮子啃绣球》等地方小戏、碛口腰鼓,以及陕北皮影、剪纸、八音会、民间说唱等,都是极具黄土文化特色的风俗风情。
5、西湾村陈家大院
西湾村陈家大院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碛口镇东约一千米的湫水河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
6、荣誉称号
2005年9月,碛口镇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