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节话高考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成型于唐朝,至清光绪卅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各个朝代都有些改革和变化,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1905年,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1966年“文革”开始后,高考制度被废除。1966年至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开始,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资料显示,1972年5月,北京市对11所高校搞了一个调查,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相当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占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大学上课,学生80%是初中和初中以下的文化,必须补初中、高中课程。人才质量可想而知,且能够被推荐上大学的人,不是乡村干部的子弟,就是其亲戚,一般人基本与之无缘。
1977 年冬天,关闭十余年的高考之门于11月28日打开,570
万年龄参差不齐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1978年春,27.3
万考生被录取,欣喜的迈进高等学府的大门,成为“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幸运儿。这些人中,好多成了祖国建设的栋梁。
今年是恢复高考以来的第46个年头,高考虽然也有缺点,但不可否认它是社会上最公平的竞争,46年来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1981年至1990年高考实施预选制度,在正式高考前,通过预选,按一定招生比例允许一部分考生参加正式高考。最近这些年,高考录取率飞速增长,已经从1977年的4.8%,上升到了80%,大多学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我经常对周围的朋友说,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 我要深深的感谢邓小平先生,没有他老人家,恢复高考制度不知要到何年。我也不可能考入中专学校学习,毕业后有一份固定的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