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的可能性和边界

(2023-05-20 16:39:22)
标签:

诗歌

时评

分类: 诗评

语言的可能性和边界

艾子

 

有这么一个故事——巴黎的街头,双目失明的乞讨老人在身边立着一个牌子,“我什么也看不见”。驻足施舍的人聊聊无几。直到诗人让·彼浩勒路过,加了“春天到了,但是”六个字,变成“春天到了/但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路过的人纷纷解囊相助。这个故事很好地印证了诗歌语言的魅力。那六个字其实非常平淡,它们与后面的句子组合,就为诗意插上了翅膀,给语言注入了悲悯情怀和生命力,注入了诗的特质,使路过的人纷纷解囊相助。我想,这就是语言所努力到达的可能性。

我和大多数诗人一样,首先是受到语言的魅惑才成为诗人的。我尝试过各种文本写作,小说可以靠情节和悬念去带动,散文有细节和白描来铺垫,而诗歌非常直接,语言直接决定一首诗的成败,它需要我们用经验把语言提纯,读者通过一粒盐,就能读到我们内心的大海。这片海可以比一部小说更辽阔,比一部电影更能催人泪下,含有更多的盐分。因此,诗人都是语言的膜拜者,被诗歌语言的张力、它的无限可能性所吸引。瓦雷里说过,表达完意义后,还有存在价值的语言,就是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不确定正是汉语的本性。在现代社会,确定性的事物交给实证科学,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哲学,哲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交给诗歌。艾略特曾经说过:“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诗歌的写作,很多时候就是把那种不确定性,难以言说的微妙事物呈现出来,把握好这一点,我们就成功地触摸到了汉语诗歌语言美妙的边界。许多诗人穷其一生,都在为寻找、建设、突破语言的边界冒险,令人常读新、爱不释卷的诗句,正是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琼剧
后一篇:新诗百年问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