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篇 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

标签:
金黄釉易定款萱草划花纹喇叭足花口瓶 |
分类: 铜器、骨器、瓷器、漆器等杂项 |
在香港一家拍卖公司,看中了一个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见图一)。
喜爱和偏重花口瓶是有原因的。有说易定款是北宋官窑制品。宋代定窑有绿定、黑定、紫定之说,没听过黄定、金黄定,也许是这花口瓶流出市面,没有任何对手叫价就能顺利买到的原因。
买进一件古玩,就是一件工程的开始。首先就是记录。
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
六出反折花瓣口,长颈,球腹,倒置喇叭形足。全器外施金黄色釉。腹部刻划三组萱草纹(见图二),颈部阴刻三道弦纹。足有捆边,白胎,底内刻“易定”草书款(见图三)。
类似的器形,有宋代磁州窑白瓷黑花瓶(见图四)<1>。也有“宋代北方民窑烧制” 花瓣口三彩刻花瓶 金 通高30 口径15.5l厘米(见图五)<2>。
宋朝(960-1279)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代,分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个阶段,共立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族执政的北方封建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藩属,1114年金太祖起兵反辽翌年建国立都,于1125年灭辽,1127年再灭北宋。国号简称金、大金、金国。首都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 1115年-1153年)、中都(今北京 1153-1214)、汴京(今河南开封 1214-1234)。金国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易定”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瓷器?为什么叫“易定”?“易定”是北宋官窑的制品,还是1127年金灭北宋以后定窑的产物?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还是先从釉色说起吧。 黄釉 “瓷器釉色之一。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唐代时已烧出黄釉器。低温黄釉是以铅为着色剂以低温烧成,汉代陶器就已见有。瓷器上呈现纯正黄釉始于明永乐期朝,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淡,釉面薄。……”<3>
“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金黄色是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明代私造黄釉者要杀头。”<4>
宋代定窑是“以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是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5>
“定器有铭文(款)的,都是白釉器底足内,字多直行刻划(阴文),铭文较多的为‘尚食局’‘官’‘新官’‘五王府’等字样,是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的瓷器。”<6>没有提到“易定”款。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也不是白釉。
翻开2005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卷》,历代常见的瓷器釉色有青釉、褐黄釉和褐灰釉、秘色、米色釉、天青釉、豆青釉、冬青釉、龙泉釉、影青釉、玫瑰紫、窑变釉,其他还有虾青釉、鸭蛋青釉、黑白釉、乳白釉、甜白釉、漿白釉、油滴等釉色。明清景德镇瓷器釉色有宝石红、豇豆红、郎窑红、胭脂水、抹红、云豆红、霁蓝釉、宝石蓝、天蓝釉、砖蓝釉、回青釉、孔雀蓝、孔雀绿、葱心绿,还有大绿釉、豆瓣绿釉、水绿釉、松石绿釉、龟绿釉、娇黄釉、水黄釉、茄皮紫釉、茶叶末釉等釉色。<7>没有提到金黄釉。
将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的《中国瓷器定级图典》从头翻到尾,不论是国宝级瓷器还是一级至三级品瓷器,也没有找到一件标明“金黄釉”的瓷器。
到是唐三彩女立俑由肩后搭下的帔巾和唐代一具越窑盏托给人以金黄釉色的感觉(见图六<8>、图七<9>)。
奇怪了,又说金黄色釉是至尊之色,这釉色、这工艺失传啦?
在互联网打上“金黄色釉”还真找到了一件,是刻有九个契丹小字铭文碗。追到新浪peiyuanbo448博客2013年8月30日刘崇民、斐元博先生发表的《金代存世唯一的一只刻有契丹小字纪年款的金黄釉大碗现身北京》博文。有意思的是斐元博先生将这九个契丹小字铭文译作“甲寅年仲冬十四日题”,继而推算此“甲寅年”为金代1134年(见图八、图九、图十)<10>。
再看工艺。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是六出花瓣口,宋代磁州窑白瓷黑花瓶和金代花瓣口三彩刻花瓶是五出花瓣口,三者反折花瓣宽窄和花瓣间凸起的波浪程度不同。喇叭状足的聚拢度以及相对瓶高度比例,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似乎介于宋代磁州窑白瓷黑花瓶与金代花瓣口三彩刻花瓶之间。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腹部饱满近似球状,刻花工艺洒脱流畅,金黄色釉下白胎细滑,足缘上釉工艺的精细,无不透露出沉稳、辉煌、讲究的气息。不像是普通百姓的一般生活用品。
呵呵,如果裴元博先生翻译并推测刻契丹小字金黄釉碗铭文为金代1134年不错的话,距北宋1127年被金国灭亡的时间仅差7年,从釉色和工艺来讲,北方定窑确实有可能烧出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
问题来了,如果说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是定窑的官窑制品,那么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底面“易定”铭文又作何解?
“定”指定窑,相信问题不大,问题出在“易”字。“以物易物”?“易帜”是改变旗帜,改换国号的意思吧?喜欢像小学生一样查字典。《新华字典》还真有“易定”一词,其基本解释“改变即定的天命”。也有易指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易为易水的简称。易水在现在河北省的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易县和定兴县各取一字,也成“易定”。有闻易定款由此而来,也有 “易定”源自唐代“易定军”之说<11>。
平常论,仰韶陶器始,自古至今,凡有署名即为拥有权或所有以示区别吧?假若此处“定”已指定窑,“易”不论指易州、易水、还是易兵,均感牵强。易的本意除相对难而言的容易,和悦的平易,轻慢的贵货易土,芟治草木的易其田畴,古书名《易经》之外,最常用的就是交换和改变。如易货、易箦、易地、易身、易字、易心、易辙、易初、易革、易节、易俗、易代、易世、易号、易资、易贷、易手、易意……
所谓“易定”会不会如易辙、易地、易世、易代、易号、易手一样,是北方地方政权金取代北宋时的款名,即改朝换代、改名易帜、某物的占有者发生了更换之意?北宋消亡了,窑工部分南下了,定窑的窑址还在,窑场还得继续生产吧?“易定”瓷器的所有权、拥有权是谁呢?还是北宋朝廷或官方、官员机构吗?
继续在互联网上游荡。原来国家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北齐(公元550年-557年)黄釉乐舞图瓷扁壶(见图十一)。安徽博物馆藏有唐(公元618年-907年)寿州窑黄釉注子(见图十二)。1994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跳茆葬墓出土的辽代(公元916年-1125年)黄釉迦陵频伽纹皮囊壶和黄釉盘口穿带壶,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见图十三、十四)。辽宁博物馆也藏有辽代金黄釉葫芦壶(见图十五)。
图十三 黄釉迦陵频伽纹皮囊壶 图十四 黄釉盘口穿带壶 图十五 金黄釉葫芦壶
原来北齐就有金黄色釉,辽代比较多。唐代寿州窑黄釉注子相比釉色偏黄,有明确的窑口,像是生活日用品。金黄釉葫芦壶有南方越窑系影青葫芦壶的影子。纹饰是用来美化修饰的。看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场面、大辽黄釉迦陵频伽纹皮囊壶的精美纹饰和黄釉盘口穿带壶的珠串图案,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格和情调。莫非每每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金黄釉色是随着游牧民族的到来而传入的釉彩和工艺?
沈从文老先生首发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一日《新观察》杂志第十九期的《中国陶瓷》一文中有说:“栗黄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陕西宝鸡县斗鸡台地方得到,产生的时间约在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前后。器物有各式各样,特征是釉泽深黄而光亮,还着上粉绿釉彩带字式的装饰,色到比例配合的非常新颖,在造型风格上也大有进步。一切从实用出发,可是十分美观。两种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后来唐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12>
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是一道釉,没有遮色层,没有亮油层,胎白,隐约可见旋纹。手感轻。
玩古瓷和玩古玉不同之处,不但要说出年代时间,还得根据釉色、造型、胎土、工艺等说出窑口。
再看书,原来还有南定和北定之说。“有人把河北曲阳烧的瓷器叫‘北定’,而把另一种和它相似的由江西吉州窑(一说为宋南渡后在江西景德镇‘昌南窑’ 烧制)所烧制的瓷器叫‘南定’。两者的区别是北定胎黄白色,稍厚重,南定胎白,较薄而轻。北定釉薄,多牙白色(白中如有粉状,闪乳黄);南定粉白,釉较润。南定‘泪痕’少,有‘泪痕’处则釉泡稀而大。北定多刻花,线条粗狂而有力,较深,印花则凸出较高;南定纹饰较繁复细腻,印花亦细亦浅。北宋器拟镶铜口者口无釉(口上也有有釉的);南宋器口均无釉。北宋无平底,吉州窑仿定器平底。北定釉中可见竹丝刷纹,南定无此纹。”<13>
在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口缘处有釉,象补釉,说不上“泪痕”,显微镜下也没有“稀而大”的气泡(见图十五)。刻花说不上“线条粗狂而有力,较深”,也说不上“较繁复细腻”,好像居中。喇叭形凹足。内壁釉不到底,颈内壁有凹凸痕,没有 “竹丝刷纹”,也许有看不见的“泪痕”(见图十六)。
如果“易地”是改换了地理位置,“易种”是蔓延其种,“易”为移动的话,南定是不是也可以说是改变了地理位置、移动到南方、蔓延替代了的北定的“易种”?款名“易定”似乎也不为过。也许是北方定窑的工匠在北宋灭亡之后南下,在南宋期间在景德镇或江西吉州窑烧制出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史书不见记载,恐怕被改朝换代说不上光彩,被迫迁徙移动是一件比较难堪难为情的事情吧?
一不留神买进的金黄釉易定款花口瓶,或许是南北宋代交替或北宋与金政权交换或换代后的的产物。谁说的好呢?
呵呵,不过同样还是都在猜。好玩就是了。
注:
<1>.参见《图说中外文化交流》杜文玉林兴霞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7月2月第1版,第14页。
<2>.<6>.<7>.<8>.<9>.<13>.参见《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年5月第一版第50页、第38页、第100页-101页、第26页、第33页、第38页。
<3>.参见《古玩鉴识与投资》史树青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林版,第113页。
<4>.<5>.参见《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第一卷陶瓷史树青主编全国工商联中华古玩商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编大象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第85页、第21页。
<10>.参见新浪peiyuanbo448博客2013年8月30日刘崇民、斐元博先生发表的《金代存世唯一的一只刻有契丹小字纪年款的金黄釉大碗现身北京》博文。
<11>.参见《中华文物信息网》<</SPAN>有关定瓷碗底“易定”铭款>贾敏峰著。
<12>.参见《中国古代陶瓷》沈从文首发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一日《新观察》杂志第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