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思考
(2012-06-06 08:13:19)
标签:
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企业管理杂谈 |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写刘备伐吴败归白帝城,逝世前取得了丞相诸葛亮的效忠誓言,并告诫三个儿子:“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以现代企业来比喻,刘老板过世前完成了公司的传承,让长子担任董事长,另两个儿子做董事,诸葛亮则接任总经理,继续经营刘氏企业。
不料魏国曹丕听到刘备过世,连起五路大兵攻蜀。警报传来,成都震动。偏偏诸葛老总在这当儿生起病来,连着几天不上班,让阿斗董事长寝食难安:
后主大惊,即差近侍宣孔明入朝。回报:“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又派大臣董允、杜琼去丞相府,皆不得入。杜琼曰:“军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良久,门吏传丞相令:“病体稍可,明早出都堂议事。”董、杜二人叹息而回。
次日,多官又来丞相府前伺候。从早至晚,又不见出。多官惶惶,只得散去。杜琼入奏后主曰:“请陛下圣驾,亲往丞相府问计。”(所有人都见不到老总,只好董事长亲自出马了)。
次日,后主车驾亲至相府。门吏见驾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
后主问曰:“丞相在何处?”门吏曰:“不知在何处。只有丞相钧旨,教挡住百官勿入。”后主乃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在小池边观鱼。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言曰:“丞相安乐否?”孔明回顾,见是后主,慌忙拜伏于地曰:“臣该万死!”后主扶起,问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视事?”孔明大笑,扶后主入内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所思也。”后主曰:“如之奈何?”孔明曰:“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止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陛下何必忧乎?”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孔明曰:“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何劳陛下圣驾来临?”
孔明送后主出府。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众皆疑惑不定。
众人见刘董含笑出现,看来问题不大,但仍不知诸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直到五路来敌一一解决,才知道老总果然“无为而无不为”,一切早已安排妥当,不得不佩服孔明的神机妙算。
但假如孔明处在现代这样强调透明治理的环境,人们将会质疑:总经理能因担心泄密,就连公司存亡这样的大事都对董事长隐瞒?这样让下属不知所措而惶惶不可终日对吗?对现代企业而言,究竟信息要透明到什么程度才算合宜?
康熙的两难
信息和权力是如影随形的。从古到今,位置越高的人自然拥有越多信息;而在日常运作中,组织成员也总难免选择性地释放信息,以引导上层作出对己有利的决策。业务员隐瞒项目、报喜不报忧;经理人隐瞒实况以规避责任、争取升迁,都是常见的组织行为。
下级隐匿信息,有赖主管明察。但上级对下级的信息释放,有时就比较难拿捏了。主管不告知部属真正的意图,有时是为防泄密,有时是想稳固个人的权力,更多时则可能只是还在考虑中。不论如何,上级的重大意图长期不明,是有可能造成组织的惶惑甚至分裂的,历代皇帝继位的困扰便是一例。
古来皇帝对接班人选大都缄默于心。这样一方面不会打击未入选者的士气,让众多候选人因机会尚在而努力;同时也给领导人保留了变更的弹性。但这样讳莫如深,却有可能导致派系分立与政变,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康熙传位之谜”就是明显的例子。
康熙曾两次立储,又两次废太子,到晚年索性不再立太子,而是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等死后再由大臣宣读。野史相传,康熙原来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被篡改为“传位于四皇子(即雍正)”。台湾长于考据的历史小说家高阳认同这个看法,认为雍正是“得国不正”,才在年号加了一个正字;大陆作家二月河则认为康熙本意就是要传给雍正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没人说得清楚。再说,就算于地下问康熙:“能重来一遍的话,您老会怎么做?”恐怕他也不见得就会改弦更张地搞什么透明化。有时候,非不为也,形势使然,不能也。
过度隐匿信息,不利于组织的互信,而且会对组织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究竟要让大家知道多少,是企业经理人每天都要作的选择,需要不断摸索学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企业管理透明与否,从总经理的立场来看,可以分为公司治理(对上)和领导管理(对下)两方面。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股东既是公司的拥有人,当然应被充分告知。但现代企业的实况往往是股东和经理人不相问闻。连刘氏公司这样的家族企业都只能仰赖诸葛老总了,遑论规模宏大的现代企业?特别是像上市公司这样的,不少股东成天买进卖出,去了解公司的意愿就不强。近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的影响,政府越来越强化专业机构如律师、会计师、独立董事、基金经理人等的作用,对上市企业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质上,公司治理是股东赋予高管权力和规范使用的课题,领导管理则是经理人正当取得权力后的执行问题,一般会比公司治理还要复杂。要简化来说,不妨参考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启示。
(1)战术意图必须隐瞒:有些企业高层希望员工了解并参与策略的制订,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但如泄密而让竞争对手知悉并先期反制,危害不小。因此,企业只能公布一般性的信息,而将特定的信息严加管控,不想让竞争者知道的事就不要公布;想要让竞争者知道的事就尽量公布。
(2)管理政策则应透明:公司的愿景、考核、薪资、奖金等如果都不透明,大家就只有各凭本事来揣摩上意,不但会造成效率的低下,而且容易形成纯任人治的积弊。因此,绩效考核的标准应适当地透明。
(3)从执行面来说:“没有伟大的策略,只有伟大的组织”--信息化时代,重点越来越不在策略的英明,而在执行策略的领导与组织力。因此,信息保密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精明强干的领导人有时候得收敛“予智自雄”的心态,以塑造团队战力为更重要的任务。
企业透明化的程度和信息传递的成本也是相关的。在旧有的组织中,下情上传,上令下达,总要靠层层主管来传递。这一方面是基于“下层职工判断力、分析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源于信息传递的技术限制。现代网络技术使信息传递成本大幅降低,会让组织越来越透明,权力的来源也将越来越靠能力、经验,而非掌握信息的封闭性。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执行者也就是决策者”的现象,甚至连流程的制定都应让使用者参与,以激励一线的工作者。
《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要能做到“上下同欲”,不但组织的安排要能导向利益的一致,而且信息的流通也要尽可能透明,才能不断在组织间确立互信,避免迟疑和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