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怎么了?张居正称之为“鬼国”,家家户户是老赖,把崇祯也坑了!

(2017-08-15 14:59:06)
标签:

杂谈

明朝

张居正改革

苏州

崇祯

分类: 原创博文

张居正是明朝最牛的首辅,他干过最牛的事就是改革。有人说,张居正的改革搞来了很多钱,给明朝续了几十年的命。也有人说,张居正的改革扯掉了明帝国政治的底裤,加速了朱家王朝的灭亡。更极端的人,则直接喊出“明朝亡于张居正”的观点。

http://p3.pstatp.com/large/31cb00041c7f39c51d9f

张居正改革是吃饱撑的么

明朝作为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皇帝人选上发生了太多令人大跌眼眶的事情,例如最懦弱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最闹腾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最懒惰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所以到了明朝后期,张居正干上首辅的时候,洪武、永乐年间不可一世的明帝国已经积贫积弱,直白点说就是穷的一塌糊涂了。最牛经理人遇上一团糟的帝国,时势要求他必须做点改变,而改革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改变。于是,张居正一口气推出6大方面的改革。

http://p1.pstatp.com/large/31d100021abed589a96f

在张居正的6个方面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固邦本”,简单来讲就是多搞钱。只有国库充盈,才能邦本稳固嘛。为了达到多搞钱的目的,张居正开展全国性的“清丈田地”,全面推广“一条鞭法”。他的改革雷厉风行,就是要把朱地主家的田地丈量清楚,斩断各级官吏上下其手的机会,把该收的农业税直接地、统统地收到国库中来。

张居正改革关苏州什么事

其实不仅是苏州,整个明帝国都是一个心思:你改你的革,最好半毛钱都别关我的事。

贫下中农们自然是要抗拒交粮交税的,地主、富户们会交税吗?他们巴结各级官吏的钱可从来没少过,所以别指望他们能老老实实交税!这可是两百年来形成的行情,你想改连门都没有。

http://p9.pstatp.com/large/31d100021aeb51c1c5d1

在明朝官方史料的记载中,早在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当时负责整顿江南税粮的巡抚周忱就向皇帝诉苦,官府下乡征粮,溧阳、溧水、宜兴等地的民众不仅公然抗拒,甚至干起聚众劫掠的勾当,个个发家致富。还有更无法无天的,一些村民干脆伪造官印,私造文书,自己把自己的税粮给免了。那情形,几乎是掀起了一股全民争做老赖的热潮!

这股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抗税赖税的社会风气,起始于明朝开国以来在江南所实行的沉重赋税。苏州原先是张士诚的老巢,那里的民众算是张士诚的死忠,于是责无旁贷地被朱元璋列为重赋税的典型。

当时,“苏州税额,比宋则七倍,比元犹四倍”,田税负担分别是宋朝的七倍、元朝的四倍。苏州地区抗税赖税的彪悍民风,就是在这样环境下慢慢养成的,以至于到了宣德年间这种玩法让皇帝也受不了了,原本的重赋税之地成了抗税赖税的不毛之地。

http://p9.pstatp.com/large/31cf00044a8a2009c49c

在张居正干任首辅的万历年间,苏州的赋税虽然已经被周忱从277万石减至72万石,但当地民众长久养成的抗税赖税习惯依然健在。当时的苏州,着实让张首辅体验了一把改革的艰辛,给张首辅留下了庞大的心理阴影,他在给别人的信中忍不住吐槽,说苏州以赖粮著名,“其乡人最无赖”,可以称为“鬼国”。

崇祯成为最后的接盘侠和背锅侠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短暂充盈了明帝国的国库,但是帝国已经积重难返,改革所付出的代价也太过高昂。不论是从张居正死后遭到残酷清算的结局来看,还是从大明帝国的命运走向来评价,他的改革都很难称之为成功。因为从那以后,明朝的政坛上再也难见到实干派的踪影。大家都看明白了,干点事情太难,不仅得罪不起既得利益集团和保守势力,就连抗粮抗税的老百姓都很难摆平。人心士气全被折腾怕了、折腾没了,于是官员忙着结党、文人忙着结社,偏偏没人再热心老朱家的事情。

http://p1.pstatp.com/large/31c800043bf902dad234

等到崇祯接过万历、泰昌、天启这三位休克人士留下的死气沉沉烂摊子,想要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放眼望去这世间早已没有第二个张居正,能够帮他清收漏税和欠税。更要命的是,他的手下们鉴于张首辅的前车之鉴所能出的主意,也就只剩下加征辽饷﹑剿饷、练饷这些照死里开源的馊主意。

结果这些加税除了让各级官吏们多了些抽提的油水外,并没有给国库搞来多少钱,也没能凑足军饷把皇太极赶走,李自成之流更是越剿越多。崇祯除了疯狂斩杀大臣出气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眼看着明帝国倒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