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儿童母语教育论坛直播】刘颖研讨课:《装满昆虫的衣袋》与《雪花人》

标签:
儿童教育体制图画书刘颖主题阅读 |
主持人:各位老师,今天上午为我们执教的是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成员——刘颖老师,她曾获得过苏教版阅读大赛的一等奖,2003年,她结识了亲近母语,从此爱上了儿童文学,开始把童话书带进自己的课堂。那么今天,她将教材中的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和《雪花人》在一起,为我们展示怎样的课堂呢,有请刘颖老师和金陵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
(刘颖: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以下简称“老师”)
老师:上课。
学生: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您好!
老师:请坐!在上课之前想先问问大家,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事情?
学生1:在夏天可以吃到冰淇淋,在冬天可以堆雪人。
学生2:钓鱼。
老师:不错,还有吗?
学生1:在夏天里游泳。
学生2:我喜欢在冬天里面尝雪花的味道。
老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叫《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来刘老师给大家推荐了《雪花人》,你觉得里面的主人公喜欢干什么呢?
学生:《装满昆虫的衣袋》的主人公喜欢观察昆虫,《雪花人》的主人公喜欢观察雪花。
老师:还记得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是法果儿,《雪花人》的是威利。
http://s6/mw690/002ZX4KPgy6NgvowIKh05&690
老师:我先给大家读一遍,让待会儿我们讨论的时候有一个了解。
1823年12月22日,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却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hē),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他是威尔森·艾·班特利,人们都叫他威利。一下雪,他就好快乐。
那个地方位于仙圃岚湖和曼斯菲山之间,即"雪带"的正中心,每年降雪量约有一百二十英尺。
注记:威利十四岁以前,一直是妈妈教他读书,他只在学校上了短短几年学。"妈妈有一套百科全书,"他说,"我全读完了。"
注记:他从小喜欢研究水的各种形态。他记录天气变化,做关于雨滴的实验。
从十五岁开始,连续三个冬天,他每年都画出上百张的雪花。
注记:这种相机在大玻璃底片上制造影像。它的显微镜能把小小的雪花放大六十四至三千六百倍。
注记:威利的实验:他打开镜头的"细缝"(光圈),只让一点点光线照在底片上,保持数秒钟到一分半钟。
他发现,用刀子刻掉底片上雪花四周暗影的部分,可以使雪花显得更清楚。
这种方法使每张照片耗费更多时间,但威利并不在意。
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枝的形状。温度低一点儿,风轻一些,湿气多一些,都会形成不同的图案。威利认为这就是他从没发现过两片相同雪花的原因。
夏日,他的侄儿侄女把衣架涂上黏黏的枞树汁,让他用来粘起挂满水滴的蜘蛛网拍照;秋夜,他轻轻用花朵缠住蚂蚱,第二天清晨,拍下它们披着露珠的样子。
注记:威利和哥哥全家一起住在农场。他常常和侄儿侄女们一起弹琴、唱歌、讲故事、玩游戏。
注记:每年都有学院和大学收藏他的作品。艺术家和设计师用他的照片激发灵感。
到1926年为止,他的工作花费了将近一万五千美元,卖照片和幻灯片的收入大约四千美元。
他的书出版了不到一个月,在一场暴风雪中,为了拍更多的照片,他走了六英里路回家。
结果,他得了肺炎,两个星期后去世了。
五十年来,威尔森·艾·班特利,一个平凡的农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显微摄影技术,为世界揭示雪花的神秘和华丽--永恒的六角形和不计其数的美丽图案。
老师:现在拿出你们的阅读表来交流第一项比较的结果,现在开始。下面我们请阅读代表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相对一致的观点和特别的发现。
学生:两篇文章都是讲他们对兴趣的痴迷,文章内容不一样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自己在努力,《雪花人》是他父母在帮他。写作手法不一样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只是威利童年观察昆虫的样子,《雪花人》是充满一生的故事,相同点,都是在观察大自然,不一样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他的父母在支持他玩昆虫。
学生:文章内容都写出了某人喜欢什么,不一样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父母不赞同,而《雪花人》中威力的父母是赞同的。
老师:支持他,这个观点和刚才这个同学是一样的。
学生:相同的是都写出了兴趣爱好,不同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没有写出为什么喜欢昆虫,《雪花人》写出了为什么喜欢雪花。
老师:写出了他喜欢雪花的原因,是吧?
学生:对,然后我还发现,他们后来都有很大的成就。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是昆虫学专家,一个是研究雪花的专家。
老师:相同的发现我们就不再重复了,你们这组是谁发言?
学生1:我们的特别发现是相同点,他们都是从小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同点是法布尔从小喜爱昆虫,威利从小喜爱的是雪花。
学生2:文章内容同样的是法布尔和威利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功,不同点是法布尔父母不支持他,责备他。法布尔是在研究昆虫,威利是很努力地研究雪花,父母没有责骂他,还支持他。写作手法同样的,都是用某些事情来突显出他们的十分刻苦,十分努力和十分喜欢。不同点就是《装满昆虫的衣袋》主要写法布尔的小时候,《雪花人》是主要写威利长大的时候。我还发现了相同点,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利于他们来研究某些事物的。不同点是,法布尔的妈妈爸爸都不支持他,威利的妈妈支持,但是朋友都是会经常嘲笑他的,而且爸爸妈妈虽然不赞成,但是都很爱他。
老师:你其中有一个发现非常特别,是刚才同学都没有提到的。注意听了吗?他发现这两个人物生活的环境都特别有利于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很好。看来我们同学们课前做的思考还是比较充分的,这一节课我们还是要继续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装满昆虫的衣袋》和《雪花人》,这两个故事大家都已经读过了,回忆一下在这两个故事当中,哪一个细节或者情节让你很有想法或者特别感动,我们先来说一说《装满昆虫的衣袋》。
学生:法布尔为了研究一只鸟花了四天的时间,他为了找一只可能不存在的昆虫,花了四天的时间。
老师:在你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学生:我比较关注的是“丝毫”,父母的责骂丝毫没有能阻挡他对昆虫的研究,他太热爱昆虫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放弃的。
老师:你对昆虫的爱可能没有他那么深。
学生:我想补充一点,父母的责骂就是特别之处。在那个时候已经不能再观察了,但他还继续观察。因为父母是当家的,你就是个被他们掌管的小孩,你只要被他们责骂了,你就不能玩了,但是呢,他丝毫没有停下来,说明他非常非常喜爱昆虫。
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话,小孩是一定要听的。父母都责骂成这样了,肯定不能再继续这样玩虫子了,他还继续,可见他非常喜欢,是这个意思吧,看来你平时一定是非常听爸爸妈妈话的小姑娘。下面我们来说说《雪花人》,这是一篇新的故事,哪一个细节哪一个情景,让你特别喜欢,或者很让你感动呢?
学生:我想说的是《雪花人》最后的几句话,“我这样做可以帮助许多人,看到他们自己无法看到的美丽事物,他们每天还是有牛奶喝,如果我为他们做的是同样重要的事情”。当一个农夫是威利应该做的事,但是他并不屈服自己的命运,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他拍下了雪花,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雪花的样子。
老师:为他的执着而感动,还有吗?
学生:是最后的故事,就是他的书出版不到一个月,在这一场暴风雪中为了拍更多的照片,他走了6英里路回家,就为了给书添加更多雪花的照片给读者看。那个时候他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但是不论年纪多大,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去拍更多的照片,表现出了他爱雪花,胜过爱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
老师:是不是超过自己的生命。
学生:他不顾被路人嘲笑,依然坚持不懈地观察着雪。
老师:别人是怎么嘲笑他的?
学生:“可是,那时候,没有人理解威利。邻居们嘲笑他的想法和做法。他们说:‘在这个地方,雪像土一样平常,谁稀罕照片。’威利却说,这些照片是他送给世界的礼物。
他也不怕还冷,就捧着一个黑盒子在门前收集雪花。“
老师:他这样的坚持让你非常感动,是吧?在这个故事里边,哪一个细节,哪一个情景你特别喜欢,或者很感动。我们读了这两个故事,简单地聊了这两个人物。写了《昆虫记》的法布尔被称为“昆虫界的诗人”,威利出版的《雪花书》一直都是人们认识雪花的入门书。对比他们的成长经历,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比这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的成就相当的杰出,你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老师:如果把你的意思浓缩成一个关键词,你认为哪个词可以概括你的意思?
学生:坚持不懈。
老师:你强调了坚持,是不是?请你把这个关键词写在“同”的下面,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我觉得是他们的执着。
老师:再想,还有吗?你认为这两个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们都生活在有利于观察喜爱的那些事物的地方。
老师:那你认为什么是很重要的呢?
学生:生活的环境。
老师:我们这里已经有三个关键词了,你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兴趣。
老师:他认为是兴趣。现在有四个关键词,还有没有了?
学生:我觉得他们都在观察。
老师:你觉得观察很重要,对不对?
学生:我觉得他们都很努力。
老师:他们都很熟练地收集雪花和捕捉昆虫。熟练的收集雪花和捕捉昆虫,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觉得她的意思应该是,因为他们捕捉过很多的昆虫,所以他们会比较熟练地抓住或者是拍摄。
老师:那你觉得黑板上现有的词里面,哪一个能表达你的意思呢?
学生:观察。
老师:观察或者努力都可以。现在我们黑板上有六个不一样的词,我们来读读看,“坚持”,下面是“执着”,下面是——“环境”、“兴趣”、“观察”、“努力”。你们觉得里面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学生:观察。
学生:我觉得是兴趣,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兴趣的话,那为什么要坚持呢?为什么要努力呢?为什么要观察呢?
老师:你的意思是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所以它最重要。你的想法呢?
学生:我觉得是环境,因为他如果没有环境,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不愿意坚持,也不会观察。
老师:他认为环境是最重要的,没有合适的环境就没法成功,还有呢?其他同学的想法呢?
学生1:我觉得是坚持,因为如果不坚持,就算观察,有环境,不努力了也没有用。
学生2:如果你没有兴趣为什么要坚持,凭什么要坚持,你不喜欢,没有人逼你你为什么要去做呢?
老师: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最大的动力,就是兴趣。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所以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人要想成功,看起来挺简单,像他们俩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可是一个人要想成功呢又挺难,好像这些因素缺一不可。事实上刘老师读了这两个故事以后,也觉得,他们有一件事情非常地幸运,就是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他们一辈子有一个如痴如醉的爱好,就像我刚才在上课一开始的时候问大家,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有很多同学一下子都想不起来,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如痴如醉地去坚持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幸运的。我们刚才比较了这两个故事当中的人物的相同点,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故事在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作者在写《装满昆虫的衣袋》,写《雪花人》,他们写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什么形式不太一样呢?
学生:《装满昆虫的衣袋》里面主要写法布尔小的时候,《雪花人》是主要写威尔森他长大了的事。
老师:写《雪花人》主要写他长大了吗,既写小时候又写长大了,也就是说写了他的一生,写作的内容不一样,一个是只写童年时代,一个是写这个人的一生。
学生:法布尔只喜欢研究昆虫,威利写的是他喜欢四季,但他最喜欢雪花。
老师:这个不是写法上的不同,你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读《雪花人》故事的时候,《雪花人》的故事和《装满昆虫的衣袋》最大的不同,是《装满昆虫的衣袋》里面只有故事,而《雪花人》里面除了故事还有什么?我每一次读的时候都把这个词放在最前面了,这是什么呢?
学生:注记。
老师:你觉得注记必要吗?
学生:我觉得旁边的注记是有必要的。
学生:从15岁开始,连续三个冬天他每年都画上百张的雪花。
老师:这是注记的内容。好的,必要性在哪里呢?
学生:如果没有这种场景的话,人家不知道给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老师:介绍一个背景很重要,除了有介绍背景的作用,你觉得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
学生:“那个地方位于仙圃岚湖和曼斯菲山之间,即‘雪带’的正中心,每年降雪量约有一百二十英尺。”只有这个环境才能让威利观察雪花,这告诉我们他的生活环境。
学生:“这种相机在大玻璃底片上制造影像。它的显微镜能把小小的雪花放大六十四至三千六百倍。”说明注记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知道这个的话,我们不知道显微镜有什么作用。
老师:内容更加的丰富了,还有吗?你认为哪一个地方的注记很必要。
学生:“威利的实验:他打开镜头的"细缝"(光圈),只让一点点光线照在底片上,保持数秒钟到一分半钟。他发现,用刀子刻掉底片上雪花四周暗影的部分,可以使雪花显得更清楚。这种方法使每张照片耗费更多时间,但威利并不在意。”更能凸显出威利照一张照片的不容易。
老师:他经历过很多的失败,才找到了这样的方法,所以你觉得这个注记也非常重要,不能丢掉。刚才我们同学们在看这个注记内容的时候,觉得其实每一处注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下面刘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在第一次看《雪花人》的时候,你关注侧边的注记了吗?你看了吗?你是怎么看的呢?是看一页故事是顺带着就把注记看一下,是先把故事都读完还是重头再看看注记,还是你挑着看,有的就一带而过。你第一次注记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我是看一页的时候顺带看的。
老师:每一页都认真看了,你呢?
学生:我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看了之后,然后把故事读完之后,把其它的稍微看一下。
老师:也就是说就算不看注记,也不太影响你对于故事的阅读,是不是?这个注记,我们大家发现它如此之重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放到故事里头呢?为什么在侧边呢,用一个小小的字体,有的时候我们不会注意,有的时候我们愿意看完,有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愿意看,这个问题非常难,本来我不想问的,但是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你们。为什么这么重要却不直接放到故事里边,而要用注记的方式放在两侧呢?
学生:如果放在这个里边的话,你可能觉得文字太多了,就一带而过根本就不看了。放在旁边,你偶尔还会看一下,读完这本故事你还会仔细地看一遍。
老师:你觉得作者是仔细体贴到了不怎么爱读文字的读者吗?
学生:因为注记十分重要,所以作者提到一旁来强调。
老师:你觉得放在旁边是为了强调。刚才有的同学说,放在旁边有时候我们反而会忽略。注记不放在文章里的原因,是因为一处是注记,一处是故事内容。现在你们看到了,我是按照原文呈现的,注记成为了故事的一个部分。请你来看一看,这一段话有没有什么奇怪别扭的,或者你认为不妥当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觉得有一段好像重复了。第一句话,“那时候有一个男孩爱雪胜过爱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下一段的“1865年2月9日,威尔森挨班特利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农场上”,重复了。
老师:重复了,还有什么?不能放在一起让你别扭的地方?
学生:把他的出生时间写在后面,把出生的地点也写在后面,这个应该写在前面。
学生:我觉得下面这一段是对这一页的总结。
学生:我觉得写在前面的时候,他用了一些非常好的词语来描写他喜欢下雪,放到后面就一下变成像教科书一样的介绍了。
老师:你是说前面看起来还挺吸引人的,下面这一段就不怎么吸引人了,是什么导致他们在一起很不和谐呢——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再来看这一段,这也是一处原文,你看这两段文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注记是比较科学的,故事是用不同的语言讲出来的。
老师:他发现了,两种说法不太一样。故事的语言怎么样呢?
学生:我觉得他们最大不同的是——故事的语言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注记是帮助别人更深一层理解意思。
老师:好,你们还是发现了,真了不起。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地难,它牵扯到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风格的不同。注记的语言比较严肃,但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同时他还拓展了这个故事的内容,丰富了他的空间,不把他放到故事里面,是为了不破坏这个故事本来的通俗易懂的意境,真好。
右边有六句都是法布尔说的话,你觉得哪一句放在《装满昆虫的衣袋》后面作为他的心声比较合适呢?你是怎么选择的?
学生:我觉得3和5应该能当做法布尔的心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了自己。
老师:你选这两段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第五个,就是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上有跟这个差不多的意思。
老师:你的意思是说《装满昆虫的衣袋》里面的内容符合这个意思,你选第三段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第三段,文章里面也有写法布尔的观察。
老师:可以表达他对科学的一种自然的态度。还有别的同学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我也是第五段。上面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了自己,这才能表明法布尔对昆虫特别特别的爱。
老师: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恰恰讲的就是这个内容,是吧?
学生:我觉得应该是第六段话,因为第六段话,更能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老师:所以你想选第六段,他太喜欢昆虫了。
学生:是这样的,我看到第六段,“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太靠着迷迭香篱笆,只是漫不经心地瞥一眼天鹅座,却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你们的小夜曲上。”他的父母让他放鸭子,他却观察小昆虫,他对其他的动物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对昆虫的鸣叫和特点,对他的外形和他的样子十分地着迷,喜欢的方面也跟我们喜欢的不一样,很特别,表现出他对大自然和昆虫的爱。
老师:你的意思跟后面发言的小女孩是一样的,对不对?你想不想知道正确答案。我知道你们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正确答案,我告诉你这一条没有正确答案,你们刚才选的每一句都对,如果是刘老师选的话,我的选择也许和你们都不一样。我选这一句,你们看可以吗?“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没有意义的。”法布尔的爸爸妈妈认为的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在法布尔看来都是最好的。有没有发现注记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了解得更加细致和深入呢?
主持人:我知道刘老师有一个网名叫“聪明的水”,其实她的网名跟这个课堂是有一点像的,课堂特别的干净,特别的清澈。孩子们在这种安安静静的阅读当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
现场听众:你好,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读是很有意思,在前半部分感觉刘老师是在做比较阅读,后面是在找不同点的时候,我感觉重心是放在文字表达的不同方面,也就是感觉在第二本书里没有进行充分的阅读。简单的说,这两篇文章,如果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话,学生最容易发现,是他们本身文体上的区别。我个人认为是文字以及文字加图画,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做文字与文字的比较,您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颖:当图画书进入课堂,大家都被题材吸引,去关注它的题材,我今天在课堂上并没有讲图画书图画的特点,所以也没有比较两种表达方式。我讲的是一个比较的点,他说的也是一个比较的点,我们做比较阅读的时候有很多点可以来做。我今天在课堂上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出发,各比较了一个点。内容是比较这两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寻找他们成功的要素。形式的比较就是比较了一篇是纯文字的故事,再加上侧边的注记。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把一个故事,把一篇文章带到孩子们面前,每个老师会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今天刘老师其实在课堂上就是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写人物传记其实有很多种形式。再次感谢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