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来看戏
(2015-07-04 10:52:18)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市 |
中国的股市近来颇有戏剧性,比大片要更吸引眼球。
先是暴涨,具体点位我就不说了,举几个例子:中国神车的市值超过波音加通用;A股每天的成交量超过美国股市,要知道美国股市是面向全球的市场,有众多的跨国公司上市,市值是A股的两倍。然后是突然暴跌。不到20天的跌幅就达到了股灾的跌幅。政府成了聚光灯下的演员,先是煽风点火,后是奔走救市,全国人民都在看大戏。剧情太跌宕起伏了,明明是个大牛市,怎么突然就走到要救市的地步了?
这是一部政府导演的大戏,导演还亲自友情出演,出了问题,当然要怪导演加演员了。
首先,政府动机不纯,希望引导民间资金入市,解决融资成本高和国企改革的问题。政府给了股市新的功能定位,其实这不是新鲜事,早在中国股市诞生那一天起,就被赋予了为国企融资的历史使命。简单的理解就是老百姓的钱不叫钱,借了不用还,更不用担心银行坏账。不过老股民早就见过这个把式,可怜的都是新鲜的韭菜。
其次是中国固有的各级政府与中央保持一致的传统。我把这个现象称为“有立场,无对错”。高层有了新的政策或声音,各级政府、乃至全国人民都要表态与中央保持一致,至于到底是对与错倒是没有人去关注、去讨论了(当然也不允许人民去质疑),经典代表是某个参加过几十年人民代表大会的老妇,向来都是投赞成票,打到某某某,她赞成,平反某某某,她还赞成。上面定了支持股市的论调,下面各个部门纷纷出面表态。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房地产市场不佳,股市上涨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了表明立场,各个部门纷纷出头,无疑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我们假设一下:若是一年多来,政府不公开支持股市,只要降准降息,股市还会上涨,但肯定不会过热,当然也不会暴跌。但政府始终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可以把一切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还在讲“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十多年过去了,政府骨子里还是一点没变。
下面的剧情会如何演绎呢?
尽管从估值水平上看,目前根本不需要救市,主板并不低估,小盘股依然昂贵,但考虑到几万亿的配资,若出现连锁反应还是很吓人的。怎么救市?我想不出什么会有什么新招数。不过我知道,要让借款利率在8%以上的几万亿资金呆在股市里长期投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一篇:清仓笔克,换马利郎
后一篇:谭木匠2015年中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