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孩子来自温暖的环境
(2017-04-17 15:01:53)分类: 育儿 |
今天听了“得到”上《温暖的孩子》的音频,作为一个3岁多的熊孩子的母亲,觉得自己实在做得不够到位,最近一次发生在孩子哭个不停,不肯跟我和他爸爸出门,要跟外婆待在家里,开始是引诱,接着是带点威胁,最后怒吼,再最后就是摔门而出。隔着大门能听到熊孩子在家里大哭特哭。作为一个妈妈,我很容易失去耐心。尽管在一次次的自我反省下,爆发的频率是在降低,但是还是觉得不够努力,需要反复地学习。
这本书里作者提出“结果选择”的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顺序是:先感受结果如何,再反过去组织行动。就是根据人们自己感受到的结果,再决定怎样行动。作为成年人,我们还能将感受到的结果进行理性处理,做出更理性的行动。但对于孩子而言,怎样行动,完全是靠感觉的结果来定的。而孩子感觉结果来自环境。也就是说如果我给孩子的情景就是不听话就打,打了后他就听话了,那么当他面对其他人,如果觉得对方不听话,那么就会感觉到想要对方听话,只要打对方就可以了。好像有点绕噢,简单来说就是,他的感受就是打了就能让人听话,那么如果他想让别人听他话,打他就行了。我为他制造了打了就听话的环境。作者还讲了一个“打枣”的理论,讲一个人想吃枣,在路上拿了一根棍子,看到树就打一下,也不看看是不是枣树,但凡有那么一次打下来的是枣,他就会一直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觉得打下来不是枣也没什么损失,而打下来是枣,就可以吃了,有人觉得他这样很笨,但是怎么劝他都不听。同理,如果孩子感受到一次结果是对的,他就会一直这么去行动,就很成了习惯。就像只要有一次感受到哭能有糖吃,他为了吃糖就会一直去哭。
接着,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中,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什么呢?就是喜欢强迫孩子。
为什么我们喜欢强迫孩子?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我们潜意识里就认定孩子是不听话的,是需要调教的,可是有时候平等地谈话根本不起作用,当语言不起作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被冒犯,要么用语言强迫,要么用行动强迫,其实我们是忽略了孩子总归是孩子,他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成年人按照孩子的逻辑来进行教导。作者总结了四种强迫的方式:肉体强迫;精神强迫;语言强迫;冷强迫。而这四种方式都会扭曲小孩的结果选择,产生三种后果:
1.在强迫下,还没有就范时,会产生逆反心理;
2.在强迫下就范时,会产生结果选择,将来想要别人就范时,就会采取强迫;
3.持续的强迫下,会造就反社会的人格,将来可能为脱离社会,甚至犯罪。
以上三种后果,后两种很震撼,真的会有如此大的效果吗?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三个建议:
1.不要给孩子灌输成功学。作为孩子,是不了解社会的生存法则的,他理解不了,也感受不到会有什么结果,更不知道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去接受,会让他失去学习的动力。作者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培养他选择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吸引孩子选择学习,并感受到学习是件很有成就感,很酷的事情。
2.发现孩子做的“不对”时不要急着纠正,要顺着他的想法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当大人看到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去纠正,告诉他正确的方法,有时候孩子会不耐烦,大人就容易着急,于是我们就觉得孩子是故意不听话的,是故意唱反调的,作者认为这是大人的普遍误区,就是总是从自己的视角,而不是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我们要多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是哪里有问题。而指出错误,也可以有很多方法。作者认为要进行正面的引导——给孩子多些选择。对于任何人来说,选择题总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因为它让你感受到自己还有选择。其实人类就是选择的结果,当小孩还不会自己给自己选择题的时候,我们要提供给他选择,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这样将来他也会给别人选择题,和谐的社会就这么到来了,多好。
3.立规矩不是越多越好,要善于使用良好行为游戏和正面鼓励的方法。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作为奖励,循序渐进地立规矩,比如孩子喜欢玩踢足球,而我们想要他做作业,就可以跟他说如果做30分钟作业,就可以玩10分钟足球,那么效率会提高很多;另外可以利用“技巧核”的良好行为管理游戏。口头表扬与批评很容易被遗忘,我们就可以使用写便条,小红旗,小花这类实物来进行表扬,我们自己也经历过在幼儿园被奖励小红花时的快乐;还有“注意力开关”,当发现小孩上课走神时,并不直接批评他,而是打开或者关闭他前面的灯,“技巧核”就是通过影响人的心里来强化正面的行为。
总之,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正面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顺应孩子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掘他们的喜好,让他们健康成长。
前一篇:哲学一二
后一篇:4.做一个独立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