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口才智谋诸葛亮三国 |
分类: 文史 |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回中,曹军军师王朗在阵前劝降诸葛亮,二人的这番论辩十分精彩:
王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白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峰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自倒悬之急。我太祖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山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候之位。围安民乐,岂不美战!”
同样,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受周瑜之托劝说诸葛亮归顺东吴。在他们兄弟俩的对话,也充分的体现了论辩的标准的运用:
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知兄意以为如何?”
以上的两场辩论,一是对敌人,一是对亲人,诸葛亮都能从容应对,而且总是掌握辩论的主动权。而他在这两次辩论中的成功,都应该归功于他出其不意的标准选择。而且,两场辩论最后都演化为忠孝之辨,这确实是诸葛亮的辩论止于礼的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