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丙吉五丈原宋体中达电通月刊领导人 |
我念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的家长是名作家章君谷(笔名,本姓张)先生。他在《联合副刊》上发表的连载历史故事集,如《西山十怪》、《咸同十杰》等,率皆生动晓畅,让人读不释手。
有次他在文章中引用了“每下愈况”这个成语,有读者来函纠正说应该是“每况愈下”。章先生在报上回复:其实是“每下愈况”才对,这个成语源出《庄子·知北游》,后世错写成“每况愈下”,以讹传讹,很少有人写对过。
当时看了,自然更佩服章先生的学问,从此作文也常引用“每下愈况”,然后反过来纠正那些来纠正我的人,设个局来炫耀自己的学问。一直到上大学时读到庄子,才知道原来这两个成语出处各异,意义和用法也完全不同。
《庄子》的原文是:“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大意是监管市场的官员向老经验的屠夫请教:如何才能正确判断猪的肥瘦(大约当时也不乏假冒伪劣的商贩,靠灌水来虚增猪重)?屠夫回答说:用脚踩猪的蹄,去感觉那个部位的脂肪厚度,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越向下踩,就越能深入了解肥瘦的实况。庄子以之来比喻“越向下深入基层,就越能了解真实情况”的道理。但这个成语比较冷僻,很少有人用。偶尔见到,也多半是错把它当成每况愈下来用。
“每况愈下”的意义便是现在通用的“情况越来越糟”。据说这个成语是北宋以后才出现的,和“每下愈况”的不同是很明显的。每次见到这个成语,就会想起自己不求甚解,还轻率地去指教别人,实在好笑。
近来企管界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论,有云:“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实际上,丢了一个钉子当然不会亡了一个帝国,但如果管理阶层普遍养成马虎随便的习惯,就容易衰败,高明的领导人都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英国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但我们也常听见另一种声音:“细节不可能决定成败,是策略和布局在决定成败”。领导人的责任是在重大决策,而非亲自涉入细节。诸葛亮鞠躬尽瘁、励精图治,“凡二十杖以上责罚皆亲自处之”,结果不仅让自己积劳成疾,54岁就星陨五丈原,而且在“总怕他人不能像自己一样尽心”的忠诚和强势领导下,还不自觉地弱化了中层的领导班子,以致大业乏人支撑,身故而国亡。
相对而言,“丙吉问牛”的典故常被用来作为抓大放小的例子和诸葛亮作对照:
汉初,丞相丙吉初春上朝时,在长安街上遇到一伙人斗殴,死伤横陈,但丙吉视如不见,继续前行。后来他见到路旁一头牛吐着舌头喘气,立即上前关切。对此随员颇为不解:“人命关天,杀人的事您不问,一头牛喘气您反而问得如此详细?”丙吉回答:群殴打架归京兆尹(市长)管。我身为宰相,不能越俎代庖去管那些事。但现在是春天,那头牛却像身处夏暑三伏天一样喘气,这会不会是发生瘟疫的征兆?这样的大事岂能不关心?!
这样说也对,那样讲也有理,决策者究竟是要紧抓细节,还是应该把握大局?我们可能把丙吉、诸葛亮、康熙三个人都找来当面论辩一番吗?
我的猜想是:并不是每个领导人都有资格做丙吉的。丙吉之所以能为丙吉,应当是他拥有能深入细节、处理实务的京兆尹等中层干部,他才能如此优哉游哉地抓大放小。否则群体斗殴总是没人管,纪律废弛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唐太宗曾问他的大臣萧:“隋文帝何如主也?”(隋文帝杨坚在位23年,勤俭认真,被认为是两三百年来最好的皇帝,年轻的李世民想透过老臣萧来了解这位二十六年前离世的领导人。)
萧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唐太宗听了却不以为然,他指出:“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不肯信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唯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这番话确有道理,领导想要每事细查固然没时间,但光是见大,则策略再好,执行不力也是徒劳无功的。领导人既不可能事必躬亲,就唯有要求每一层干部都各尽其责,并逐级要求核实、做到“每下愈况”才行。李世民所说“广任贤良,高居深视”这八个字,可谓道出了领导人治世的真谛。
在现代企业,这八个字的道理是一样的,而且我们也已拥有各式各样的管理工具可以来协助落实。举例而言,我们公司用十年线来“高居望远”,用平衡计分卡和9S来“逐层深视”并检讨“广任贤良”的成效。有这些工具可以协助管理的逐级开展,现代的企业领导实在是比唐太宗幸福多了。
“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只有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企业的发展和计划才能被有效执行,战略才得以顺利实现。假如不能了然于“每下愈况”的道理,就只有“每况愈下”了。
(原载于《中达电通月刊》2005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