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史之歌第85章:明朝:宦官误国与张居正改革

(2022-06-08 07:59: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史之歌
 郑和七次下西洋,太监威风超王侯;其余宦官也受宠,东厂西厂当提领;生杀大权太监握,百官从此将其敬;明宣宗设内书堂,专教宦官来习文,太祖所定识字禁,至此也就作了废。
宫中设立十二监,四司八局成套配;合称二十四衙门,全都太监来当权;首席名叫司礼监,提督太监东厂设;掌印太监掌玉玺,大臣奏章他先觑;秉笔太监拿朱笔,代帝裁定阁票批;就如后世一把手,文件阅罢把字签。
宦官把持厂与卫,手中握有批红权,从此权势超内阁,贪脏枉法来作恶;英宗首宦叫王振,尚书王佐拜义父;王振家财数不清,六十余庫存金银。
宪宗宦官名汪直,专横跋扈如狼虎,时人皆知汪太监,不知宪宗是皇上;武宗宦官有刘瑾,更是横行到极点,勾结内阁大学士,朝政大事他处理,重要奏章带回家,没送厚礼不理它。
刘瑾家财更丰富,黄金二十四万锭,散金五万七千两,项練戒指八百样,白银元宝五百万,散银简直难算账;这些金银何处来,不说大家也明白。
当年京城唱童谣:两个皇帝共坐朝,坐的皇帝虽姓朱,站的皇帝则姓刘,朱姓皇帝称万岁,刘姓也有九千筹!
宦官专权朝政坏,贪脏之风大泛滥;中原百姓生活苦,北部边关烽烟炽;蒙古族的瓦刺部,企图复辟元统治;集结大量兵与马,窥侍时机把明伐。
英宗朝政王振掌,不修武备废边防;反受瓦刺之贿赂,私运軍械到塞北,瓦刺部知时机到,灭明复元发号召。
公元一四四五年,瓦刺四路出大軍,其主也先当统帅,兵锋直指大同城;王振当政不备战,从来未曾打过仗;不与百官作商议,擅自调兵五十万,挟持英宗去亲征,吹吹打打离北京,亦如当軍贾似道,不是打仗似游春。随軍大将叫朱勇,官阶本是成国公,王振面前禀軍情,也得膝行低头言;不得直立挺腰身,明軍將领皆不平。这日碰上暴风雨,士兵淋在雨水中,个个如同落湯鸡,又饥又冷步难行;到了大同城未进,镇守太监报軍情,说是也先兵力盛,不宜进城怏退兵。
王振闻报心中惊,便经蔚州来撤軍,蔚州如今叫蔚县,王振乃是当地人;为在家乡摆威风,故意穿过蔚州城,城内路窄难通行,五十万人地里奔,踩坏庄稼百姓骂,王振担心留恶名;于是掉头走宣化,左转右转费时间;后来到了土木堡,将士疲乏不肯行。
王振驻軍土木堡,也先率軍己赶到,围困明軍于堡中,王振惊慌哭皇天,原来此堡地势高,无水可汲乱軍心;也先揮軍大进攻,明軍大败如山崩,许多将领被斩杀, 王振死在乱軍中。
也先俘获明英宗,率軍直指北京城,沿途屠杀民与兵,几十万人丧了生,「土木之役」史书載,宦官误国留臭名。
蒙古兵临北京城,京城之内乱哄哄;有人主张往南迁,因为故都是南京;于谦为首倡抵抗,多数大臣表赞同;乃立英宗弟为皇,诛杀王振之余党;于谦全力来备战,加强防御抗蒙古;爱国軍民支持他,各地勤王把兵发。
景泰帝升于谦官,兵部尚书掌軍权;十月也先到城下,挟持英宗提和议;于谦拒绝也先计,也先令軍攻城门,两次攻城皆失败,无奈只得退了兵;也先还把英宗放,英宗囘来生内讧。
公元一四五七年,明景泰帝病宫中;逃跑派们拥英宗,竟然称帝东华门;先将于谦来杀害,宦官再次掌大内,史称「南宫复辟」亊,「夺门之变」亦指此。
于谦留诗传后世,便是著各「石灰吟」:「千鎚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渾不怕,但留淸白在人间」。
明朝土地大集中,皇室功臣成富翁,皇庄大量占农村,百姓饥寒不可忍;内阁首辅张居正,力举改革作整顿;冗官冗员大除名,提拔贤才用能人;强调行政求效率,政令朝下而夕行。
长城年久早破残,难防外敌边民愁;居正重把长城修,加建三千烽火台;城墙全用火烧砖,又大又硬似石坚;墙体增高如壁立,不易攀登攻城难,深入渤海老龙头,古老长城换新颜,今人所见老长城,乃是居正督建成,历经风雨数百年,仍然蜿蜒群山间。
长城当年御外敌,关内关外却贸易;蒙古鞑靼俺达汗,茶马交易在边关,和平相处无战争,国泰民安乐融融。
居正重用潘季驯,此人水利有专长;疏浚堵塞其流,黄河不再南入淮,淮河流域无水灾,田垅葱绿似江南。
公元一五五一年,「一条鞭法」居正行:一县赋税全总括,量地计丁改征银;改革之后见成效,生产发展产量高;「湖广熟」时「天下足」,此句民谚当年留。商品种类大增加,引进玉米与蕃薯,烟草种子吕宋来,吸烟之俗始明代,花生种子巴西入,逐渐推广到全囯;粮棉丝绸成商品,民营作坊如春笋;工业城市己产生,行业开始有专营;异地经商同乡人,建成会馆谈商情;会馆产生于明朝,许多城市遗迹存。
明代钱币多用银,银矿开釆很盛行,铸成银两作货币,中外贸易更旺兴;外国银币亦流入,数量最多西班牙,商家资本以银算,雇工购物皆用银;史家认为明代时,资本主义己萌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