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标签:
无所住生心青藤无相为宗无住为本妙有苏东坡禅宗 |
分类: 禅宗艺术 |
一个心学、禅学的信徒,被后世称之“狂禅”的人物。
一个开拓中国山水画“大写意”风格新时代的人物。
一个与草圣“张旭”意境相近的书法家
一个有明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
齐白石作诗云:“青藤、雪箇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
若说绘画是在表现属于人类的精神本体现象,或宇宙的一切真理,那么徐渭和宋代苏东坡一样,都想藉由透视事物的内在规律,体悟真相之美。苏东坡曾经提出「无常形」、「有常理」的艺术见解,认为审美主体不应该只停留关注表面的形式而已;只有高人逸士最能掌握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擅长化「常理」为艺术的妙用。(40)
禅宗向来认为一切事物都在「理」的统摄下,显现个体的差别。徐渭和苏軾同是好禅儒士深暗佛理,美学思想都蕴含外相虚幻不定的理念,渗透著「禅」的哲思。他们认为审美主体必须在虚幻的形式中,寻到渗透在一切现象中的「理」。但徐渭更以禅的「无相」思惟,创造了他个人的一些审美理念与表现。
总而言之,「无相」美学认为审美者若能了悟寄存在现象界的「实理」,就能体见「实相」,审美意象将随之自觉地形成和深化。这种审美意象本身,带著相当程度的个人经验、虚拟与想像。概括地说,「实理拟虚味」昭示审美活动是一种「游心」的活动;「虚味」是「似不似」意象的艺术趣味,「似不似」是徐渭展现「虚味」之美的最佳形式语汇,虚味是以意取胜的艺术表现。

《枯木石竹》(图 6)的风格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徐渭从「无相」发展「似不似」的审美取向。此图诗题:
「道人写竹并枯丛,却与禅家气味同,大底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莫烟中 。」
徐渭凭藉素雅的墨韵、简洁的形态,表达心中那份「禅」的淡朴与无饰。他特别抛弃对物质属性的细腻描绘,著重运用墨韵与线条的顿挫,散发物体的生机与气势。诗文:「大底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莫烟中」辅助观者进入「无相」的审美境界,形成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道尽「虚味」的审美性。此画的整体风格与形态,皆靠纯净的墨韵表现无相无不相的的生命理念,开创「似不似」的艺术趣味。
总而言之,「无相」美学认为审美者若能了悟寄存在现象界的「实理」,就能体见「实相」,审美意象将随之自觉地形成和深化。这种审美意象本身,带著相当程度的个人经验、虚拟与想像。概括地说,「实理拟虚味」昭示审美活动是一种「游心」的活动;「虚味」是「似不似」意象的艺术趣味,「似不似」是徐渭展现「虚味」之美的最佳形式语汇,虚味是以意取胜的艺术表现。

《枯木石竹》(图 6)的风格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徐渭从「无相」发展「似不似」的审美取向。此图诗题:
「道人写竹并枯丛,却与禅家气味同,
徐渭凭藉素雅的墨韵、简洁的形态,表达心中那份「禅」的淡朴与无饰。他特别抛弃对物质属性的细腻描绘,著重运用墨韵与线条的顿挫,散发物体的生机与气势。诗文:「大底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莫烟中」辅助观者进入「无相」的审美境界,形成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道尽「虚味」的审美性。此画的整体风格与形态,皆靠纯净的墨韵表现无相无不相的的生命理念,开创「似不似」的艺术趣味。
《题雪景画》:“幽人凭水槛,钓者挈鱼投。况对千山雪,而无一客留。
瀑布挂江北,望者江南猜。雪花那不到,霹雳过江来。
书坦腹卧松者画
明/徐渭
眠松坦腹腹便便,个是高人松畔眠。子美诗中何句似?举觞白眼望青天。
明/徐渭
眠松坦腹腹便便,个是高人松畔眠。子美诗中何句似?举觞白眼望青天。
徐渭《题画蟹》
“谁将画蟹托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饱却黄云归穴去,付君甲胄欲何为?”
前一篇:酒染丹青—诗禅画寓于酒醉中
后一篇:禅宗艺术-读懂徐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