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十篇红山文化有文字?——看看祖先的铭示和文字的传承

(2015-01-19 14:37:27)
标签:

红山文化

契刻文字

玉器皿礼器

老土大红

文字的传承

分类: 图案、符号、文字类

 三件器皿类玉器和两个白玉球毫不起眼地摆在拍卖公司。看中是因为有手工琢磨的古朴,有像骨刻文一样的深深的单阴线刻图案形文字,有爱玉之人梦寐以求的老土大红(见图一)。


    http://s13/mw690/002ZQLl4gy6OQsc5lQo1c&690
                                 图一  三件老土大红器皿类玉器


     以粘土烧制陶器是考古学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期的界限之一。玉制的器皿呢?科学考古出土的最早的玉器皿是不是出现在殷商妇好墓(见图二<1>、图三<2>、图四<3>)?

 

         图二白玉几何纹簋商口径12.7厘米     图三 玉簋 商代晚期 通高 10.8厘米

                        图四玉盘商代晚期口长14.6厘米宽8.6厘米

 商代的玉器皿已经相当美观,有规则的纹饰和镂空。相比之下,这三件绛红色玉器皿是不是显得更加原始和古朴?


 相信您一定知道甲骨文,或许也听说过骨刻文,但您有没有见过玉器皿上有这样粗狂有力的单深线刻铭文(见图五至图十)?


        http://s13/mw690/002ZQLl4gy6OQsRziSo2c&690            http://s10/mw690/002ZQLl4gy6OQsUekd309&690                                                                         图六                                 

                图七                                 图八

            http://s14/mw690/002ZQLl4gy6OQtIUthbfd&690            http://s2/mw690/002ZQLl4gy6OQtMm5mF41&690 
                         图九                                 图十

    三件器皿分别高55.56厘米,上口径分别是5.55.54.5厘米,底径分别是2.43.5-3.8 2.8厘米,壁厚0.7-1厘米,重量分别是163克、196克、236克。

    表面凹凸不平,明显是由各个小平面磨制而成。颈足缩窄部位宽凹槽浅弧底,有白色氧化了的平行琢线痕(见图十一、图十二)。

         图十一、图十二 颈足缩部浅弧底宽凹槽表面有白色氧化了的平行琢线痕

  内腔璧可见嵾嵯旋切痕,有绺裂、崩缺、黑色沁(见图十三、图十四)


             图十三 内腔璧嵾嵯旋切痕          图十四  有绺裂、崩缺、黑色沁

  有意思的是深阴线刻字体笔划中可见碎石嵌塞(见图十五、图十六)。


              图十五 、图十六  深阴线刻笔划中有碎石嵌塞

 记得曾看过郭大顺著《追寻五帝揭开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一书中有幅图片,是大地湾文化(公元前6000-4800年)遗址“具有殿堂规模和性质的大房址”所出土的一批陶器。据说这批陶器是“非使用陶器,当与举行神圣的礼仪有关。”(见图十七)<4>

   

      http://s3/mw690/002ZQLl4gy6OQNeQ3NE32&690  

             图十七   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同一大房址内出土的一批陶器  


 如果大地湾遗址图片中四足鼎、深腹釜、罐、尊、豆、条形盘、两件弧度不同的簸箕形盛器,称得上陶制器皿类礼器的话,那么这三件带有铭文的玉制器皿,是不是更有机会用于神圣礼仪?算得上玉制器皿类礼器?想想商周饪食类、酒水类青铜礼器名称多不胜数,以为文化的传承只是因材质的发现、发明和利用阶段表现不同而已。陶器、青铜器是经化学变化合成的可以说是人类的两大物质发明,而玉石器制作则是自然界矿物质物理性改变。


 从考古学家、史学家、文字学者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先有图画式文字,后有符号式文字,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符号式表意文字,不是最早的文字<5>。那么中国文字的溯源最早可以推度到什么时候呢?


 还是喜欢石头讲故事。虽然古人有云“石之美者谓之玉”。

 

 器形比较好说,从与古陶器和古玉器的对比中,这三件器皿分别可称作罐、壶、簋(见图十八<6>、图十九<7>、参见图二)。


     http://s10/mw690/002ZQLl4gy6P57t1RVv69&690             http://s9/mw690/002ZQLl4gy6P57uUy2Q38&690

        图十八  灰陶深腹双耳罐  磁山文化        图十九  白陶双系壶  大汶口文化


 材质的话,三件器皿都坠手。可见青黄原玉色,有温润宝光(参见图十一、罐的边缘)。


 工艺呢?从缩颈足部位肉眼见浅弧底宽凹槽表面有白色氧化了的平行琢线痕。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山文化“沟槽较宽,槽底是凹弧形”<8>横向瓦沟纹砣痕和其上纵向抛光线纹重叠技艺的影子(见图二十)。从罐柄孔璧缘可以看出双面对钻、单面钻孔大部分进路壁面平顺、衔接部位凹凸坑迹(见图二十一)。从内外壁厚度不一、不规则圆底面,器表面由各个小平面磨制连接,内腔璧旋切不整痕迹,可以看出当时治玉工具原始和技艺的局限。从器表打磨抛光的手感光滑度,也可以体会出工匠的精心。有意思的是六十倍显微镜下在两个器皿的边缘和内璧玉表面上可见翠绿色的铜沁斑块(见图二十二)。


         http://s12/mw690/002ZQLl4gy6P57C4QLF7b&690    http://s5/mw690/002ZQLl4gy6P57EtGBu34&690   http://s4/mw690/002ZQLl4gy6P57G4qEb83&690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铜绿的沁色是后来与铜器有接触?还是使用了含铜的金属治玉工具?除了玉壶是圆弧唇口,其他口底边缘并没有琢磨成圆弧状。壶底壁和侧壁厚,内腔相对小。或者玉壶是颈腹两节设计,腹腔的掏空不易为?


 猜估字谜是很好玩的游戏。尤其是没有见过和没有定论的符号图形文字。三件器皿上六个琢刻字一眼能辨认的只有 “示”字。依据甲骨文能猜到的是 “斤”字和“隹(见图二十三<9>、图二十四<10>)


                http://s4/mw690/002ZQLl4gy6P57PLxir93&690

         图二十三 “斤”字对比甲骨文


http://s7/mw690/002ZQLl4gy6P583PX26c6&690   http://s15/mw690/002ZQLl4gy6P586kekuae&690

                            图二十四  “隹”字对比甲骨文


 “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像斧斤形。一般用于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工具。<11>《说文·斤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段注:“凡斫木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不管是斧,还是锄,不管是砍削木头,还是用于锄地,总之“斤”是一种劳作的工具。


 玉罐上的这个“斤”,没有甲骨文“斤”字刃口上指示砍削方向的箭嘴。


《说文·隹部》:“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短尾鸟?东夷人以鸟图腾司分部落与职能而著称。其中会不会还有个以“隹”为图腾的部落?红山文化以鸟类为题材的玉器雕刻是不是可以说开先河玉鸮也是短尾呀(见图二十五<12>)。


          http://s14/mw690/002ZQLl4gy6P58ajWCF0d&690

              图二十五玉鸮  通宽3.8厘米  阜新县胡头沟1号墓地出土


 玉壶上的这个“隹字是斜向上飞,比甲骨文“隹”字向上飞,横向宽一些,图画形象一些。

  

 最有意思而且完全想不到的是一眼观就认得的“示”字,却不是一个“象形”字,而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见图二十六)<13>

  

               http://s8/mw690/002ZQLl4gy6P58iOLeTa7&690
                     图二十六 对比金文大篆和繁体小篆的“示”字   


《新华字典》:“示: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范。示众。【动】会意。小篆字形,字是古文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像祭台形。字汉字的一个部首,其意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qí)。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乱了,小篆字形?甲骨文没有这个“示”字形,不代表远古没有这个字呀!难道三件玉器皿上的铭文是在有小篆或金文大篆以后才琢刻上去的?想想看,如果距今二千多年前有个人在出土的这三件器皿上刻划了这六个字,这位仁兄还得会写距秦汉至少有一千多年以上像甲骨文的“斤”“隹”二字,还得同时创造出其他三个还不知道怎么解的字形。难度会不会有点大?跨越时空的超人?这三件器皿难道是秦汉时期的“古玉新作”?艺术绘画或写字是不是要看风格和笔锋?您能想象出秦汉之人在这三件器皿类玉器上坑坑洼洼地琢刻出六个符号图形文字吗?秦汉人还有这样的气度、古朴和稚拙?汉代玉器的铭文不是这样的(见图二十七、图二十八)<14>。战国玉册上的铭文也不是这样的(见图二十九)<15>


  http://s5/mw690/002ZQLl4gy6P58oQYeg04&690     http://s7/mw690/002ZQLl4gy6P58qV74ab6&690    http://s5/mw690/002ZQLl4gy6P58spnyA74&690

       图二十七、图二十八玉刚卯汉代             图二十九玉册战国


 按照陈寅恪先生所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句话可不可以反过来说,即每一个古文字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就看如何释译。因为任何历史包括文字史都是不可能倒行逆施的。


 简单就是好。符号式创字的方法是不是也由最简单的笔画构字开始?就像一长横上面一短横,是古文的“上字,一长横下面一短横,是古文的“下”字。首先还得明白古人对笔画横和竖的理解。《说文·十部》:“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原来笔画“一”为东西,“丨”为南北。现在再来看甲骨文的示字“T”,一在上,丨在下,直观“T”就是 “南北”顶上有“东西”。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一个字来代替的话,窃以为“T”是“顶”字。常听说顶天立地,“顶”即支撑、伟岸、最高。“顶”也有阻滞、不通的意思。譬如口语中有“顶心顶肺”,粤语也有 “真不是东西!顶!莫非粤语的这个“顶”,也是源于“T”字形?需要“南北”顶一下 “东西”?有古语的味道? T”字中的“一” 阻挡着的“丨”,没有贯通,确实可以顶而且是平衡“顶”“顶”和“丁是谐音字,当说到丁字尺、丁字步、丁字镐、丁字街、丁字梁,会想到两条直线呈直角接触,正如“T”字形。有意思的是小篆的“丁”的字形像“个”字,就像南北“丨” 顶大力了,东西“一”起尖角了,“丁”是象形字(见图三十)<16> 

  

                         http://s1/mw690/002ZQLl4gy6P58xiTIIf0&690
                                 图三十

 回头看甲骨文的“T”字上面还有一小横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南北顶东西”之上还有一层天?再进一步,当顶上还有一层天这个字的丨的两侧,各有由上内向下外敞开的两笔画时,能够想到的意思是扩散。窃以为这才是“示”字“让别人知道解剖构字来源。


 “示”字会不会既是象形字,又是会意字呢?如果把“南北顶东西”会意成氏族的领袖或祖先的神灵,像顶天立地英雄般的栋梁,又怎么能和祭祀的神祖牌位脱得了干系?也就难免有甲骨文的“T”形像神台一说。T”在高古玉中,应该是标记有祖先徽记的类似图腾柱或称之为“祖柱”的东西,譬如不同形式的柄形器、玉琮、玉瑁、权杖、叠摞起来穿在木桩上大的像玉镯的套筒状物等。摆上神台,因为是象征祖先的灵物。在台湾九族民族村参观,屋内有直通梁顶的祖柱,供奉的神台上也有陶制器皿类罐鼎,与泰安大地湾出土的“神圣礼仪”陶器是不是有些相像(见图三十一、图三十二、参见图十七)? 


  http://s2/mw690/002ZQLl4gy6PgAakODD61&690     http://s16/mw690/002ZQLl4gy6PgAciAEf7f&690

    图三十一  祖柱           图三十二台湾排湾族大麻里社头目宗社祭坛上的什物


 这些祖柱和神台摆放在屋内最当眼的位置,正如T”两侧由上内向下外敞开两笔画,恰似是上示下达、宣扬开放。氏族领袖或祖先的神灵的高大形象是需要广为传播,彰显明示的。


 让我们再一次仔细看看这件玉簋上的“示”字,那“一”确实长,但上面那笔画并不是短一,而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左高右低的大捺点,能够想到的是“有力的掌控”。 “人定胜天 不是祖先的思维。古人的智慧是即使是氏族的领袖或英雄般的祖先神灵,也都在天意的掌控之下。


 玉罐上还有个像川字或水字的字。当然知道不是川和水字。百思不得其解,忽然发现将小篆的丁字头横倒,变成南北向的丁字头相对时,豁然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还是那句话,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一个字来代替的话,窃以为是“顺”(参见图五)。


 丁字头是“东西”起“角”,凸起,有阻碍、有阻滞。所谓“钉子户”,就是说遇到了麻烦。钉子的金属偏旁,是有了金属以后的合成字。当两两丁字头相对时,像不像山隘、隘谷、隘路?隘口之间“丨”笔画,雄锋有力,贯穿隘口,难道还不够顺风、顺水、顺道,畅通无阻?有没有注意到两个相对的丁字头折线角是下笔画短,上笔画长?有没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越往上前途越宽阔光明的感觉?玉罐上的这个“顺”字,或许不仅代表着不畏险阻,还象征着古人风调雨顺的祈求。


    有意思的是“顶”“顺”二字都是有“页”字根的小篆合成字。甲骨文“页”字像是个跪坐的小人在看东西。子孙仰望着祖先光辉形象,子孙守卫着祖业一帆风顺(见图三十三)<17>

 


                                    图三十三

 有眼无珠、目中无人的反义词是什么?有没有听说过“目中有人”?以为玉壶上眼睛和人字形重叠的图案形符号文字,最形象,一目了然。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一个字来代替的话,窃以为是“盱”xū“人”字的撇的顶点顶住上眼睑,“人”字的捺的顶点支撑着下眼睑,这就是“盱”。“盱”即张目。盱盱即张目直视。譬如“盱盱大局 “盱盱中外具扬目、观察、审视之意。或者也可以把这个“人”字看成甲骨文头朝下的“干”字。玉壶上的这个“盱”字像是用“干”撑开了的眼睛(见图三十四)<18>


      http://s13/mw690/002ZQLl4gy6P58NtGB68c&690    http://s13/mw690/002ZQLl4gy6P6misl4wec&690    http://s10/mw690/002ZQLl4gy6P6mkM8Jz29&690 

                                     图三十四  

                        

 有意思的是“盱”的金文恰恰是甲骨文的示字上面有个目字(见图三十五)<19>


              http://s4/mw690/002ZQLl4gy6P59c2HMnb3&690

                               图三十五


 顶天立地英雄头上一层天上还有一只眼?眼睛崇拜?天上神灵的眼睛?怎么能不再次想起贾湖文化(公元前6000-3500年)遗址出土龟背壳上那只著名的“眼”形纹饰?据说是科学出土至今最早的符号纹饰。怎么能不再次想起有三种图案符号四件玉器中的叶眼孔形佩(见图三十六)<20>?


     http://s16/mw690/002ZQLl4gy6P59gGkyP0f&690

               图三十六  叶眼孔形佩等四件玉石器上的三种图案符号


 怎么能不再次想起象是有“规”和“矩”等几何工具的十二件一组玉器中,那个类红山文化的联环眼罩玉人(图三十七)<21>?


   http://s3/mw690/002ZQLl4gy6P6tWMpNgd2&690

           图三十七  类红山文化玉器的联环眼罩玉人.及象工具类的玉器

 

 玉壶上这个“盱”字,也许是原始宗教信条“人在做,天在看”的图画式文字演绎或者氏族领袖要“目中有人”“以人为本”或者是要撑大眼睛,审时度势,时刻警惕危险的到来。


 老土大红也会想起似有大地湾两性人风格有角耳的红玉神人和带有明显次结晶体被称作“有熊氏”红玉熊(见图三十八<22>、图三十九<23>


      http://s10/mw690/002ZQLl4gy6P6mKiRsd39&690        http://s7/mw690/002ZQLl4gy6P6mLR7mK26&690

       图三十八雌雄红玉人          图三十九  “有熊氏”玉熊

 

 红色即赤。内蒙赤峰红山后不就是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隆藏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存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土壤是不是含铁元素多?常说的血色,就是红色。血红蛋白即含铁的蛋白色素,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负责将氧气由肺部运送到各组织。

            

 有意思的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造型,有称兽形玦,有称玉猪龙。玉罐上那多笔画有分支的字形莫非是 “豕”字(见图四十)<24>


        http://s4/mw690/002ZQLl4gy6P6mU6wsbe3&690

                       图四十

 

     《新华字典》:“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
 
 玉簋上的这个“豕”字,没有甲骨文表示“大腹”的那一笔。四肢着地的脊椎动物有不少,譬如貘、貊、獾。
 
  喜欢象形字,因为象图画,一目了然,原始而古朴。虽然不知道怎么发音,怎么用现代的文字来代替,但也可以想象和猜猜在说什么(见图四十一、图四十二)<25>

     图四十一  玉璧两面各四层共镶嵌了约一百六十多个图形符号式金属条纹文字

         图四十二  可见孔壁对钻台痕,横穿壁面的裂痕沁浆,色彩斑斓的沁色。 

  从在陶制器皿上刻画表意线条或符号,到在玉石材质上琢刻图案式文字;从用金属线条将图案符号式文字镶嵌在玉璧上,到将符号式文字契刻在甲骨、象牙、树皮、竹条上;从用笔墨书写绘画在发明的丝帛、纸张上,以至我们这代人看到的将文字或图像敲打或扫描在互联网的屏幕上,相信文字的发明、发现和发展与承载文字的载体和应用有关。文字是一种工具,是社会剩余财富产生阶级、社会分工的文明结晶。玉璧上镶嵌金属线条图案形符号文字,相信与金属的冶炼和镶嵌技术的发明有关,也和玉璧作为贵重礼器有关,有极强烈的时代特征性,也许可以道出一段不为人详知的历史。
 
 甲骨文的契刻已经是符号式文字,不仅有象形文字,还有合成表意文字,表达的信息量比在玉石上琢刻要大得多。应用的多,需求量大,就不可能在玉石材质上慢慢地又琢又刻,在甲骨上契刻文字比在玉石上琢刻相对要省时省力得多。契刻速度、携带方便、取材难易和货源充足以为是甲骨文盛行的原因和基础。有意思的是在一对动物下颌骨上既有白描图画式符号,又有符号式线条文字(见图四十三、图四十四)<26>

                         图四十三  白描图画式符号

                       图四十四  符号式线条文字
 

  而到了这块胫骨上精美清秀的甲骨文则完全是符号式直线条文字了(见图四十五)。

 

    http://s10/mw690/002ZQLl4gy6P6oWei3739&690

                    图四十五   规整的甲骨文直线条文字

 

 为什么考古学家说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我们知道至今科学出土的甲骨文骨片有15.4万片之多,字形有4000余,破译的有2000许。由此,“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达了”<28>是可信的。欣赏文字纹饰工艺的变迁,也许可以看出中国文字史的脚步是怎样一步步走来。


 从这三件玉器皿粗狂的深阴线刻字体,到仓颉书和商契书的优美纤细的篆书艺术体(见图四十六<28>、图四十七<29>);


http://s5/mw690/002ZQLl4gy6PgBLFwqg64&690

        图四十六、图四十七  仓颉书和商契书的优美纤细的篆书艺术体


 十二件一组玉器中八等分圆周纹璧和四件玉石器上的三种图案符号双阴刻线技法,到下颌骨上白描图画式符号(参见图三十六、图三十七、图四十三);从玉器上出现的“双阴挤阳”或减地阳纹文字,到青铜器铸造的早期阳纹铭文,仍有加大加宽加高使字体醒目的视觉艺术效果(见图四十八、图四十九<30>、图五十、图五十一), 无不显示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文化和需求,发展和运用了不同的琢刻、契刻、铸造、镌刻的工艺。


   http://s13/mw690/002ZQLl4gy6PgCfKmfO6c&690

      图四十八           图四十九            图五十            图五十一


  拿到一件带有文字的玉器时,是不是要想想、看看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段最合适?

 

 商周青铜器有根据铭文来命名以示区别,譬如司母戊方壶父甲觚作册兄鬲等。“照葫芦画瓢”,将这三件器皿类玉器称作示斤簋顺豕罐盱隹壶也不错呀。“示”“顺”“盱”是动词,是古人精神层面的追求,要敬畏上天,以祖先英雄为榜样;要不畏险阻,祈求风调雨顺;要目中有人,自省和警惕。“斤”“豕”“隹”是工具和动物的名称,是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条件,要自力更生,禽畜兴旺。“簋”“壶”“罐”是盛器的名称,要簋满、壶满罐满,要吃好、喝好,食无忧。

 

 有意思的是惊讶地发现两年前端午节,用小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诠释棱齿凸长勒子上象仓颉书篆体命名为商契书的十八字铭文,与这三件玉器皿上的铭文所表达的意思何其相似。至今仍以为那十八个字讲的是耙土、插苗、吐穗、灌浆、祈望、收割,归集、碾粒、脱壳、过筛、扬场、储藏,年复一年,簋满、罐满,坐享安定之祖传宗旨<31>

 

 篆圭璧上下两端出廓的禽鸟讲诉着“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春种秋收鸟与日古老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四个篆书的诠译是“多卬夛乍”,即多卬慕,多劳作。有敬奉祖先神明,多做多干之意。说的还是农业社会顺天意、求生存的理念(参见图四十九)

 

“民以食为天”,想来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的铭示侧重所在吧?!

 

 由这三件带有深阴线刻铭文的绛红色玉器皿,再次想起了新浪博客清风弄玉在本博客《第四十四篇玉器仿青铜器?— 记墨玉四足方斝》之后的的自问自答:“玉随青铜OR青铜随玉?”大型商早期的玉礼器的出现会证明这一点,青铜文化绝不是横空出世的,它的祖先还是玉器,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示斤簋顺豕罐盱隹壶算得上红山文化的礼器类玉器皿的话,青铜器皿类礼器的祖先确实有机会是玉器或陶器,虽然不是“大型商早期的玉礼器所谓的“文明”,可能比想象中的要早呵呵


 这三件含有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玉器工艺风格的琢有六个单阴深线刻铭文的器皿类玉器,可以说是二零一四年终的礼物,也是二〇一五年新年伊始的新课题。红红火火,与红山文化玉器和一系列带有图画符号式文字的玉器、骨器以及青铜器上的金文相辉映。是不是难得一见,值得大书特书,好好珍惜?

 

 红山文化有文字,如同发现红山文化一样,会改写历史。当然,不是科学考古出土的,怎样验证和检验,又是个遗憾难题



   

注:

<1>.参考《中国古玉图释》那志良著南天书局发行民国七十九年二月初版,第15页。

<2>.<3>.参考《中国玉器全集(上)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杨伯达 主编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1月第1200910月第3次印刷,第136页。

<4>. 参考郭大顺著《追寻五帝揭开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01月。

<5>.<27>.<29>.<31>.参见一秀二书《第三十四篇商契书?》。

<6>.<7>.参考《故宫陶瓷馆·上编》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第60页、67页。

<8>.参考《古代玉器通论》尤仁德著紫禁城出版社,第7页。

<9>.<10>.<16>.<17>.<18>.<24>.参考《图说细说汉字大全集》《图说细说汉字大全集》编委会编写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9月第1版,第261页、第407页、第4页、第381页、第5页、第403页。

<11>.参考《新华字典》:斤。

<12>.参考《红山玉器图鉴》陈逸民 陈莺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2月第1200610月第2次印刷,第57页。

<13>.参考《新华字典》:示。

<14>.<15>.参考《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玉器卷》史树青总主编收藏家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社 20055月第1版,第50页、第109页。

<19>.参考《新华字典》:盱。

<20>.<26>.参见一秀二书《第十二篇符号图形文字的传承》。

<21>.参见一秀二书《第一篇这是红山文化的“规”与“矩”吗?》。

<22>.参见一秀二书《第十五篇似有大地湾两性人风格的红玉人物雕刻》。

<23>.参见一秀二书《第五十三篇 “有熊氏?”— 说说古玉的次结晶体》。

<25>.参见一秀二书《第七篇一块很有意思的璧》和《第八篇一种可能消失了的图形文字继一块很有意思的璧》。

<28>.参考《书法艺术》赖恬昌原著赖嘉年翻译中华书局  19784月初版,第3页。

<30>.参考一秀二书《第四十九篇 圭篆璧 鸟与日系列(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