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

(2012-06-01 12:09: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河北(京)、河南、山西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等地的著名的商旅道路。

  “西山大道”斑驳的石板里,是否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古道上大小“蹄窝”里,是否能听到历史的足音?

计划:坐929路公交到石古岩下车,经东石古岩村走石佛岭古道到色树坟车站、色树坟村,翻过山至道须,经东马各庄到西落坡马致远故居,出村上牛角岭古道、关城,经桥耳涧村至陇驾庄981车站,坐981公交返回。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路线都是从网上查的,真正按网友的路线走起来,发现很多地方有疑问,走错了N次,不过还好,最终还是摸索着把这段路完成啦!

到达929石古岩站,这是个Y字形路口,左边和下边是109国道,上面的那个岔口是韭园的大牌坊。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向前走50米,是一个石质大浮雕,上面是石佛岭古道全貌这是古道的北道,以前通往阜城门京西古道以北京为起点向西或西北直通塞外,元明以来成为至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商旅要道。西去之路本有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至王平口汇合进入西山腹地,因此王平口又有过山总路之称。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石质大浮雕旁边有一个影壁,影壁后面是一个桥洞,穿过桥洞,就进了东石古岩村,进了村就会发现古道。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见到第一个“蹄窝”。运货的牲畜常年负重在这青石板上,年复一年,厚厚的石板上就印满了一个个蹄子的印记,这也是那段历史的印记。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沿古道上升几十米,破碎的青石板路没有了,出现一小段水泥路,这时就到了路口,路口有一个厕所。在这里第一次走错了路,应该右转,沿路口厕所的对面的土路向里走,方向向西。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上了土路不远,发现古道又连上了。转个小弯,就可以看到浮雕上那满是沧桑的古桥。据说一过桥,转弯处是茶馆遗址,我没看出来。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从这里开始,你会看到很多的“蹄窝”,段段续续深浅不一大小不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走过蹄窝,再转一个弯,可以看到铁道、王平中学。这时候要注意左侧山崖上有一组很著名的摩崖石刻碑,其中一块碑额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石佛岭由此得名。这是明万历六年(1578)的修路摩崖碑。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看完摩崖石刻,往前看就是传说中的天梯了,这里过去是非常险要之地,需要顺着绳子溜下去,后来搭了木梯子,现在修了石头台阶,没有天梯的感觉了。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过了石佛岭,沿铁道旁的土路向西行进。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一)

 

到达色树坟火车站,火车站对面有一个灰楼,灰楼旁的小道就是进村的路。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进了村以后一通乱撞,也没找对上山的路。后来碰到一位老乡,询问去道须村的路怎么走,估计以往有N多人向老乡问过路了,老乡莞尔一笑,善意地提醒说道须村的路很不好走,劝我们不要往前走了。我们向他表示路不好我们不会贸然前行,会注意安全的,于是,老乡把我们带到了上山的路口。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正确的路应该是这样,进村后沿村里的路一直向前走,到路口右转,见到葡萄架(还是豆角架),旁边的土路即是上山的路。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一路上升无话,路上时有以前驴友用笔写的道须村方向的标记。由于下过雪,石头冰冷湿滑。上到半山腰时,又出现岔道,左右都有,而且两边的道上都有清晰的脚印。我们以为前面有驴友上山,于是右边的道也走了,左边的道也走了,都不对。终于在树丛里发现了不起眼的上山的路。最需要路标时,路标不见了。随身没有带笔也没有带布条,我只好把桔子皮挂在路上给后人做一个路标。(经验:从色树坟村上山,就一路向上爬,爬到你回头看不见铁路看不见大道看不见人烟时,就快到了。)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上到山垭口,看到驴友留下的道须村标记,可能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一线天吧,反正景色不错。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到达道须村。这个村子原来有四户人家村长家、大妈和他的傻儿子家、养驴的老头家……但现在据说只有安大妈家了。一进村,大妈家的狗就一直叫着,或许很久都没有人来过了。在村里又一通乱撞,没找到出村下山的路,绕了老大一圈,终于看到了下山的大路。原来,从安大妈家爬上土坎,就能看到那条好宽的“大路”。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这是一条新修的路,刚刚压实,还没有铺柏油,不久以后,这里就应该通车了吧。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二)

 

沿着新修的路一路下行,又走错路了。遇到岔路口一定要右转。转过一座又一座山,听到了一振大喇叭广播,向山下望去,一个很大的村庄,这就是南港村了。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进村,一路向东,过了马各庄煤矿,再进村就是马各庄,山上是西马各庄。从东马各庄村口一个T字路口标志处向上走,不远就看到小煤厂了。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1355穿过小煤厂,沿水泥路一直走,一路上升,走到山脊上,就能看到村子了。这时,路上看到有很多提着水桶的人,村子里有三处山泉(我看到两处),附近老百姓都到这里打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据说,节假日还有不少城里人开车这里打泉水呢!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这个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曾经居住的小山村,村名为西落坡村。 他那首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传唱了六百余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到达马致远故居。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在元代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因不满官府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西落坡还有一处叫“大寨”的古遗址,又叫落难坡,相传在金代时,宋朝的徽、钦二帝曾囚禁于此。1126年,徽宗和钦宗二帝被金兵俘虏,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靖康耻”。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钦宗为庶人。公元1127年三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在抑郁中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八月,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公元1161年,钦宗赵桓在金国五国城被马踩死,终年五十七岁。

村里还保留着元代的碉楼碉楼在大寨的南侧,用石块浆砌而成,梯形,三层,高约十米,占地20余平米。一层东、西各有一门,中间有地道口,上有口与二层相通,一层兼有守卫和撤退功能。二层上有顶,顶上有口与三层相通,二层的顶和底都是用石头发券而成,没有木料,十分坚固。四周有石构件做成的气孔和了望射击孔,主要用于住人和自卫。三层只留下了半截女儿墙和四角的柱窝,原有的棚顶已不存在,三层主要用来观察和守望。碉楼既有了望作用,又有攻守功能,是一座设计巧妙的军事设施。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村里还有一个三义庙,后来改称关帝庙,座东面西。建于明万历年间。庙内有正殿(东殿)三间,北配殿三间。过去正殿内供的是三国时刘、关、张三兄弟。现殿内仍有壁画,内容为三国故事。其院内有古银杏一株,庙门口有古槐一株。三义庙的北墙外就是“王平古道”的北道。三义庙大门紧锁,我扒开门缝拍了两张照片。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过了三义不远就从东落坡出村了,走到三岔口右转去牛角岭方向,沿水泥路上升,看到路边小红房子,那是已经建起来的古道收费站,大概因为现在是淡季所以没有收费。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从红房子处上牛角岭古道, 炸糕铺”、“骡马厕所”都没有找到,只看到比石佛岭那边还要多还要深的“蹄窝”,没有多远就到了牛角岭关城。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因京西门头沟地区地势险要,对拱卫京师的安全生死攸关,故而在这一地区始终重兵如云,建有许多险关要隘,至今多数依然存在,牛角岭关城就是其中之一。明清时期牛角岭为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界线,也是西山古道上重要的收费关隘,曾被称为京西古道自东向西的第一隘口。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牛角岭关城是明朝以来重要的税收关口所有从这里经过的商贩,都要停下来交税。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出了牛角岭,路边有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免税碑”。据史料记载,免税碑全称实际叫做“永远免夫交界碑”。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曾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此碑记载的史实就是雍正、乾隆年间对这一政策的实践。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永远免夫交界碑”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同样的碑当时有三块,一块立于牛角岭,一块立于峰口菴,一块立于当时的宛平署。目前古碑存在原地的仅牛角岭一块。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下山的路还是那条古老的山路,路边有人支起的一个个红灯笼。下了山,看到崭新的门楼和围墙。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一路到水峪嘴村,穿过村子,从一个桥洞过铁道,走到大路口,有一个京西古道的标志牌,左边有一个大桥,过了桥就到了981公交车站,京西古道穿越结束。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京西古道穿越纪实(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