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文化与蛇谜语贾学平/搜集整理

蛇文化与蛇谜语
贾学平/搜集整理

蛇 [shé] 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
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蛇类横裂的泄殖孔两侧有爪状的后肢遗迹;周身披鳞;头部形状各异,鼻孔位于吻侧,但终生海栖的海蛇科种类则居于吻背;眼球外有保护性的透明皮肤,瞳孔圆形、垂直椭圆形或水平椭圆形,无活动性眼睑,晶体几呈圆球形;舌细长分叉;前颌骨(仅蟒科蛇类具齿)、上颌骨、腭骨、翼骨和齿骨上附生着齿尖后弯的牙齿,然而齿的大小、数目及其结构则随不同蛇种而异;尾部明显地短于头体长。
蛇的栖息环境因种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栖息的环境多种多样,有的生活于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树上,又有生活在水中。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蛇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从无脊椎动物到各类脊椎动物。分布于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
蛇是历经1.3亿年的漫长进化发展而成的一个特殊生物类群,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蛇属于变温动物,进化程度较低,其分布和生存受气候影响较大,是一稳定性较为脆弱的生物类群。全世界有蛇3425种,中国有241种。
巳蛇
巳蛇,十二生肖之一,地支的第六位。蛇灵敏灵活,巳时蛇多隐蔽在草丛中。
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之所以称蛇为“小龙”,是因为龙的形象最早脱胎于蛇,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将蛇称为“小龙”是“攀龙附凤”的意思。
民俗
汉族民间有“蛇脱皮”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
认为若杀死蛇或蛇没有被打死,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所以若在家中发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进山洞,别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闽南一琏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发现蛇,是不能打死的,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边发现几条蛇盘在一起,就要赶揪掉身上的某一颗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没有看见。据说这是蛇交配,观者为大逆不道。
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贵州一带民俗忌雷鸣声,否则当年会蛇虫成灾。民谚云:“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蛇”为谜底的谜语
1.恰似十五女儿腰(打一生肖)
2.无家可归出过(打一生肖)
3.扭转乾坤?(打一生肖)
4.猜南猜北(打一生肖)
5.朝辞白帝彩云间(打一个生肖)
6.节外生枝(打一动物)
7.自相惊扰(打一生肖)
8.改头换面 生肖(打一动物)
9.弄巧成拙(打一生肖)
10.二前惆怅(打一生肖)
11.若有所思的动物(打一生肖)
12.欲钱买未雨绸缪的动物(打一动物)
13.如花似玉(打一生肖)
14.此物细又长,成群落下方(打一生肖)
15.闺女出嫁(打一生肖)
16.屋檐上的大葱叶枯皮焦心不死(打一生肖)
17.风吹大地(打一生肖)
18.大地春归(打一动物)
19.拐弯抹角(打一个生肖)
20.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
21.将门生出有犬子,虎头蛇尾难成事(打一个生肖)
22.地里一根绳,吓坏过路人。身披鳞外衣,没脚水陆行。(打一动物)
23.没有手脚大怪物,身上铠甲把人唬(打一动物)
24.头是红尾是绿(打一动物)
25.是龙是马任你猜(打一生肖)
26.扭扭捏捏(打一动物)
27.横直不分(打一动物)
28.虽称小龙却无足,吞噬鸡鼠格外毒(打一动物)
29.无脚也无手 身穿鸡皮皱(打一动物)
30.画龙点睛我自如,一克容情造乾坤(打一生肖)
31.长个个竿进巷道直来直去直进直出(打一十二生肖里的动物)
32.每隔数日脱旧衣,没有脚爪走得急,攀缘树木多轻便,光滑地面步难移。(一动物)
33.坐也卧立也卧行也卧卧也卧(打一动物)
34.颜六色像根绳,摇摇摆摆草上行,听见声音快速窜,缩起身子大肥虫(打一动物)
35.名里有虫也有它,化为人形传佳话。(打一动物)
36.一根绳,草里藏,吃老鼠,人见慌。(打一动物)
37.远看像盘磨,没人敢去摸。磨会变成绳,吓坏老太婆(打一动物)
38.一个小动物,生活在水里,从小没有腿,身长细入绳。(打一个动物)
中国蛇文化
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伫立着两座雕像,即迎风而立的白素贞,和负剑立于其身侧的小青。《白蛇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素贞与许仙缠绵悱恻的爱情着实让人悠然神往。
中国的蛇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诸如伏羲、女娲这种人类神话中的祖先,又或者治理了滔天洪水的大禹,在文献中就是以人首蛇身(或人身蛇尾)的形式出现。蛇还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黄道十二宫,中国人对蛇的好感可见一斑。
以一介普通人的心态讲道理地说,蛇的形态可谓奇丑无比,再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事件发生在我们周围,让人着实难有好感,古人对蛇“情有独钟”,甚至籍此演化出来各式神话传说来对其“歌功颂德”,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在人类文化中,蛇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诚然,在人类文化中,蛇咬人、伤人而被渐渐演化为丑恶的集大成者,但在许多故事中,也被赋予了真善的意味。在了解了一些蛇文化后,就不难理解人们对蛇的复杂心态,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蛇文化,试着去理解古人对蛇一事的虔诚和畏惧。
在远古人类尚未开化的时代,蛇无足而行及它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杀伤力,人们视之为神的意志,逐渐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语,人类对蛇既敬且畏。神的旨意,自然是不容侵犯的,于是先民多奉蛇为图腾,对其进行祭祀、膜拜。
有种说法说,中国人基于对蛇的崇拜,演化出龙的形态,进而自号“龙的传人”,与此有莫大的联系。这个时代的人们愚昧而迷信,不仅不允许有人打蛇,其祭祀以牲畜,或以生人为祭品。虽然残忍,却正是其虔诚的写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闽是东南粤蛇神”,如此看来,福建的简称“闽”也与闽人以蛇为尊的习俗有关。在当今台湾的高山族人仍奉行着这种遗风,他们视五步蛇为鼻祖,自诩为五步蛇的后裔,并保存着大量与之有关的艺术品,其中不乏珍品,亦有人面蛇身的五步蛇。祭祀也有,不过形式与插柱香仿佛,不复远古的野蛮残忍。
对于蛇,我们有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打草惊蛇、画蛇添足、虚与委蛇等一系列成语,戏剧《白蛇传》等。蛇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可见一斑。
蛇从源头进入人类的生活,“长年相伴”让人类对其多了了解,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不再对蛇类的攻击束手无策。早在隋末唐初,便有药王孙思邈作《千金要方》记载下对付蛇毒的办法,这自然不是药王首创,而应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与蛇为“伴”在不断的受伤,甚至死亡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如《太平圣惠方》之流所作,仅为整理、记载之功罢了。
说到医学,不能不提到蛇对人类的经济效益,或许这样说不太恰当,但这确实是大量人员伤亡所带来的补偿。在漫长的发展之中,蛇已经被纳入了如猪狗一样被人类豢养的牲畜地位,作家叶灵风在其作品中详细描述了杀蛇人精湛的技术,“他从布袋里随手拖出一条蛇,左手两要手指钩紧了蛇头,右手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蛇颈上划一条痕,随即刷地一声,将整张蛇皮撕了开来,再用刀将蛇尾和蛇皮一同切下,看也不看的抛在地上……”仅是取蛇皮,让人有一种庖丁解牛的顺畅之感——庖丁解牛或有夸张的描写,拥有这种取蛇皮技术的人可是大有人在。
人类不过用了千年的时间,就将曾经视若神明的蛇变成了经济的产物,古代时的蛇类经济不甚发达,但对蛇这个种族的打击可想而知,这种经济发展到现代更是了不得。首先是杂耍,这种牟利方式不仅仅限于蛇类,而且自古就有:表演者通过吹气、撩拨等方式刺激蛇,使之张口吐信,在观众看来惊险异常,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事先已经将毒蛇的牙拔去。诸如此类的表演多不胜数,如今新疆等地仍有以此为业者。
人是杂食性的动物,既然有人敢去吃全身甲壳保护的螃蟹,蛇一身“丰满”的肉,自然也难逃这一劫难。从资料可知,如眼镜蛇、金环蛇、过树榕、三索蛇、水律蛇、蟒蛇等,都算是吃货眼中的极品。在我国各地都有蛇餐馆,到秋天时,便座无虚席——此时正是各种蛇类“膘肥体壮”的时节,人们自然不愿放过。我们中国人可算是世界各地吃蛇的鼻祖,在《淮南子》、《南裔异物志》等古籍中均有“南人嗜蛇”的记载,这个“嗜”字,自然不是所谓的叶公好龙,而在于一个“吃”字。
蛇是入药的,药王早就发现了这点,后人在这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如白花蛇干、五步蛇干等,配以中草药,对风湿、羊癫疯甚至瘫痪的症状,皆有不俗的疗效。
对联
古今以生肖入联者不计其数,风格和主题各异,有直描动物形象,有引经据典托物言志……
蛇:舌纵成双从不花言巧语,肢虽无一却能电掣风行。
蛇年:金蛇狂舞春添彩,紫燕翻飞柳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