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成长的平均水平值

(2017-02-12 22:51:49)
分类: 育儿
今天重新看了万老师写的关于《平均的终结》这本书的阅读笔记。我觉得可以为准妈妈或者新生儿的父母给予一丝安慰,至少当我处在这种状况的时候,我是承受了不少的心理负担的。

万老师讲到他孩子在9个月大的时候去体检,医生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评分不是很好。但是现在孩子很健康很聪明。

医生根据平均水平的健康标准来测量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水平,是不是合适?

对此我深有感触。以前我每次带孩子去定期体检,都很忧虑,怕他这个不达标,那个不及格。在孕期的时候也是如此。

从孕期开始,定期产检,医生会对你的身体情况进行询问,验血等等,每次去感觉都很害怕,害怕医生做出不好的预判。我遇到过只是血糖有点高的准妈妈被要求住院观察的案例,我觉得是否有点太过重视了。

从生下宝宝的那刻开始,特别是一个月一次的体检,我认为是比较严格又残忍的,从刚开始的不达标:奶量不达标,睡眠量不达标、体重不达标、还不会爬?还不会走?到后来慢慢的其他不达标:身高不达标、行为能力不达标,视力不达标,语言能力不达标等等,各种不达标,医生比对着冰冷的数据,告诉我结论,都是一次次打击。而除了冰冷的数据,医生不会做任何的解释。

平均水平的指标真的可以作为衡量正常与否的标准吗?

《平均的终结》的作者罗斯说,在过去的医学界,的确相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阶段的里程碑。从出生到直立行走,专家们还给制定了一个进度表。

但在1988年,有个女科学家质疑这个进度表,她实地观察了28个宝宝如何学习走路,最后总结了25种不同的从爬到走路的方式。虽然方式各有不同,但最终,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走路,都走得一样好。

所以我们不免思考,用平均水平的标准来衡量是否有点过于果断。

人和人各有不同,因为基因不同,有的早爬,有的早走,有的早说话,个体差异跟他的父母很有关,不能因为有些宝宝体重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就认为宝宝吃得太少,就要加大哺乳的力度。宝宝不是批量生产的产物,不能用有没有达到平均水平来测量他是否合格,因为人体的构成太复杂,更何况在急速成长的新生儿。平均水平的衡量显得格外的滑稽。还有就是在评价宝宝的动手能力的标准,就是在他面前放了几个瓶盖,让他去拧紧。如果没有去拧紧,就认为宝宝精细动作能力不行,没有达到平均水平,或许只是他不想拧呢?

所以平均水平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就像现在的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当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高于60分的时候,60分的及格不及格还有什么意义?及格了不代表什么,不及格根本不存在。在一些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与时俱进,采用更加科学有意义的标准?

最后,当新生命的降临,每一位父母,除了欢欣雀跃,就是坐立不安,小心翼翼,怕自己照顾不周,而对于见惯各色宝宝的医生来说,仅凭一张纸,几个格子,在桌子上放点小玩具用来测试,就评价刚来到这个美丽新世界的宝宝你这个不够,那个不好,你某方面连平均水平都没达到,是不是有点残酷、无情、或者无理取闹?

在此就想告诉所有准妈妈以及新生儿的妈妈,不要紧张,平均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了,对于没有更新升级的人们的平均标准,可以直接忽略,不要太在意那些数据,只要你觉得宝宝挺好的,那就是挺好的。至少在我的宝宝被认为没达到平均线的情况下,我看他现在就挺健康快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