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用儿歌、童谣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效率

(2014-05-19 09:15:37)
分类: 识字写字

利用儿歌、童谣提高小学低年级

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儿歌和童谣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它具有短小精悍、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和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它融于儿童的生活和游戏中。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识字和写字。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主要论述了儿歌、童谣的含义及特点,如何利用儿歌、童谣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效率。

关 键 词:儿歌、童谣、识字、写字、教学效率

 

一、儿歌、童谣的含义及特点

    古人云:“童,童子。徒歌曰语。”明代的杨慎也说 “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此外,其他古籍中还将其称为“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儿歌则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谣,也有作家创作的诗歌。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由此可见,儿歌、童谣是人类抒发情感、表达情绪的形式之一。很多人成年过后,仍然依稀记得小时候所唱的一些儿歌、童谣,甚至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儿歌、童谣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短小精悍,句式多样。为了便于儿童记忆、传唱,儿歌、童谣一般都比较短小,而句式也丰富多变,每句的字数差不多,主要有三言、五言、七言等。

(二)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儿童只要反复吟唱或朗诵几遍,就能完整地复述、背诵了,十分易念易记易传。

(三)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有拟人、反复、比喻、夸张、联想等表现手法,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语言的感知和情感的熏陶。

二、小学低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10到15分钟左右;以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在认知上以感知和表象为主等。根据6至7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取有趣、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儿歌、童谣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写字列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并明确提出了“多认少写”的要求,使学生尽早、尽快地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对于一般的学龄前儿童而言,识字量是十分有限的,会写的字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让学生在一、二年级掌握1600个左右的识字量呢?我想,教师在儿童自主识字的基础上,还应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其中,编儿歌和童谣就是一种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利用编儿歌和童谣识字,不但符合第一学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还能将其他识字方法如归类识字、字理识字、比较识字等融入其中,使识字教学既丰富有趣,又能实现高效识字。

    其实,当下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里已经出现了运用儿歌、童谣来识字的范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课《日月明》“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心入门,闷得慌。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就曾出现过这样的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在这几个课时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情绪高涨,并且很快就这几句儿歌背下来,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且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几个直接把汉字的结构、规律编入儿歌的例子,而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科书中,一共有48首儿歌、童谣,其中一年级上册有16首,一年级下册有14首,二年级上册有14首,二年级下册有4首。这些儿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有韵文、对子歌、拍手歌、词语串烧等,像《小小竹排画中游》《小小的船》《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生在朗读、背诵这些儿歌的同时,已经摄入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也了解了汉字的一些规律,这些儿歌韵文对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自己也编了一些儿歌,同时也鼓励、指导学生自编自创一些儿歌。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之后,我和学生一起创编了这样一首儿歌:有目眼睛亮,有日天气晴,有水湖面清,有虫是蜻蜓,有言快快请,有争不安静。儿歌不但可以用在字族识字教学中,还能运用在较难理解的成语的教学上。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中出现了24个成语,是要求背诵的内容。

(1)团结起来力量大,众人划桨开大船。同心协力把力出,拔起河来好轻松。众志成城站成排,不怕洪水排山来。全国人民一条心,打倒日本侵略军。万众一心中国人,战无不胜中华魂。“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无不胜”一组,都是与团结协作有关的成语。我采用“七言”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一句“团结起来力量大”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我还把划船、拔河、抗洪、抗日等事例融入儿歌,学生一读就知道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了。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戴嵩画牛,且学牧童,我们学习,谦虚光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博采众长、多多益善”一组,都是与谦虚品质有关的成语。我用的是“四言”儿歌,先唤起学生的记忆,再加入其它的成语,还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再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我想,他们应该很容易就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了。

(3)杀鸡取卵不可取,得了鸡蛋死了鸡。贪小失大不可行,捡了芝麻丢西瓜。树木无根得枯死,剩下枝叶也得枯。事物轻重需思量,遇到小事不大做。“贪小失大、舍本逐末、轻重倒置、小题大做”一组,都是与错误的处事方法有关的成语,对学生们来说较难理解一些。于是,我结合一些成语、俗语和简单的例子来编儿歌,以帮助他们了解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4)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读书,映雪读书,随月读书,牛角挂书,读书种种,只因好学,好学不倦,手不释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勤学好问、好学不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组,都是与勤学好问有关的成语。学生相对较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但缺乏深刻的认识。于是,我选择了很多勤学的故事编入儿歌,让学生在故事中去体味勤学的精神。

由于这些儿歌相对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比较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因此更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四、儿歌、童谣在写字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说,低年级识字重在量的话,那写字教学就重在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然而,从现今小学生写字的效果来看,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美观、错别字较多和笔顺错误等几个方面。如何使学生在低年级打好写字基础,如何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美观,是每一个低年级语文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我认为,编儿歌对于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范写的同时,可以一边写一边读儿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学生又能从儿歌和范写中注意写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从而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四个太阳》(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的写字教学中,在写“阳”时可以编这样的儿歌:“包耳旁,高又高,日字紧挨在旁边。”学生一边跟着老师读儿歌,一边书空,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在抓住写字的重点时,对部首“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教学“园”和“因”这两个字时,可以将两个字进行比较,将这种比较融入到儿歌中,如:上上下下一样宽,先写里面再封口,元元走进了公园,大大找到了原因。”学生不仅掌握了“囗”的书写规则,同时也认识区分了“园”与“因”这两个字,可谓事半功倍。

    在编儿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首先,看汉字结构,左右结构比宽窄,上下结构比高低,使学生对汉字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看偏旁部首,同样的偏旁部首写法一样。第三,看笔画笔顺,汉字笔画的分布、变体、笔顺等都可以融入到写字儿歌中。

    用编儿歌的方法来写字并不只是个案,只要肯下功夫,大部分的字都能依据一定的规律编出儿歌,例如,玻:“王”字横变提,横上有小钩,一竖要出头,捺画要舒展。盏:“二”字稍稍向上斜,斜勾稍稍有弧度,皿字一横要写长。封:两个“土”,不一样,上“土”横要长,下“土”提要短,“寸”字要写正,一点中间放。碰:“石”字矮又窄,横短撇稍长,“倒八”亚上写,上横短,下横长。

    儿歌与童谣,不仅来自于民间和文学家,还可以产自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儿歌与童谣,不仅可以给孩童带来游戏的乐趣,还可以给他们提供识字、写字的法宝;儿歌与童谣,不仅可以给教师带来改革与创新的动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儿歌与童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不失为实现有效、高效的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有效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37—245.

[2][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A].上海:中华书局2007.

[3][明]杨慎.钦定四库全书·丹铅总录卷二五[DB].

[4]蔡明英.儿歌识字教学法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6).

[5]吴东平.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3)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