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第3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分类: 8、6次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
水头二中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规范)
数学集体备课(3)活动
教研组:数学
项目名称 |
第三次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蔡步甜 |
|||
活动时间 |
2012年11月9日 |
活动地点 |
门楼二楼会议室 |
|||
活动主题 |
《分析问题的技巧》 |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
陈美鸿、卢孔来、曾小君 |
|||
参加对象 |
全体教师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 进 程 |
4.5 合并同类项 主备人:陈美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情感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难点] 学会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由分硬币,渗透分类、归类导入合并同类项课题。 (二)展示新知识 1、给出一些单项式,让学生尝试分类,到入分类标准,(按同类项标准分)
2. 教师:给出 1.都是单项式 同类项 2.所含的字母相同 3.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师生归纳: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3. 给出一些代数式,让学生找出同类项,(同桌合作)
4.归纳所有的常数项也看做同类项.(例如:3和-4是同类项.) 5.归纳出同类项与系数大小无关,与字母位置无关。 6.归纳同类项口决 7.同类项是否可以合并呢? 8.归纳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9.归纳合并同类项口决 10.合并同类项(生口答) 11.判断合并同类项是否正确(生口答) 12.如果项再多些怎么合并呢? 13.归纳合并同类项步骤(师生合作) (三)课堂反馈(学生板书)1, 练习一(双基题)、练习二(应用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主备:卢孔来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腰长为4, 则底边长为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 (如果改为两边长分别为3、6,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底边的2倍,周长为15, 则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底边长为 。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三角形,它除了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应该还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来实现的,从而引出课题---------------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师生合作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个教学活动材料环节) 教学活动材料1: 如图2-5,在等腰△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边于点D; (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先由学生发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板书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2: 如图2-5,在等腰△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边于点D; (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先由学生发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板书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 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2-6,∵AB=AC ∴∠B=∠C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教师要强调在一个三角形中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ABC中,如右图 (1)∵AB=AC ,∠1=∠2 ∴AD⊥BC,BD=DC (2)∵AB=AC,BD=DC ∴AD⊥BC,∠1=∠2 (3)∵AB=AC,AD⊥BC ∴BD=DC,∠1=∠2 3、范题教学: 例1 如图2-6,在△ABC中,AB=AC, ∠A=50°,求∠B,∠C的度数. 变式练习1 :已知:在△ABC中,AB=AC,∠B=800,求∠A和∠C的度数。 变式练习2: 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 ⒉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 ⒊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10°,它的底角为 ; 例2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线为h. 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三、探索巩固提高 1、做一做 已知:在△ABC中,AB=AC, ∠A=400, CD⊥AB于点D, 求∠BCD 度数。 2、探索提高1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DE⊥AB,DF⊥AC,则DE=DF。请说明理由。 探索提高2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E为CA延长线上, ∠AEF=∠AFE,AD⊥BC, 请说明EF∥AD理由 四、总结及作业布置 4.1比例线段(1) 主备人:曾小君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值。 3.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式或进行比例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例2根据条件判断一个比例式是否成立,不仅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要运用等式的性质等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如果两个数的比值与另两个数的比值相等,那么这四个数成比例。 2.a、b、c、d四个实数成比例,可表示成a:b=c:d或=,其中b、c叫做内项,a、d叫做外项。 3.基本性质:=<=>ad=bc(a、b、c、d都不为零) 重要方法: 1.判断四个数a、b、c、d是否成比例, 方法1:计算a:b和c:d的值是否相等; 方法2:计算ad和bc的值是否相等,(利用ad=bc推出=) 2.“=<=>=”的比例式之间的变换是抓住实质ad=bc。 3.记住一些常用的结论: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举例说明生活中大量存在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如:照片、放电影中的底片中的图与银幕的象、不同大小的国旗、两把不同大小都含有30°角的三角尺等。 2、美丽的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约为0.618.一些长方形的画框,宽与长之比也设计成0.618,许多美丽的形状都与0.618这个比值有关。你知道0.618这个比值的来历吗? 说明学习本章节的重要意义。 3.如何求两个数的比值? 二、自学新课,探究结论 阅读思考题 (1)什么是两个数的比?2与—3的比;—4与6 的比。如何表示?其比值相等吗?用小学学过的方法可说成为什么?可写成什么形式? (2)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3) 用字母a,b,c,d表示数,上述四个数成比例可写成怎样的形式?你知道内项、外项和第四比例项的概念吗? 回答(1)2:(—3)=—;—4:6=—=—;=,2,—3,—4,6四个数成比例。注意四个数字的书写顺序 (2)比是一个值;比例是一个等式。 (3)a:b=c:d =,a,d叫做比例外项,b,c叫做比例内项,d,叫做a,b,c的第四比例项。 注意这里的字母是泛指,概念只与位置有关,第四比例项必须描述清楚是谁的第四比例项。 补充练习: ①指出=的比例内项、比例外项及第四比例项。 ②求3,4,5的第四比例项。 P96做一做1,2 (2答案:等式=的两边同乘以bd,可由=推出ad=bc。反过来等式ad=bc两边同除以bd,即可由ad=bc推出=) 比例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ad=bc(a、b、c、d都不为零) 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说明:由==>ad=bc的形式是唯一的,而由ad=bc=>=的形式不唯一,有8个不同的比例式。可以补充,但不出现更比定理的名称。 三、模仿与应用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a:b的值。 (1) 2a=3b;(2) = 比例的基本性质直接运用,其中第2小题两次运用了性质,初学时易差错,要求学生重视对变形结果的检验,即变形后是否仍然满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例2:已知=,判断下列比例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2)= 分析:(1)比较条件和结论的形式得到解题思路; (2)采用设比值较为简单。 这两个小题反映了在比例式的变形中的两种常用方法:一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是设比值。 课堂练习:P97课内练习、作业题、条件活动(学生板演) 补充练习:(1)已知:x:(x+1)=(1—x):3,求x。 (2)若=,求。 (3) 若=,求, (4)若x2-3xy+2y2=0,求 (5)已知==求, (6)已知x:y:z=4:5:7,求 , (7)a:b:c=1:3:5 且a+2b—c=8求a、b、c (8)已知x:y=3:4,x:z=2:3,求x:y:Z的值。 (9)若 ,求 , (10)===k,求k的值(两种情况)。 (11)已知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B=12,AE=6,EC=4,且=.求AD的长。 (12)已知1,,2三个数,请你再添上一个数,写出一个比例式。 (13)操场上有一群学生在玩游戏,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例是3:2,后来又有6名女同学参加进来,此时女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求原来各有多少男生和女生? 四、课堂小结 1.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判断四个数成比例的基本方法; 3.比例式变形的常用方法:(1)利用等式性质;(2)设比值。 五、作业:见作业本 六、教后感
http://s16/mw690/a35f0be3gdbb185cbd21f&690 |
|||||
活动反思 与 意 见 |
本次集体备课三个备课组主备者认真负责,全员参与,圆满完成。
|
|||||
过程确认 |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林 彭 |
说明:1、活动后一周内,项目负责人及时上传记录表到博客的相应版块中。
2、每次活动负责人根据工作行事历安排内容准时开展并及时上传4样东西:(1)、活动记录表;(2)、照片(插在活动内容及进程后面);(3)、考勤表(必须拍照并放在此表最下方);(4)、主备、主评、主讲、开课者相关材料。
水头二中教科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