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虞村村名浅考田超敏张双宝

伯虞村村名浅考
田超敏
伯虞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汾河东岸,太行山余脉卢顶山(古称东陉山)西麓。村东门城楼上,有一块石牌匾,上书“古伯围”三个字。伯者:伯益,围者:围屋、某某居住的地方。合意为古时候伯益居住的地方。在村东古官路边,有一块明代石碑,上书“虞名臣伯益故里”。虞:舜时期所建立的朝代。伯益:尧舜时期的大臣,以凿井有功而委于重任,以重任而显尊贵。
据《太平县志》记载:伯虞村,距县三十五里,明崇祯年间筑堡。原伯益村,前吴邑侯以先圣讳,改为伯皇。今据《尚书》:“汝作朕虞”,虞字易之。故改为伯虞村至今。《词海》中解释虞:一、舜所建立的朝代。二、预料、筹谋划策、谋臣。根据字意,伯虞村,应为虞国谋臣伯益居住的村庄。
关于伯益,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勿躬编》记载:伯益作井。
《虞书》也记载: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舜帝说:“谁能使大地上草木茂盛,牲畜兴旺”。众人都说:“伯益”。帝说:“允许伯益作我的谋臣,参与协商国家政事。”伯益谢恩领命。
由此可见,伯益德高望众,帝王信任,众臣服之,是当时帝王肱股大臣,协助前4500年左右的舜帝治理国家,使国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遵德守礼。
在尧舜时期,有遭受过洪涝及旱灾的传说。若有众生在遭受干旱折磨、苦不堪言时,舜帝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为了解救众生,安定国家,他就找来伯益,让他找水。而伯益试探着凿井取水,居然试验成功。井水涌现,而且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伯虞村北边,大约1公里的地方有伯益墓,当地人称伯王墓。
据《太平县志》记载:虞伯益墓,在县东四十里伯社村,有木一株,枯久复生,传以为异。
出村往北,行走在千万年来,因水土流失,而形成沟壑深谷边沿,到一个叫桥子西的地方。远远可看见一个土冢,近前去看,土冢前耸立着一块碑石,上书“伯益墓”几个大字,落款是明崇祯四年。远望不大,近看方觉不小,只是荒草滋生,碎石瓦砾,倍觉荒凉。
在伯益墓的东边,有伯益庙一座,人称“伯王庙”。据笔者记忆,当时大殿尚在,从北朝南,飞檐枓栱,非常雄伟。殿门上挂一块木匾,上书“虞衡佐圣”,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南逃西安,从官路经过,看到伯益碑、伯益庙,触景生情,亲手所提。大殿走廊环绕,殿上玻璃瓦,在日光照下,闪闪发光。殿内伯益及两旁侍从塑像栩栩如生。本世纪70年代初,大殿被拆,改盖了公社机械厂。据老者回忆,整个伯益庙,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30米,院内原还有戏台一座,旁边有古井一眼,都毁于解放初期。庙大门两侧及墓旁和院内有古柏数株,胸围都在两米以上。
在伯益墓南,大约1里,有伯社村。社:古代指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据说伯社村人,古时人口很少,居住在伯益庙西南,主管伯益庙祭祀,附带守墓。在古代主管祭祀之人,地位非常高,其上达天意,下授地人,是神与人之间意向的传递者。祭祀之礼,也非常隆重,有“宁可食糠菜,不可祭无肉”之说。至到清代,新皇登基后,都派其兄弟给先皇守墓。后来,伯社村人口逐年增多,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庙旁无法居住,才迁至现村址。
伯虞村中央现存有明代建造的大池塘一座,面积近1000平方米,椭圆形,四周用条石砌成。北夹口上,有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建造的戏台一座。戏台对面有明代建造的关帝庙一座,坐北朝南。池塘南面还有古南殿9间。玄门口,还有城门楼。
原东城门楼,修建于明代。雄伟壮观,高耸入云,远十数里,就可望见,有石牌匾“古伯围”三个字。城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城门坐毁于2006年。东门外有南寺、北寺两座,毁于清代晚期,至今寺院残墙尚存,寺院中,还有一眼井,现今还存。在村南门外西边,有一座尼姑庵,毁于清晚期。村东南角,城墙拐角处,有一座三层城角楼,高耸入云,叫魁星阁,毁于70年代初期,是为了拆砖,给南沟垒旋水井。
伯虞村西门外,有一座真游观,占地十数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观里逢会,当天说书唱戏,道士作法,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真游观南边,叫南坛,占地数十亩,建有老君殿。并有108棵苍天古柏,人称108将、108样。真游观毁于日伪时期。观内有一棵古柏,笔者犹记:该树身分裂为三瓣儿,十分奇观,树胸围10米左右,高数十米,世上罕见。据《太平县志》记载:真游观有唐代柏树,称三清柏树,千年树龄。可惜于70年代初挖掉,是为了卖钱给伯虞村通电。真不知其它村无树可卖,电从何来。
总之,伯虞村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村,它的产生发展与我县丁陶文化一脉相承。守护和发掘中华文化经脉是每个有识之士的重要责任。用柴瑞祥先生的话说:“文物是文化的遗存,……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实物资实”。它具有“直观性”、“不可替代性”、“不能再生产性”。
——贾学平提供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