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大比武一、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2017-09-22 23:08: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大比武一、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上个星期我们进行了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大比武上,这次比赛,学校是非常重视的,所有现在和曾经教过课的学校领导都参与了听课,特别是霍校长也参加了三四年级组语文听课,不仅如此,我们事先制定了活动方案,评价标准,对活动目的要求,内容,过程等进行了安排,并发到各组让老师们先学习。就我们所在的组的听课情况而言,有亮点,但也有很多的不足,很多教师没很好的研究我们的评价标准,依然在走过去的老路,对以学定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把握得不好。现在各组的比赛都结束了,我们利用这个时间评评课。具体的说,我觉得亮点有:
1.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了提高,比如课堂上教态亲切,能够用流畅,比较准确的普通话与学生一起学习,口语较以前也少了。
2.部分老师都能走进学生中,并且用激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这说明一些老师已经打破了以前只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模式,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3.大多都能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引入,如:立功选择《爸爸去哪了》里面的人,练习中的数学乐园,姬老师和赵娜用两本书铺垫,李焱两手拿班级常用的磁扣让学生猜引入新课等,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更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性。
4.课堂中能够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识,象几位老师都能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谁拿的什么书的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5.每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
6.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得可以,能够设计多层次练习围绕本课重难点加以巩固。
有亮点,也存在着问题,可能由于时间比较紧,竞赛之前,我们又去了赤峰学习,准备得不充分,但是换个角度想,我们刚刚感受了名师们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学生观和教学策略,也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体现。针对一些问题我也提几点建议:
1.希望老师们理解什么是以学定教。就是说要明白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和一节课的流程,主要内容,重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中理解数学。定教,教什么呢,教学生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重视结果,过程更重要。
我们一年组的几位老师上的都是《找规律》这课,这应该是一年级孩子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摆、画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虽说内容一样,但老师们的处理不尽相同。对于一组数是两个图形有,大多数孩子都能凭直觉判断下一个该填什么,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深刻理解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很重要,比如怎样算重复?怎样出现的图形叫“一组”,(应是重复出现的图形,形状颜色等的顺序也是固定的)应该让使学生充分的体验到,要看图形是不是按一组一组地重复排列,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地排列。比如 ,在学生汇报一面红一面黄一面红一面黄时,有的老师就问,这样能说完了吗?谁能简单的说出来,促使孩子意识到两种颜色的旗子是重复出现的,可以用简单的话来叙述。有的老师可能就泛泛而过的,说对,这就是规律。要是说一说重复出现的是什么?总是怎么排列的?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里的规律是一组(固定形状或颜色的图形)依次(顺序不变)重复(不止一组)出现的。在重点处让学生强化理解一下的话,让学生在书上圈出重复出现的一组图形时就不会出现孩子不知道怎么画的现象了。我觉得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理解知识的关键点一定要让学生弄懂,理解透彻了,后面的知识才会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这节课老师们重视了让学生找规律,但对理解规律这一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对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处理的不灵活。多数是学生找出一种排列规律就可以了,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象例题上的各种物品,从左往右是一个规律,从右往左的规律就变了,应该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经历中从不同角度,不同特征来分类,找规律,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种方法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理解了,就会举一反三,不要怕时间不够用,学生真正理解了,就算课上不完,少做点题也没关系。
二年级上的都是《简单的推理》,几位老师在学习新知前都有让学生猜的铺垫,那这个铺垫的作用是什么呢,想要传递给学生什么思考问题的方法呢?就是说,你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我觉得可能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想准确判断一件事,不能凭空猜测,应该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的作用就是排除了某种可能。只有两种情况的,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排除法就是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一种推理方法。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其实大多数都能正确推理,但是用什么方法可能不太明确,所以我觉得老师要做的就应该是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会思考。这个例题是通过两条信息得出两个结论,那就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个结论是从哪句话判断出来的?有没有顺序?象第一条信息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排除了小丽和小刚拿的肯定不是语文书,相关的信息少一些,就会少一些干扰。应该让学生理解这句语以外的信息,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说一说,强化理解。第二条信息是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如果充分让孩子说说自己的理解的话,就有很多种理解了,象从小丽的角度出发,先排除了语文书,又排除了数学书,只剩品德书了;从小刚的角度出发,已经排除了语文书,小丽排除了数学书,他就别无选择了,只能是数学书。让学生会判断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按什么顺序有条理的判断,会找有用的信息,能通过一个信息就判断或排除一种情况,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高很多。象这节课是简单的推理,信息是比较直接的,到后面的学习中会有特别复杂的,象搭配问题,抽屉问题,还有判断谁参加活动的问题,等等,可能也就告诉你两三条相关信息要判断很多条结论,如果不能有序思考,准确鉴别,合理分析,可能就顾此失彼了,蒙圈了。所以不能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学习,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真正达到,才能让学生遇到其他问题也能举一反三。
以后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反复研究教材,思考一下,在40分钟内该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学习哪些数方法,掌握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怎样又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果?这就关系到很多很多方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2.培养数学思考习惯
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习惯,方法,思考,兴趣,创新都非常重要。
这次课有两个老师都出了猜图形的练习。有的孩子是推理,有的孩子纯粹是瞎蒙。我觉得这个练习利用好了不错,可以先让孩子猜测,肯定会排除一个圆,其他两个出现不同结果怎么办?因为少条件,学生就会产生需要知道另一个信息的需要,思考那个条件会是什么,再出示,学生就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兴趣。
3.要面向全体,对学困生关注多一些
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几乎都是优等生,优等生答题的次数太多,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关注的太少,甚至无人问津。
4.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设计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应该起很大的作用。它能时刻体现出你本节课所传授给学生的重难点是什么,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出一节课的脉络,能对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起铺垫作用,能体现你作为教师书写能力如何……所以黑板上的板书不应是结果式的,还应该有个过程性的,更不可省略。
5.其他习惯的培养
比如完整表述问题的习惯,应该是从小抓起。
6.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这节课老师们多媒体用得比较充分,除了视觉感官,其他的摆一摆,涂圈画,设计也可以用一下,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效果更好一些。
老师们认真研究一下课标,高效课堂讲座,评价标准,下学期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