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七法则

(2017-02-25 22:12:44)
分类: 时间管理
生活中的很多复杂的情况,据说都可以用三七法则这个算法来进行决策。

怎么说呢?《指导生活的算法》这本书里举例了如何使用37%法则。也很简单。

比如说一个月内你打算买房子,那么你可以把这一个月分成两个阶段,用前37%的时间,大约11天大量看房,但不买,并挑选出你认为最好的房子。接着剩下的时间继续看房子,一旦找到和之前认为最好的房子类似或者更好的房子,就立即买下。

比如说你现在20岁,打算在40岁前结婚,那么按照37%法则,就是在26岁之前可以只谈恋爱不结婚,找出其中最满意的人选,在26岁后遇到的第一个和之前最满意人相类似或者更好的就赶紧结婚。当然这个前提是对方也百分百认可你。如果不呢?如果假设你有50%的被拒绝率,那么要在40岁前完成结婚的目标,显然你应该缩短你的第一阶段,应该把37%改成25%,缩短试水的时间。而又如果你的37%里的遇到的最佳人选,在37%的时间过后还是单身并等着你,那么你可以把你的37%改成61%。这些数字都是数学家算出来的。

所以这个37%是数学家们算出来刚刚好的,小于37%你就买了房,可能你觉得买早了;大于37%你买了房,可能就觉得买晚了。所以,当你在生活中挑选东西做抉择的时候,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前37%的时间只看不买,选出最优的,然后剩下的时间遇到比最优更好的,或者持平的就赶紧下手。

但是这个原则的前提是不存在第二次机会,假设前提为在37%的时间里你看中的房子没买,就立刻被卖掉了,看中的人你错过他就归别人了。正如关于前面择偶的情况,如果不符合这个前提假设,那么37%这个数字就应该有所变动。

结论也符合大众普遍的认知,如果你的条件够好,那么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多选选;如果你的条件不怎么好,就应该缩短时间,赶紧有机会就结婚。

所以,本书建议说,在生活中一些比较令人纠结的关乎抉择的事件,我们可以尝试先定一些假设,把条件限定出来,再建立一个模型,根据模型分析出解决方案。就像学生时代解数学方程式那样。

但如果我们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可以通过算法得出一些理性的判断标准,那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数学家的结论,实际运用到生活中。也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