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2019-05-24 10:26:54)
标签:

杂谈

文化

历史

分类: 《如风往事》篇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笔者是土身土长的上海人,在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有两个简称,它们分别叫做“沪”和“申”,除了有两个简称以外,它又有三个别称,它们分别被叫做“上海滩”、“魔都”和“东方夜巴黎”。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上海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城市,它开埠于1843年11月17日,就算从开埠的那一天开始算起,一直去计算到现如今,至今也仅仅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而已,和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去做个比较的话,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你我一起迈入到这座城市的大门时,首先要去观看的风景就是“黄浦江”、“苏州河”及“外滩万国建筑群”,其次还要去观看并聆听“水色与波光”、“浪涛与飞鸟”、“船影与汽笛”……因为它记录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美国学者、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曰:“一座城市不仅是一块地方,而是一种心里状态,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象征。”故而,笔者是这样来理解并去认为的,每一座城市也都会因为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城市符号”、“城市元素”与“城市气质”,从而让这座城市显得尤为熠熠生辉。譬如说:北京不仅仅是国家的首都与直辖市,还因为历史上的明清都城都建都在北京,故而它的皇家贵族气质就显得极为尊贵;又譬如说:西安古称“长安”和“镐京”,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都建都于此,又发掘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古迹,还有着五千年历史看西安的这一说法,从而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还譬如说:上海是一座十分典型的移民城市,在东西方文明与文化、以及五湖四海的文明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包容、相互吸收、相互沉淀之下,显得这座城市就好像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少妇……不过,一座城市再怎样的去千变万化、其生活方式又是如何的新潮与高大上(尚),总归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因它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根”在紧紧维系着。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正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在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强烈碰撞与交融的全过程当中,彰显了其独一无二的都市文化形态。虽然说它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基底(底蕴)的,但它又“完完全全”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所在,因而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是兼而有之与兼容并蓄的,它能让大家在期间自由的翱翔;它虽然移植了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所在,但又不是完完全全的去照单全收、去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而是认为“自身”一定要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与个性,“凡是适合我”的,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凡是不太适合我”的,就要“坚决的予以扬弃掉”;既具有开放性,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故而它的文化风格是海派的,亦让很多人心驰神往。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上海这座城市不单单是催生了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还催生了诸多的中国第一,就让笔者举几个例子来加以充分的说明。譬如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诞生于上海;又譬如说:中国第一座电影院诞生于上海市的虹口区;还譬如说:“上海交响乐团”曾经被赞誉为“远东第一”……就算国家身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时,这个时期的上海,所生产的诸多各类轻工业产品,也同样是勇夺全国的第一名。尽管别的省市也在生产各类轻工业产品,还尽管上海生产的各类轻工业产品,它的价格要比其他城市来的稍微贵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只要是“上海牌”,或上海生产的各类轻工业产品,皆因为质量上乘经久耐用的缘故,一直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凡事种种真可谓是不胜枚举!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上海这座城市是有着诸多的符号与元素的,“克勒”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词语其实就是从英文单词“Collar”一词直接音译过来的,其含义就是指“白领”,这个词语还融合并包含了“四个C字”英语词语的含义,它们分别就是“Class(阶级)”、“Colour(颜色)”、“Classic(经典)”和“Club(会所)”。假若说在“克勒”的前面去添加一个“老”字,就变成了“老克勒”,“老克勒”一词则是从英语单词“Old White-Collar”翻译过来的,其原本的含义是指“老年白领”,后来就被上海人专门指那些中年以上、在洋行工作、高薪、职业安全、有见识、有教养的职业人士。老克勒们的生活方式是极其悠闲与雅致的,在举手投足间处处都流露出洋派与贵族的气息。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凡是像这样的阶层人士,他们都有着宽敞的洋房和漂亮的花园,可以随意的驾驶着私家小汽车在各条马路上往来穿梭,他们这群人痴迷并极其热爱西方的爵士音乐,会去收集各种经典版本的爵士音乐老唱片。除此以外,他们还欢喜穿各式各样的花格子衬衫;走起路来挺而直;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清洗熨烫;裤子上面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还不允许衣服有一丝一毫的褶皱;各式各样的西服则是他们的标配,在穿西服的同时,不是打着领带,就是系着领结,亦或是在脖子上围着一条丝制(质)围巾,西服左上口袋还要插着一块手绢;一双皮鞋要擦拭的非常明亮,明亮的可以映照出人影来。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对于老克勒们而言,不仅有着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子,而且彼此间还有着共同的“品位”、“信仰”与“爱好”,更会定期、不定期的聚集在一起。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音乐和舞会常常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内容,还会在洋房里面举办各种舞会,会一边听着悠扬的各种爵士音乐,一边翩翩起舞起来,还会一起喝着浓郁香醇的咖啡,海阔天空的聊着天。既不管他们身处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面,也不管他们再怎样的穷困潦倒,却始终都会保持着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并永远坚持Lady First,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在近代的上海滩上,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它的名字叫做--“石库门建筑”,自从上海滩上拥有了“石库门建筑”以后,就逐渐地产生了“石库门文化”,如果把“老克勒文化”和“石库门文化”,相互间去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么,上海的“老克勒文化”不单单是属于“阳春白雪”,还是属于“上只角文化”哩;“石库门文化”只能是次等屈尊于“下里巴人”了,只好属于“下只角文化”。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备注:“上只角”和“下只角”是属于沪语方言俚语閒话,上海人口中所说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分别就是指身处在两个不同地域里面的人群!“上只角”专门指综合实力与条件都比较好的富裕人士,“下只角”专门指综合实力与条件都比较差的穷困人!】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石库门”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不讲究雕刻,只追求简约,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故而取名“石库门”。石库门还有新老之分,老式的石库门常用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新式的石库门则不再使用上述形式;老式的石库门用白色石灰粉刷,新式的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在石库门的建筑里面还有“厢房”、“东西客堂间”、“前后天井”、“亭子间”、“三层阁”、“厨房”、“晒台”、“储藏室”等……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石库门虽身处在闹市,却依旧有一点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最初这类建筑只租卖给居住在租界的华人士绅家庭及各类富商们的,后来由于战争频发,上海滩涌入了大量逃难的各色人群,石库门因此五方杂处起来!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有诸多曲艺门类,其中就有经典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说的就是石库门里的人事物情,演绎了旧上海滩里各色人等的甜酸苦辣,石库门文化也就是由此逐渐形成、发展、壮大、丰富起来了。居住在石库门里的各色人群,由于是门对门相互紧挨着的,又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所以家长里短必然也是少不了的;有些石库门房间的隔音效果不是很好,张三人家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隔壁李四人家都能听的一清二楚,故而在说话的时候,要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家都是共用一个厨房间的缘故,谁家今天晚上烧什么样的小菜,大家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作家、妇女杂志社主编马尚龙先生提出过“中只角”和“中只角文化”这一概念,虽然笔者写到了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是属于“下里巴人”和“下只角文化”,不过个人更倾向于“石库门文化”是属于“中只角文化”,还不属于完完全全的“下里巴人”和“下只角文化”,这一阶层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人。在上海真正的“下里巴人”和“下只角文化”的人群,是那些长期居住在“滚地笼”里的人。在上海“滚地笼”是指旧社会因战争从其他地方逃难到上海身无分文与技能的贫困人群,居住的是由茅草、烂铁皮盖起来潮湿低矮的小房子,一旦发起了洪水,房屋也极有可能会被入侵淹没。这一阶层的人,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干各类体力活的人,譬如说:黄包车车夫、码头扛包工、黄浦江上摇着艪的船工……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尽管说上海滩只有区区一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与此同时它又是一座比较典型的移民城市。不过,由于这座城市不仅是活色生香、五光十色与风情万种的,还充满着无限迷人的魔力,故而,让很多人都十分向往着迷,还因为它产生了各个不同的阶层、各色历史文化、各种方言土语、各类人事物情……从而能让那些众多写作方面的爱好者们,去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与素材!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笔者有诸多的爱好,其中之一就是写作,各式各样的文章都尝试着去写写的,文章写的多了,还把文章专门进行了分门别类,其中一个类别就是--《如风往事》篇,去细看《如风往事》篇里的每一篇文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所撰写的各类文章,既是在回忆怀念过往的种种和幸福美好的时光,又是去记录了关于上海这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方言土语和各类人事物情,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但凡是自己没有去经历过的各类人事物情,断然不会去撰写的!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个人依旧会去理解并认为,不光光是人类和动物会有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记忆,每一座城市也一样会有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记忆。笔者虽然去撰写了有关于上海滩这座城市各个时期里面的记忆,只是去攫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其实,有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方言土语及各类人事物情,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若是有了好的素材与灵感,还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话,像这一类型的文章,还会一路不停地写下去。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个人只是一个文学与写作方面的爱好者,不是什么专业的作家,假若说记忆也能算作是一种责任与情怀的话,则自己十分愿意长久的去保留这种责任与情怀,去撰写自己所知晓的、亲身去经历过的、有关于上海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方言土语以及各类人事物情,从而就能让那些欢喜阅读与写作的人群,能够多多少少的去了解到,有关于上海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方言土语及各类人事物情。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英国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曰:“一千个观众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同样是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方言土语及各类人事物情,一千个人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想法和方法去阐释这座城市。然而,笔者是通过笔下点点滴滴的文字来阐释的,为这座城市留存一点点记忆。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啰啰嗦嗦的写了这么多有关于上海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各类人事物情,就算是自己为《如风往事》篇写的序言,是为序!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备注:文章为作者原创;各种和文章有关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感谢原创图片。】

如风往事之——《如风往事》篇序言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9年05月23日星期四晚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