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智思考

(2017-03-18 14:41:27)
分类: 思维

来自听“得到”《明智行动的艺术》笔记及感想。

 

文艺复兴时期,教皇问米开朗基罗,“像大卫这样漂亮的雕像,你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米开朗基罗说:”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去掉,大卫就出来了。“


有点像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如它的名言: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在哪里死去,那么我就不会去那里了;如果我想帮助某个国家,我首先了解什么对它有害,然后不做这些有害的事情。

因此,明确不做什么,是比做什么,更重要的事。也就是,少犯错误,比额外的智慧,更加重要。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什么错误呢?

1.不相信冰冷的数据,而相信自己的感受
例子1: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叫”最后通牒博弈实验“:我给你100块,你的对面坐着一个人,你来决定分这笔钱给你们两个人,如果对方同意了,那么就把钱给你,如果对方不同意,我就收回100块。结果是人们建议应该给对方30-50块。但是如果同样给你100块,在隔壁房间坐着一个要同你瓜分这笔钱的人,结果是人们建议给20块以下。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

例子2: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做过一个捐款实验,为非洲儿童寻求募捐,对第一组实验者展示了一张非洲战乱国家的孩子的照片,凡是看了这个照片的人,平均捐款2.5美元;而给另一组实验者展示非洲国家饥荒的统计数字,上面说超过300多万个儿童营养不良,凡是看了这写数字的人,平均捐款1.7美元。为什么有这个差别?

这些都是基于”心智理论效应“,这个理论说我们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是以群居方式生存的,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对身边人如何思考、如何感觉,已经形成了非常细心的感受习惯,一旦大家聚在一起,就有自动感受别人想法的能力,这个能力,比起之前说过的镜像神经元,范围更加宽。所以,我们容易对具体的人或者震撼的图片更有感受,而不是图标和数字。
一旦了解了这个效应,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智决策。当我们是受众,如果有人利用图片等事情来迷惑我们,我们要理性去思考其背后的事实以及逻辑;而当我们要撼动别人的想法时,就需要利用这种效应,用最鲜活的人物形象或者震撼人心的事去引起别人的非理性。

2.有了锤子,我们看什么都是钉子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查理芒格把这种现象称为”拿锤子的人“。
例子:有一位先生,通过贷款创立了一家公司,但是不久后,公司倒闭了。然后媒体一报道,各路人开始思考。金融师认为贷款可能不是创业的好方式,因为贷款才导致了公司不堪重负倒闭;经济学家认为可能是经济环境不行或者市场竞争太激烈,导致公司倒闭;小报记者认为这背后肯定有一些隐情,比如这位创业者有赌博爱好等等,才导致公司倒闭。
人对于某件事的第一反应,总是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思维模式来着手处理,就很容易过度使用自己锤子。就很容易导致”专业偏见“和狭隘的思维,这种趋势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而避免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去涉猎与专业不相关的领域,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开阔自己的思路,冲出自己的局限思维。

3.觉得别人和我们想得一样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李做过一个实验:制作一块牌子,写上鲜艳的标语,然后问大学生愿不愿意举这牌子走一圈,并估计其他同学愿不愿做这事。结果那些愿意举牌子的学生都认为,其他人也会愿意做;而不愿意举牌子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也不会愿意做。双方都觉得自己对他人的判断是对的,而且非常自信。
这是”虚假同感偏差“。我们总是高估别人跟自己的一致性,同时,对于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我们觉得对方有问题。这样的感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以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作为真理,但事实上,我们必须理解对方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所以在任何行动中:我们不要盲目自大;意识到对方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断体系;做决策的依据要基于大量事前调研,充分考虑和照顾双方的需求和要求;收集对方的感受反馈,站在对方立场,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培养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些尊重,少些指责。

4.我们更喜欢经历痛苦后得到的事物
1950年代,欧美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便捷蛋糕粉,只要拿热水一冲,就能制作美味的蛋糕,厂商认为这个东西太方便了,肯定热卖。结果销量却很不好,因为家庭主妇觉得这样做蛋糕太简单了,没了成就感。于是制造商们又有新主意,刻意在说明书上写上要用蛋糕粉,要加一个鸡蛋进去,后来发现家庭主妇更乐意为复杂点的东西掏钱。
说到蛋糕,查到”自制溢价效应“,就是说人们愿意为自己做的东西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DIY工坊很流行,人们在商家通过自己制作,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人们认为自己花了时间和经历完成的作品是更有价值的。
而当你在一件事情上做了很多努力,战胜了很多的挫折后,我们会更看重这件事情的结果,并赋予这件事情更多的意义,更享受这种结果带来的成就感。
生活中,很多人会使用这一点。比如大学社团招收新会员,会通过恶搞、奇葩的方式进行测试,才允许他们加入。测试越难,在新会员的心里越会感到自豪,会更积极地加入社团活动。
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一点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决策:有意识地保持清醒,理性分辨一件事物真正的价值;坚持在行动前冷静思考一件事情的价值,到底是因为本身满足了需求,还只是因为自己花了努力,才导致不愿意割舍;如果想抬高某件事情,也可以适当地通过不容易获得,而让它提高价值。

以上,在生活中,处处有值得我们深思的点,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多一些思考,多想一步,我们或许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比特币笔记
后一篇:只做一件事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