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项下的一颗珍珠》是文革前哈尔滨最有作为的一任市长吕其恩写的一篇散文。他把黑龙江的版图形象地比喻为一只天鹅,而哈尔滨的位置正处于天鹅项下,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这座年轻的城市就像一颗明亮的珍珠,在黑土地生机勃发,焕发出蒸蒸日上的朝气。
哈尔滨开埠于19世纪末,1897——1903年,中东铁路历时7年建成通车,这是闭关锁国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条国际通道。它北起黑龙江的满洲里,与俄罗斯的远东铁路(亦称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南至边境小城绥芬河,与俄罗斯的海滨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原中国名字海参崴)连通。哈尔滨正处于这条铁路的中部,向西可以连接长春、沈阳、大连、直至山海关,进入北京和中国腹地;而其本身又有内陆河道松花江,可以开辟直通黑龙江的航运。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得哈尔滨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迅速发展成一座充满“欧味”的新兴城市,号称“东方莫斯科”。所以应该说,一条江哺育了黑土地上的哈尔滨,一条铁路为这座城市开埠奠基,并带来浓郁的欧陆风情。

2011年3月初,因单位分配的原住房要拆迁,我从北京回哈尔滨办理此事,一直住到5月末,近三个月的闲暇时间有了重新端详母亲城的机会。我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刚刚成年就离开了故乡。进入中年千里迢迢从太原调回家,更是整日昏天黑地忙工作,顾不上欣赏自己的城市。待事业刚刚有了起色,又调往长春新的单位任职,等一直干到退出职场,还没来得及在家乡好好走走看看,就为女儿将来的生计举家迁京。所以,从山西调回家前有朋友问过我:哈尔滨有什么好?值得你这么大岁数费劲巴拉地往回调!我当时真的语塞,窘迫得不知所云。这回有了点时间,我带上照相机,沿着哈尔滨当初发展的轨迹,寻找拍摄那些见证这座城市历史的欧式建筑,在松花江畔追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往事,才感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