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丝社
越中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缦,琴安得佳?余结丝社,月必三会之。有小檄曰:“中郎音癖,《清溪弄》三载乃成;贺令神交,《广陵散》千年不绝。器繇神以合道,人易学而难精。幸生岩壑之乡,共志丝桐之雅。清泉磐石,援琴歌《水仙》之操,便足怡情;涧响松风,三者皆自然之声,政须类聚。偕我同志,爰立琴盟,约有常期,宁虚芳日?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动操鸣弦,自令众山皆响。非关匣里,不在指头,东坡老方是解人;但识琴中,无劳弦上,元亮辈政堪佳侣。既调商角,翻信肉不如丝;谐畅风神,雅羡心生于手。从容秘玩,莫令解秽于花奴;抑按盘桓,敢谓倦生于古乐。共怜同调之友声,用振丝坛之盛举。”
越中琴客不过五六人,长时间不操操缦,怎么能够演奏得好!于是我组织一个丝社,每个月必然相会演奏。有传言说:袁宏道有音乐癖好,谱《清溪弄》三年才成曲;祝贺用以及表达神交的《广陵散》,千年流传不绝。
琴乐器使用得要如僧人繇神画画一样出神入化,是因为合乎“心之道”,琴人们容易学但是难于精通。幸亏有一帮共同喜欢山林的朋友同乡,一起有志于共同欣赏丝桐的雅音。在清泉磐石处,共同弹唱《水仙》曲,这样可以一起抒发情怀。山涧水声、松树风声,琴声三者都不是自然之声,正是心声之类聚。和一起有志向之人一起,会琴盟,经常演奏,难道是虚度光阴吗?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动操鸣弦,自然使得群山回响。音乐之美,不在琴匣里,不在指头,东坡老人知道在哪里。要欣赏琴中之美,欣赏那个无弦之音,像元亮等人才可以。刚刚开始调商角,才开始相信肉不如丝;谐畅风神,暗地里才知道心生于手。从容把玩琴之玄妙,绝不能按俗人的理解:自己就是一个为别人演奏的戏子;盘桓于的悠扬曲调,谁敢说会厌倦古乐之魅力?共鸣于同调朋友之心声,用丝竹之声开创一个乐坛之盛举!
这就是写禅,写心与心的沟通! 应心与古曲合才好,琴技的精通不仅需要熟练,也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禅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此中况味颇深同焉。
音乐之美,不在琴匣里,不在指头。木头本身是无声的,必须张上弦才能发声,弦本身也不能发声,必须用指头弹。然而此声音是从木头发出来的吗?还是从弦产生的?从指头上产生的?
这个声音是从你那颗有创造力的禅心发出的,就是那颗纯净“明镜台”即本心发出的。
最美是无弦之音。那“无弦之音”是什么?苏东坡有个小妾,她听得懂苏东坡先生的“无弦之音”。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大老婆答:“文章。”二老婆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
《殢人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如果你看不懂此词,最好读一下《维摩经》。夫妻、情人之间能够达到“维摩境界”加“散花何碍”,那人生还有何更高的要求呢?还有什么家庭矛盾可言。
日本一休和尚的一首艳诗,道出了一般人婚姻、爱情的实质,特摘录如下:
小姑缘底嫁彭郎,云雨今宵梦一场。朝在天台暮南岳,不知何处见韶阳。
注:韶阳老人就是云门文偃禅师。最后一句:“不知何处见韶阳”可以解释为“不知道哪天能真开悟”;天台与南岳相距很远,除非坐飞机(古代没有),不可能朝在天台山,晚上在南岳山。
人家一休用艳诗也能说法,“小姑缘底嫁彭郎,云雨今宵梦一场”;小姑娘嫁给彭郎,云雨一番,如梦境一样,过日子,过一辈子,二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世界(朝在天台暮南岳),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心心相印(不知何处见韶阳。)。
现在做公司的关键所在,就在于建立所谓的团队;这个团队如果能够做到张岱所言的“丝社”,“共鸣于同调朋友之心声”,那也能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一起挣一把大钱。所以佛法也是世法,道理相通。
注:器繇神以合道:吴道子、杨惠之同学于著名画家张僧繇,因吴道子的名气越来越大,杨不甘居其下,故愤而改习雕塑,结果他赢得了与吴道子同样的地位,在当时就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说法。他俩分别被誉为“画圣”、“塑圣”。
《广陵散》: 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戮,时年仅三十九岁。金庸的《笑傲江湖》就写了《广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