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位于五台山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寺院集中地台怀镇20公里,寺内因有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据《清凉山志》记载,清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公元472——493年),唐宋两朝在此设僧正司,管理佛教事务,唐代更将其作为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清乾隆年间,寺院建筑整齐,规模宏大,在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五方文殊殿、清凉殿及在东北角的玉皇殿,民国时期再度扩建。
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竟以封建迷信之名全部焚毁,唯清凉石尚存。现今的清凉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主要有山门、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等。
在大雄宝殿后的二进院落、三大士殿前,有一块长5米,宽2.67米,厚1.25米,围15米的青色云纹巨石,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五台山镇山之宝——清凉石。人坐其上,顿生清凉,我贴脸尝试,果不其然!
传说远古时期五台山叫五顶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季滴水成冰,春天风卷沙石,夏日酷暑难当,百姓农耕艰难,生活朝不保夕。来此讲经说法的文殊菩萨想改变这里的气候,救民于水火,他得知东海有一块“歇龙石”能化署消热,于是化作年迈的老僧去龙王那里化缘。到东海后,果见龙宫外有一巨石,未到跟前已觉一股凉气袭来,于是向老龙王说明来意,那龙王岂肯答应?这宝贝是他花几百年时间才寻得,并从海底捞出,每天五个儿子到人间的不同地方行雨或巡海归来,都要在石上歇息纳凉,怎能借人?再说儿子也绝不会答应!可转身一想,若不派人帮助,那万斤仙石就凭你一老僧岂能抬动?于是慷慨地说:你能自己搬走我就乐送人情了!说完不在意地离去。哪知文殊菩萨有无边法力,只见他口念咒语,略施神通,就将巨石变为弹丸之大藏入袖中,也未道别飘然而去。回来后将石复原,放在瓦厂村的一条山谷,于是整个五顶山顿时变成了清凉世界。那老龙王的五个儿子岂肯罢休?于是大闹五顶山,用龙尾将五座山顶一一扫平,但后来还是被文殊菩萨降服,并皈依佛门,安排他们各据五台,专司行雨。在北台的五龙不畏高寒,体恤百姓,有求必应,被僧众请进山下的万佛阁。从此,五台山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也最信万佛阁,管这座香火最盛的寺庙叫五爷庙。
朝廷为仙石专门建寺供养,改称清凉石,五顶山也更名为五台山,从此这里大兴佛道,建庙修寺,遂成名扬天下的文殊道场。
乾隆皇帝在第二次朝山时作《清凉寺》。诗云:
莲宇台西麓,搸蹊一往寻。
石潭空禅性,松籁发仙音。
春转暄迎谷,水融雨坠林。
清凉名独占,分别不生心。






三大士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清顺治皇帝归山词,这是清史中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也有体现。本来顺治皇帝之死就有两种说法,一是正史中记载的患天花暴亡;二是野史中说的因董鄂妃病逝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当了和尚。咱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些真伪曲直,先把归山词照录,看这里是否蕴含一些大千世界的道理。
顺治皇帝归山词
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银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何恨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去紫袈裟。
吾本西方一纳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免去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山头卧土泥。
每日清闲自己知,红尘之事若相离。
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长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栖。
莫说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代种根基。
十八年来不自由,征战南北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顺后院的台阶拾级而上,新建的清凉书院很快就会与游人见面了。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五台山,建一些书院、画院正是题中应有之义,祝愿清凉书院能带给五台山更多的文化声誉,带给来此的世界各地游人更多精神上的新鲜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