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儿童母语教育论坛直播】#我的母语课堂#顾文艳:种子的信仰——我的童诗教学实践

标签:
儿童教育课外阅读语文诵读小学阅读 |
种子的信仰
——我的童诗教学实践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
每个人读到这句话时,或许都会问自己,我有一颗什么种子。在没有发芽前,或许谁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和孩子们的心中都有着诗意的种子,于是,开始了童诗教学的尝试。
一、我的童诗教学实践
提到与童诗结缘,不能不说起我的孩子——涵涵。
记得他三岁时,曾这样说:“天是云的家,云是雨的家,为什么会下雨,因为雨宝宝要出来玩玩!”我以为他在背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他却说是他自己想的。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孩子的心中藏着一颗诗意的种子。
春天到了,我带他在公园离散步,春色明媚。他突然感叹道:“妈妈,好大的雪呀!”我一时莫名其妙。 “妈妈,是绿色的雪,你看,柳树绿了,小草绿了……”此刻,我震惊于孩子无比奇特却充满诗意的想象,好一场绿色的雪!那一年,他四岁。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我曾把他富有诗意的话语都记录下来,题为《涵涵语录》。我把他抱在怀里,他说:“我冷得像冰块,妈妈把我焐成太阳。”我给他穿上晒得暖和和的棉鞋,他说:“我把太阳踩在脚下了。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这本书中写到: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语言能力的高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以后再也抵达不了的。根据我的观察,我确信,幼儿都是小小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感觉非常细腻,同时,又是天生的诗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达,绝对是成人难以企及的。
可是,我发现,自从涵涵上小学以后,诗意的表达却越来越少了。
我不禁深思:孩童逐渐丧失天性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受到制约和伤害吗?为了保护孩童的想象力,为了尽可能保留孩童言语中的诗意,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08年暑假,我几乎是泡在“中国儿童诗网”上,我在网上研读童诗教学的理论文章,欣赏经典诗作,阅读教学课例,我还试着创作儿童诗,那时候,我真的像着魔一般,每天想着的就是童诗,一有灵感,就赶紧拿出纸笔写下来,生怕灵感不翼而飞。
2008年9月,我接了一个新班。从开学那天起,我和三(8)班的60个孩子甜蜜而幸福的童诗之旅开始了……
(一)
欣赏童诗,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柔软他们的心灵。春天快要悄悄离去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读《春天被卖光了》: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燕子是个卖布郎,它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读完后,我说:“这是多么大胆奇特的想象呀!”你们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去的呢?”
生1:“春天是从柳条上滑下来的。”
生2:“春天变成柳絮飞走了。”
生3“春天是雪花仙子离开时送给大地的一幅画。”
……
我把金子美玲的《积雪》读给孩子们听:
上层的雪
很冷吧。
冰冷的月亮照着它。
下层的雪
很重吧。
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层的雪
很孤单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听着听着,孩子们被深深打动了。
生1:“上层的雪好冷,我真想为它盖上暖暖的被子。”
生2:“我以后走在雪地上,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我怕雪会痛呢!”
生3“我好想去陪陪中层的雪,让它们不再孤单!”
……
欣赏童诗,就是一次次唤醒的过程。童诗,唤醒了孩子心灵中最温柔最善良的光芒。
我带着那个班的孩子读了四年童诗,起初,我是从金波、圣野、高洪波、金子美玲、谢尔∙希尔弗斯坦等诗人的专辑中选择一些经典作品读给孩子们听。后来,我们又订阅了《中国童诗》。这期间,我邀请了儿童诗教学推广人雪野老师两次到我校开课做讲座,他还带着扬州的丁云老师,宁波的徐洪波老师到我校执教儿童诗公开课。我们的这种所谓的“民间教学研讨活动”引起了兴化市教研室领导的重视,他们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近童诗,2010年,兴化市教研室把我和张郭中心校的赵冬俊老师精心挑选的150首童诗,编入《诵读经典 起航人生》的晨读材料。想到全市的孩子们都可以在明媚的晨光中,在轻柔的晨风中诵读这些有趣可爱、温暖柔软的儿童诗,我觉得幸福满满。
(二)
我们的创作,从仿写开始。我给孩子们读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你猜,我会飘落到
什么地方去呢?
我愿飘落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我愿飘落到广场上,
堆个胖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更愿飘落到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我问同学们,让你以《如果……》为题,你想写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一朵云
生:如果我是一滴水
生:如果我是一条河
生:如果我是一片叶子
生:如果我是一盏灯
生:如果我是一支粉笔
生:如果我是一首歌
…………
有了诗题,怎样才能写好这首诗呢?我们再次阅读了这首诗。
师:这首诗分为四小节,第一节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猜,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接下来的三小节就是回答这个问题。你在写诗时也可以这样:第一小节提出问题,后面的几节回答。金波爷爷诗中的雪花,可以变成水和小鱼小虾游戏,可以堆成雪人,还可以亲亲妈妈的脸,那么你们准备写的云、叶子、水、灯可以怎么样呢?
如果我是一片叶子
孙可桢
如果我是一片叶子
你猜
我会飘落到哪儿去呢
我愿飘落到大树下
为(茂密的)大树输送营养
让它茁壮,让它美丽
我愿飘落在小路上
落在(小)蚂蚁(的)身边
让它拥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摸摸她
又亲亲她
然后快乐地为妈妈引路
这首诗括号里的部分是被我删掉的内容。孩子们初学写诗,往往语言不够精炼。写诗不仅要注意诗的格式,语言要有诗味,力求简洁,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修改。
(三)
1.走进自然 指导观察
2.开发课例
2012年,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诗、写诗,已有四个年头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童年梦想、校园趣事、家庭生活……我们用小诗将它们一一描摹。几百首小诗,是我和孩子们在童诗之旅中印下的一行行足迹。
孩子们毕业在即,我将他们学过的古诗一一整理,准备和他们一起回顾温习。这些古诗大都是描写景物的,如《游园不值》等;还有些是描写儿童的,如《所见》、《池上》等。这些题材也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童诗作品中,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尝试着让孩子们把古诗改写成儿童诗呢?不如我先试一试。我选了《小池》进行改写。
初夏
顾文艳
小小的泉
静静地流
淡淡树影
映在水中央
那嫩嫩的荷叶哦
把自己裹得紧紧 紧紧
那害羞的荷叶哦
悄悄 悄悄
露出小小的一角
瞧
那小小蜻蜓
早早地 早早地
飞上了
小荷尖尖角
那小小的泉
依然
静静地流
我让孩子们读读原作,再和改写后的诗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发现:改写后的诗还是写原作中的景,物,感情基调也和原作一致,只不过是用儿童话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改写时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我让孩子们也试着改写诗,改好以后,再为小诗添上一个贴切美好的题目。这些就是他们的作品。
偷莲
宗慧慧
别说
别说
我只想采 几个
小莲蓬
匆匆 离开
匆匆离开
那身后的浮萍
却已将他出卖
——改写自《池上》
钓春天
董艳
细雨 斜风
一条小船
一个渔人
雨——
不怕
风——
不怕
白鹭飞过
嘘——
别叫 别叫
我在钓春天
呀!
上了!
上钩了!
春上钩了!
雨还在下
风还在吹
桃花还在
水中流
——改写自《渔歌子》
课上完后,我根据这一课例写了篇文章《古诗到童诗 到底有多远》。我把这篇文章投给上海《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几天后,副主编朱文君老师给我打开电话说,她对我开发的这个课例很感兴趣,想让我有时间去上海时,与她面谈。2013年暑假,我去上海见到了朱老师,她说想听听我的课,希望我可以多积累相关的课例,争取能做成一个系列。
此外,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尝试过把绘本该写成童诗,把童话、寓言等改写成童诗。这些课例的开发,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题材。
3.提炼写法
有了丰富的题材,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所以,我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有了新奇独特的想象,又如何把这种想象更生动地表达出来呢?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提炼出这样一些写作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问答。
比喻
这是孩子们写诗时,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星星
李宇辰
星星
是月亮
燃放的礼花
发夹
朱朝晖
发夹
是不会飞的蝴蝶
静静地
落在小姑娘的辫子上……
拟人
风
陈梓桐
风
是个爱讲笑话的孩子
瞧
听了他的笑话
大树笑弯了腰
风车笑得直打转
连大海也把肚子笑疼了
疼得直打滚
排比
风的鞋子
高洋
春风穿着溜冰鞋
破开了厚厚的冰层
夏天的风穿着凉鞋
吧嗒吧嗒的雨点
是它跑步时热出的汗
秋风穿着运动鞋
赢得了一枚又一枚金牌
冬天的风穿着保暖鞋
一脚一脚
踩出了一个温暖的春天
这些写法并不是生硬地灌输给孩子们的,而是在孩子们在阅读欣赏童诗时发现的,有些悟性比较好的孩子,写诗时就自然而然地用到这些方法。有些孩子有了些新奇的想象,在表达有困难的时候,我就提示他们,是否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把自己的想象变成一首生动的诗。不过,我也一直告诉孩子们,千万不要被这些所谓的写法束缚住手脚,最好的童诗一定是无技巧的,那些新奇的想象,美好的文字,是自然而然流淌到你的笔尖的。
4.诵读推敲
每次孩子们写好童诗,我都会让他们反复朗读自己的诗作,边读边修改,推敲语言,使诗味浓郁;推敲分行,使合乎韵律;推敲结构,使层次鲜明……
戴雨菲
冬天
是调皮的孩子
他偷偷(地)把蜡梅
移到自己的花园
冬天
是美容师
他悄悄(地)抹平(了)
小河的皱纹
冬天
是傻傻的商人
他只卖
大大的白白的被子
戴雨菲把诗交给我时,自豪地说:“老师,我写了三首诗哦!”我读了读,觉得拼成一首诗也不错。“其实,这三首小诗结构相似,可以并作一首诗哦。括号中的这几个字删去以后,语言更简洁,也更有诗味了。”我和她边讨论边修改。在原稿中,她每一段都是把一二两句连成一句的。初学童诗的孩子们,创作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会断句,不会分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童诗的基础上,读得多了,对于诗歌的感觉敏锐的孩子自然就会断句分行了。而有些孩子则需要老师一次次指导,反复训练以后,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让她读一读,比较一二两句分行和不分行的区别,她读了以后告诉我,分行后,更加突出了冬天这个词,这样改动之后,诗中有的句子长,有的句子又特别短,只有两个字,这样读起来,觉得像唱歌一样,富有节奏感。至于该把原来的这三首诗,哪一首放在最后呢,我和她又进行了讨论。腊梅花、结冰的小河呀,这些和雪相比,雪更能作为冬天的代表,白雪可以覆盖整个大地,让世界变得白茫茫一片,所以,我们最终决定把写雪的作一首作为最后一段。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会懂得,写诗最好能层层深入,这样诗歌才会有层次感。这首诗后来发表在《意林》注音版上。
(四)创作
去年冬天,我就和孩子们约定,把我们教室阳台开垦成我们的小农场,这一个个看似空空如也的花盆里,其实已经埋下了一颗颗种子。我和我的孩子们期待着他们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童诗的花儿会一朵朵绽放在孩子们的童年岁月,美丽着,芬芳着;因为,我们相信种子,相信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