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形式创新初探
(2014-05-19 10:38:27)古诗词教学形式创新初探
内容摘要:随着国学的兴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了热门的话题。而古诗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抓好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今的古诗词课堂普遍存在着讲解过深、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内容抽象、平淡等问题。我从教学和学习交流中总结了五种古诗词课堂教学形式:主题式、对比式、吟诵式、引申式、仿写与创作,企及以形式创新来激活古诗词课堂。
关 键
词:古诗词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内容。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已进入所谓的“读图时代”,图片、视频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然而也造成了语言文字的缺失,人们已厌倦了文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在将不复存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同时,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抓好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古诗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几个关键词是: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然而,细观现今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讲解过深、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内容抽象、平淡,导致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进入到诗词之中,就更别提什么体验情感、展开想象了。所以,我认为十分有必要在古诗词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需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激活古诗词阅读教学课堂,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题式
主题式教学就是选定某一主题,课堂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荷”为主题,围绕着“荷”这一主题,学生去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可以了解荷的名称、用途、特点,还可以搜集与荷有关的古诗词,并与课内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结合,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能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增加了课外阅读量。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让学生去了解荷的别名、用途、特点偏离了语文课堂的初衷,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然而,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芙蓉”、“菡萏”、“莲”、“芙蕖”、“红藕”等字眼,荷有着“出尘离染,清洁无瑕”的特点,象征着高洁、清高、清净等,学生在搜集这些看似与语文课无关的资料时,其实无形之中对“荷”这一意象有了属于自己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对比式
每一首古诗词都不是孤立的,诗与诗之间,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与诗之间,甚至是两首题材完全不一样的诗歌,我们都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把两首及以上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定,这就是所谓对比式。对比的点有很多,可从诗词的内容、题材、语言、表现手法、作者等方面入手。例如,将王安石的《梅花》与于谦的《石灰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式教学,可先让学生搜集两位作者的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与性格特点。在课堂中,教师可指出这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都是托物言志,然后再加以引导,对两首诗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对比式学习。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内容与感情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
三、吟诵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所以,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古诗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吟诵,但吟诵的方式却比较单一,读多了,学生也感到乏味。如何吟?如何诵?形式十分多样,可吟唱,可诵读,可一边吟诵一边摇头摆身,还可以分角色吟诵,打节拍诵读等等。
现代人将很多古诗词编成曲来吟唱,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的特点和诗词的风格特点来自编自创歌曲,用轻松活泼的乐曲来吟唱《小池》、《咏柳》,用恢宏壮阔的乐曲来吟唱《敕勒歌》、《望湖楼醉书》,用细腻悠长的乐曲来吟唱《静夜思》、《忆江南》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配合来吟诵,例如在吟诵《忆江南》这首词时,可以《梦里水乡》配乐,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生读“能不忆江南?”师读“春来江水绿如蓝”,生读“能不忆江南?”师读“江南好”,生读“风景旧曾谙。” 师读“江南好”,生读“能不忆江南?”那和煦委婉的江南之风,那绵延悠长的思念之情,在角色的转换间、在这连绵反复的吟诵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打节拍诵读则完全摒弃了诗词的情感,只是单纯的读,追求节奏和速度,可连环反复,节奏递增,对于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记忆有较大的作用。
四、引申式
在学习一首诗词的时候,从这首诗词延伸开去,同时了解与这首诗词相关的诗词。引申式可用于和诗(词)和组诗(词)的学习。和诗(词)是诗人与诗人(或词人与词人)之间互相应和,其中有必然的联系。而组诗(词)往往是同一作者针对同一个或同类事物、事件的系列之作,抑或是作者某种情感或情绪的延续流动,其中也必有联系。例如,学习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再引申出他的兄长张松龄的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就能容易理解词作者为何“斜风细雨不须归”了。再如,在学习《忆江南》一词时,再介绍《忆江南》(其二、其三),学生在更深入地体悟词人忆之深,情之切的同时,还对词的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这样的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与情感,还激发了兴趣,拓宽了视野,启发了思维。
五、仿写与创作
仿写,就是在学完一首诗词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不限题材,无论平仄,或仿语言形式,或仿表现手法,或仿思想内容,甚至是自己的有感而发。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机会。每个孩子都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想,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创作,让孩子激发思维,活学活用,我想,这样的形式比单纯地诵读和解读更有趣味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也更能激发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互相补充,丰富课堂。形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工具,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弃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交流中总结出的几种古诗词教学形式,或有商榷之处,但不失为一种创新。在这些课堂上,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眼里闪烁的光芒,他们活泼、主动思考、乐于参与,乐于表达,整个课堂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与激情。当他们拿着自己搜集的资料娓娓道来时,仿如一个个自信的演讲家;当他们捧着课本深情吟诵时,仿如一个个深情的朗诵者;当他们拍着手,唱着歌时,是那么活泼、投入;而当他们创作出自己的诗词作品时,他们又是那么的激动和高兴。如果古诗词课堂将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那么古诗词教学将不再是一根“难啃的骨头”,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这有形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得到无形的熏陶与传承,因为,这颗种子,已经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黄吉鸿.小学古诗词诵读创新策略[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37—245.
[2][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A].上海:中华书局2007.
[3][明]杨慎.钦定四库全书·丹铅总录卷二五[DB].
[4]蔡明英.儿歌识字教学法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6).
[5]吴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