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2014-01-02 15:09:41)
标签:

无所住生心

青藤

无相为宗无住为本妙有

苏东坡

禅宗

分类: 禅宗艺术
 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一个心学、禅学的信徒,被后世称之“狂禅”的人物。
一个开拓中国山水画“大写意”风格新时代的人物。
一个与草圣“张旭”意境相近的书法家
一个有明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

  又说:“艺术意境之诞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性灵中。

   沈颢《画麈》里说:‘称性之作,直操玄化。盖缘山川大地,器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这话探入中国人创造心灵的微妙境地。
。。。
齐白石作诗云:“青藤、雪箇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
 徐渭(1521-1593)一生的活动时间,经历明嘉靖、隆庆与万历三朝,可谓正值朝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与商业逐渐趋盛的时代;佛道思想也同时在朝野之间流行尤其禅宗主张心性自由的理念普受欢迎,文艺界形成一股以禅释儒的风尚。徐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曾经习禅问道外,并且精读《楞严经》与《金刚经》,深得其中精髓。因此若将目光投向他的绘画作品、详阅他的书画题跋、书札等著述,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徐渭的审美理念与艺术表现,笼罩著相当浓厚的禅观思想,尤其是《金刚经》「无相」为相的精神境界和义涵,对他绘画表现及美学思想影响至深。徐渭风格成熟的晚年作品,几乎多以禅门「游戏三昧」、「实相无相」、「空有妙用」、「无虚无实」等理念,运作他的绘画表现,而成就了众受瞩目的大写意风格。

   徐渭对审美理趣的思维与创作表现,从「无相」生命观作为他美学的哲学基础,确实是艺术史上前所未有、异于寻常的创想。可惜,徐渭并没有将「无相」的审美理念,作出完整的系统论述,有关「无相」思惟的美学意蕴,只是零散地出现在他的一些诗文、书札、及晚年的绘画风貌中

    「无相」为基型的审美理念和精神,使徐渭的美学观与创作表现,像禅者觉悟生命之境般,充满自由自在的意趣及本性为真的美感理念;「离相」认识为理想的审美观照法,则超越一般的逻辑思惟;审美主体在「似不似」的自由形象中,呈显「游心」的愉悦,但又不滞停其境,以「无住」之心享受著美的趣味。对徐渭而言,审美的旨趣与创作表现,应该如禅者体现「游戏三昧」境般;天然本色之美是典型的艺术感染力,也是艺术的理想。 

若说绘画是在表现属于人类的精神本体现象,或宇宙的一切真理,那么徐渭和宋代苏东坡一样,都想藉由透视事物的内在规律,体悟真相之美。苏东坡曾经提出「无常形」、「有常理」的艺术见解,认为审美主体不应该只停留关注表面的形式而已;只有高人逸士最能掌握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擅长化「常理」为艺术的妙用。(40) 禅宗向来认为一切事物都在「理」的统摄下,显现个体的差别。徐渭和苏軾同是好禅儒士深暗佛理,美学思想都蕴含外相虚幻不定的理念,渗透著「禅」的哲思。他们认为审美主体必须在虚幻的形式中,寻到渗透在一切现象中的「理」。但徐渭更以禅的「无相」思惟,创造了他个人的一些审美理念与表现。

总而言之,「无相」美学认为审美者若能了悟寄存在现象界的「实理」,就能体见「实相」,审美意象将随之自觉地形成和深化。这种审美意象本身,带著相当程度的个人经验、虚拟与想像。概括地说,「实理拟虚味」昭示审美活动是一种「游心」的活动;「虚味」是「似不似」意象的艺术趣味,「似不似」是徐渭展现「虚味」之美的最佳形式语汇,虚味是以意取胜的艺术表现。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枯木石竹》(图 6)的风格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徐渭从「无相」发展「似不似」的审美取向。此图诗题:

   
道人写竹并枯丛,却与禅家气味同, 大底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莫烟中。」

徐渭凭藉素雅的墨韵、简洁的形态,表达心中那份「禅」的淡朴与无饰。他特别抛弃对物质属性的细腻描绘,著重运用墨韵与线条的顿挫,散发物体的生机与气势。诗文:「大底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莫烟中」辅助观者进入「无相」的审美境界,形成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道尽「虚味」的审美性。此画的整体风格与形态,皆靠纯净的墨韵表现无相无不相的的生命理念,开创「似不似」的艺术趣味。

《题雪景画》:“幽人凭水槛,钓者挈鱼投。况对千山雪,而无一客留。
         腊酒此时热,老夫终岁忧。壶公能醉我,跳入画中休。”

   我们看到,柳宗元是那样的超然于尘世,安然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寒境界,并悠然与之对话,其端居不动犹如静默的雕像,其深悟理道仿如大智的佛祖。
 
   而徐渭却显得异常的焦躁,起伏动荡;他无法融入自然。“不安是无根由的,同时,又有严密的整体性。因为在这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只是处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瀑布挂江北,望者江南猜。雪花那不到,霹雳过江来

 徐天池水墨小册并自题《二老观曝布》:“瀑布挂江北,望者江南猜。雪花那不到,霹雳过江来。”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书坦腹卧松者画

明/徐渭


眠松坦腹腹便便,个是高人松畔眠。子美诗中何句似?举觞白眼望青天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徐渭《题画蟹》



  “谁将画蟹托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饱却黄云归穴去,付君甲胄欲何为?”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