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是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多人,现仍居住300多人,号称“土楼王”。
几年前我就打算去看福建土楼,考虑到脚力渐衰,还是先把三山五岳剩下的几座赶紧走遍,所以尽管多次去过福建和江西,距离土楼所在地已经不远,仍一次又一次擦肩而过。这次从海南返京,走福建江西,就是要专程观赏土楼,以遂多年心愿。
土楼的主人——客家这一汉族民系原是中原人,从西晋开始,为了逃避战乱和灾荒,部分中原汉人先后五次逐渐南迁至闽粤赣交界山区,在这里开荒造屋,防御匪患,繁衍生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既具浓重的中原文化、又充满活力生机的客家人。
福建土楼所在地的闽西南曾是人烟稀少、盗匪猖獗、常有野兽出没的偏僻山区,在这样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生存,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传统,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所以土楼这一独创的设计和建造应运而生。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水”的传统理念,运用八卦的易经原理,结合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对外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建成了节约、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土楼建筑,将源远流长的华夏生土夯筑技术推向了极致。
据族谱记载,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而后依次建造第二、第三环和第四环。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三代人艰辛奋斗,历时81年,终于建成了这座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空前巨大的江姓家族城堡。当地的乡间民谣为承启楼作了形象生动的写真: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尽沧桑三百年。
全楼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72个房间;第二圈2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圈单层,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4部楼梯,通常住60余户,400余人。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粮仓,三、四层是居室。
神 州 第
一 楼

1981年,承启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蜚声世界。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一元的福建民居就是承启楼,在台湾“小人国”、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均有承启楼的模型。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承启楼以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