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
(2012-07-01 14:08:46)
标签:
商人企业管理王其鑫商道孔子 |
从晚报上看到:去年九月赢得“韩国放送大赏”(KoreanBroadcastingAward)最佳戏剧奖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商道》,即将在中国荧屏播出。
《商道》改编自韩国作家崔仁浩2000年11月出版的同名小说,描写19世纪朝鲜巨商林尚沃从贫无立锥到富可敌国,最后又散尽家财的传奇事迹。出版后便引起轰动而畅销300万套,韩国文化放送电视台(MBC)趁热改拍为创台40周年的年度大戏,自2001年底至2002年初播映期间,据说创下近40%的高收视率。去年在台湾播出,同样广受好评。
剧中主人翁林尚沃本籍韩国全州,字景若,号稼圃,1779年(乾隆44年)生于朝鲜平安道靠近中韩边界的义州。他自小聪颖过人,不幸命运跌宕,父亲冤死,不得不在17岁那年放弃做译官的志向,到义州一家贸易商“湾商”的铜器店担任杂工。由于智慧过人、勤学好问而逐渐崭露头角。
1810年,朝鲜开始取缔人参的私下交易,将对中国(当时称“清国”)的人参贸易收归几个商团专卖。林尚沃靠着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手腕,发展成朝鲜最大的专卖商和朝鲜首富。1832年(道光12年),他因散财济助饥民,被朝廷封为郭山郡守,成为朝鲜史上自商而仕的第一人。1835年又被拔擢为龟城府使,后因遭士大夫排挤辞官。其后他以救济贫民为职志,纵情诗酒,安度余生。1855年(咸丰5年)临终前,他将所有财富土地尽数捐献给贫苦大众,身边只剩下20元。其德泽广被,被视为韩国自李朝以降六百年来最受景仰的商界典范。遗著有《稼圃集》、《寂中日记》等。
就企业而言,《商道》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好的经营者能树立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林尚沃经商伊始,以随员身份到了燕京(当时朝鲜对北京的旧称)。由于精通汉语,熟知中国文化,他得到大药材商王时昭的赏识,获赠二百两银子。不料林返国前夕,偶遇溷落风尘的青楼女子张美玲,动了恻隐之心,便遵从石崇和尚“拾起千把救人剑”的教诲,将他从无产阶级翻身后取得的第一桶金全部拿去无偿替张美玲赎身,空手返韩。在遇到考验的时候,能坚持自己做人的信念,这是他人生风云变化的一个开端。
好的经营者能创造价值感
1821年(道光元年),林尚沃带领湾商和其他几家合组商团,运了一万多斤人参到燕京参加药材交易会,不料遭到清国商人连手压价,市场盛传有人已在山东德州等地开垦参田,清国自行培植的人参即将应市等。正当所有朝鲜商人束手无策,被逼以半价抛售时,他却潜赴德州,细究出二者间的差异,然后以质量为由抬高售价,并全数收购了同行手中的朝鲜人参,最终高价出清所有存货而赚了大钱。林能深入发掘产品价值,靠“差异化”来稳固价格和市场,确是卓尔不凡。
好的经营者能传达价值观
林尚沃初入湾商不久,就出主意让铜器店从锡块交易中赚了一千两,赢得店主的赏识;他因此更是每天加班到深夜。有天晚上,正巧湾商的都房大爷(董事长)洪得柱轻车简从到各店巡视,见这年轻人独自在灯火下卖力工作,不但不加赞赏,反而出口教训:“这样拼命赚钱,你到底在想什么?你以为做生意就是赚取利润吗?错了!大错特错!做生意是要赚取人心的!”这样当头泼的冷水,让林尚沃如醍醐灌顶,领悟到经营的真谛。湾商其后能成为朝鲜第一大商团,实得益于洪得柱所传并身体力行“以人为本”的信念。
近年来,韩国快速地从亚洲金融风暴的谷底走出来,从企业创新、主办世足赛,到韩剧的空前风靡,都展示了旺盛无比的生命力。从韩国人的日常言行来看,潜藏在他们现代化生活里,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思想。就《商道》而言,虽然只是一部充满爱情、武打等剧情的典型商业片,但其中传达的简约素朴的文化价值,应该是能深入人心,赢得收视率的主要因素。
近代中国积弱不振,有些人就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推而将中国的贫弱归咎于儒家的保守与反商,乃至认定传统文化无益于现代经济。实际上,“抑商”是历代政府出于现实需要而发展出来的政策,儒家对“追求富贵”不但不反对,而且是抱着正面积极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论语》17次提到“富”字的语录情境中,推敲归纳出孔子对富的四个观点:
(1)不反对富,只反对“不择手段的富”。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可以看得很清楚。述而篇更进一步点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能踏实正当的赚钱,就算拿马鞭赶车的活我也愿意干。但如不适合我,那便还是遵从我的个性吧)。
(2)再进一步,孔子不但不反商,而且鼓励创造财富。《论语—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当国家政治修明时,不能发挥才干赚钱,反而穷得要靠社会来救济,是一种耻辱)。
(3)孔子更多关注的是“人有钱之后”的作为。《先进篇》提到鲁国权臣季氏比周公还有钱,而孔门中专攻“政事”科的学生冉求还帮他聚敛,使鲁国的贫富更加悬殊,老夫子忍不住开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4)终极而言,孔子追求的是“富而好礼”(学而篇)--人有钱之后,应追求更高层次的修养,让自己和别人的人生都更美善。《子路篇》提到,孔子到卫国时,学生冉求见孔子称赞卫国人口繁盛,就问:“人口繁盛后,下一步该做什么?”孔子回答:“还要使经济稳固,人人富有。”冉求又问:“社会繁荣了,人民收入提高了,那再进一步又该做些甚么?”孔子说:“接下来就是文化与教育了。”
由上可见,儒家不反商,只反对不择手段暴富聚敛的行为。如空有文化的理想而不能去赚钱落实,是没能力;聚财之后不能回馈社会,是没理想。日本实业家西田天香(1872-1968)曾说:“不能聚财,耻也﹔聚而归为己有,耻也。”这是充分反映了儒家理想的振聋发聩之声,也是对林尚沃一生最好的脚注。日本、韩国长期同受中国文化影响,同在过去两个世纪受到西潮的冲击,而今俱成先进发达的经济体,并能进一步发扬“富而好礼”的传统价值,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