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2016-10-09 21:34:20)
标签:

模型理论

孙国生

连载

分类: 模型理论1

(接上篇博文)

2012年的上证指数走势台阶预测案例如下:

《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C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二)

上图是上证指数从20111223日到201335日的日线走势图,这张走势图上几乎包含了2012年全年的走势,可以看到,2012年指数的涨跌变化同样可以用一个个台阶模型表示出来。

在上一个案例中我们对指数在2011年的重要低点2132.63点进行了预测,之后指数开始上涨,我们可以用台阶公式从低点2132.63开始逐级台阶的追踪确认。前文中写到在2011年之后上证指数台阶模数用0.0804更加准确,所以在对2012年指数的预测我们同样使用0.0804作为台阶模数。

首先将2132.63点和台阶模数0.0804代入上涨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指数上涨的目标位为2132.63×1.0804=2304.09 点。

而在实际的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到2012112日指数首次深幅回调。在经历了幅度接近5%的回调走势之后2012117日指数以长阳线接近预测目标位,最终收盘于2298.38点,比之前走势回调时的起点更加接近目标位,次日指数突破目标位后开始下跌,最终收出一个具有长上影线的中阴线,次日指数再次上涨,最高点2305.71刚好在目标位附近。

在之后的走势中,指数在第一级台阶目标位附近出现了一次震荡之后加速上涨突破了第一级台阶,进而需要计算第二级台阶的目标位,将数据代入上涨二级台阶公式为2132.63×1.1608=2475.56,则预测指数高点的目标位为2475.56点。

图中可以看到,指数从2132.63点开始上涨之后高点恰好出现在预测点位附近,实际点位为2478.38点与预测点位2475.56仅相差不到三个点,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次精准的预测!

高点出现之后,指数开始下跌,我们同样可以用高点来预测指数的下跌走势,将高点2478.38点带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指数的下跌目标位为2478.38÷1.0804=2293.95点。

实际上走势并没有在这个位置出现低点,而是在跌破了一级台阶目标位之后不久出现了低点转头开始向上,看上去这次预测的结果毫无意义,但是通过对指数后期走势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点位对指数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指数在2012328日以长阴线跌破了预测的目标位——就仿佛它不存在一样。但是当指数出现低点开始转头向上时,却在目标位附近受到压力出现了反复的震荡,当指数结束震荡突破目标位之后经过一轮涨跌,在201267日到20日之间的十余个交易日内又在这一目标位附近出现了反复的震荡走势,可见台阶位对指数后期走势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随后的一波上涨走势中,2012329日指数出现波段低点2242.34点,之后指数开始上涨,我们可以用低点来预测指数的上涨高点,将2242.34点带入上涨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指数的上涨目标位为2242.34×1.0804=2422.62点。

在指数的实际运行中,这个点位也并非走势的转折点,指数的实际高点出现在2453.73点,距离我们预测的点位有不小的差距,或许这样的误差在其他预测方法中是可以忽略的,但在台阶模型的预测中,这样的误差却是属于比较大的了。

虽然不是高点,但这个目标位对指数的影响同样不小,指数开始起涨后于2012424日在与预测结果2422.62点仅相差6.87个点的2415.75点出现了一次回调走势,这次回调走势结束之后,指数继续上涨才出现的波段高点2453.73点。

当指数从2453.73点开始下跌后第三个交易日,即2012510日,指数出现了一根反弹阳线,这个交易日的走势恰好是反弹到距离目标位3.5个点的2419.12点结束反弹继续下跌走势,并且之后连续两个交易日的最高点都接近目标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据台阶模型求得的目标位除了对指数的高低点有预测意义之外,还可能会对指数近期的走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会体现为支撑和压力作用,这一性质在上一案例中已有说明,但有时这种影响会有特殊的体现方式,比如2293.95(图中蓝色虚线标识)这个目标位产生的影响就是对指数的约束作用,即指数会在这个目标位附近震荡(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在目标位附近的振幅会越来越大)。

其他体现方式笔者在后面的案例中会一一说明。

《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C2)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二)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指数从2453.73点下跌到1999.48点这段走势,201254日,指数从高点2453.73点开始下跌,我们可以根据台阶模型进行逐级的追踪确认,首先将高点2453.73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下跌目标位为2453.73÷1.0804=2271.13点。

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从201268日的最低点2276.71点开始了一波反弹走势,反弹的起点与预测的结果十分接近。

指数从低点开始反弹五个交易日后出现高点2325.05点,随后指数开始下跌。对于指数后期点位的预测,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将2453.73点代入下跌台阶公式进行逐级追踪;另一方面可以以这一次反弹的高点2325.05点作为起点预测指数下跌的目标位。

实际上多个台阶模型在实战中的搭配使用方法除了通过多个台阶模型对同一点位的预测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两个或更多的台阶模型对单边走势进行交替预测,本案例中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种。

可以看到2325.05点处在以2453.73点为起点的第一级下跌台阶目标位与2453点之间的位置,既不接近2325点也不接近2453点,那么此时就可以使用两个台阶模型对此次下跌走势进行交替预测的方法来计算指数走势的下跌目标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将2325.053点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为2325.05÷1.0804=2152.02,即指数下跌的目标位为2152.02点。2012712日,当指数下跌到目标点位时恰好开始了一波反弹走势,反弹起始点位为2152.68点,与预测点位相差不到一个点!

图中可以看到,目标点位正好处在以2453点为起点的下跌台阶模型(图中未虚化部分蓝紫色台阶模型)的第一二级台阶之间,因为同一个台阶模型中每级台阶的高度是相等的,所以指数跌破目标位2152.02点之后的下个目标位应该在以2325点为起点的下跌台阶模型(图中未虚化部分最左侧黑色虚线台阶模型)的第一二级台阶之间,是图中蓝紫色台阶模型的下跌第二级台阶目标位。

我们将2453.73点代入下跌二级台阶公式可求得蓝紫色台阶模型的下跌第二级台阶目标位为2453.73÷1.1608=2113.82点。在实际走势中20127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略微低于目标位的位置出现最低点2100.25点,之后开始了幅度达3.64%的反弹走势。

反弹的高点出现在2012810日的最高点2176.80点,之后指数继续下跌,那么指数下跌的下一个目标位就是图中未虚化部分最左侧的黑色虚线台阶模型的第二级台阶的位置,像这样通过两个台阶模型逐级交替对指数进行预测,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指数在单边走势下的变化。

2325.05点代入下跌二级台阶公式可求得指数下跌的下一个目标位为2325.05÷1.1608=2002.97点。

图中可以看到,这又是一次精准的预测,指数在从2176.80点开始下跌之后又经过一次较大幅度的反弹走势,最终下跌到1999.48点出现波段低点,与预测点位仅相差3.49个点。

之后指数的走势形成了一个倒U形,20121022日出现波段高点2138.03点,倒U形走势结束之后,出现了整个案例中指数的最低点位——1949.46点,这个点也是著名的建国底

对这个点位的预测,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将波段高点2138.03点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最低点目标位为2138.03÷1.0804=1978.92点。预测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近30个点的误差,并不是十分精确,我们来看另一种方法的预测结果。

第二种方法就是继续前文中的交替预测,上一个预测出的目标位是2002.97点,图中可以看到,这个点位是出现在以2453.73点为起点的蓝紫色台阶模型第二三级台阶之间的位置上,那么指数继续下跌的预测点位应该是蓝紫色台阶模型的第三级台阶目标位,即2453.73÷1.0804÷1.1608=1956.52 点。

这个预测结果就比较精确了,与指数的实际最低点1949.46仅相差7.06个点。《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C3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二)

当指数出现建国底1949点之后结束下跌走势开始启涨,对上涨走势的预测同样可以根据台阶模型进行逐级台阶的追踪确认。

因为这一波上涨势头强劲,走势中的波动很少,所以这一波走势我们只用一个台阶模型就可以把握。

1949.46点分别代入上涨各级台阶公式可求得预测目标位,分别为:

第一级台阶目标位:1949.46×1.0804=2106.20

第二级台阶目标位:1949.46×1.1608=2262.93

第三级台阶目标位:1949.46×1.1608×1.0804=2444.87

20121214日指数以长阳线突破第一台阶目标位,最终收盘于2150.63点,属于有效突破,指数突破之后继续上涨,201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指数接近第二台阶目标位最高点2269.51点,下一个交易日高开低走,日内宽幅震荡之后收盘于2276.99点,这个位置同样接近第二级台阶目标位。

图中可以看到,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指数的走势在目标位附近上下震荡。前文中得出结论,通过台阶模型求得的目标位除了对指数的高低点有预测意义之外,还可能会对指数近期的走势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体现为对指数的约束作用。体现在走势上,就是指数在台阶的预测点位附近上下震荡,并且这种震荡的幅度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这里的走势就符合结论中的一般情况,图中用黑色虚线标识了走势震荡幅度逐渐加大的情况。

第二台阶的目标位对指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指数结束在这个位置附近震荡的走势之后又分别在2013117日的2275.88点和2013124日的2287.30点两次受到支撑,最终继续上涨走势。

前文中我们计算出了指数从1949.46点开始上涨的第三级台阶目标位是2444.87点。而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经过连续12个交易日的上涨之后到达了本次上涨最高点2444.80点,实际值与预测结果之间几乎分毫不差!

2013年的上证指数走势台阶预测案例如下:《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D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三)

如图是上证指数从2013122日到20131231日之间的日K线走势图,这张图上几乎包含了2013年全年的走势,与前三个案例相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走势都可以用一个个台阶模型标识出来。

在上一个案例中我们用台阶模型精确的预测到了指数的高点2444.80点,误差小于十分之一个点位。高点出现之后,指数开始震荡下跌的走势,我们可以用台阶模型对指数进行逐级台阶的追踪确认。

将高点2444.80和台阶模数0.0804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可得2444.80÷1.0804=2262.87,即下跌一级台阶目标位是2262.87点,这个目标位十分重要,因为它对指数的运行造成了三重影响。

第一重影响是对指数反弹点位的精确预测,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经过11个交易日的振荡下跌之后于201334日在接近目标位的位置出现反弹,实际反弹点位为2259.25点,与预测点位2262.87点之间相差3.62个点。

第二重影响是对指数的运行起到了约束作用,经过三个交易日的运行,指数的这一波反弹走势出现了高点2352.02点。高点之后指数延续之前的下跌走势,2013313日指数再次接近目标位后开始在目标位附近呈现横盘震荡走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震荡的幅度逐渐增大,在图中呈现出一个类似扩散三角形的走势(图中黑色虚线标识),随着震荡幅度的逐渐增大,指数的走势形成一波振幅达5.06%的反弹,反弹的高点出现在2344.89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高点对指数后市的点位作出预测。

第三重影响是对指数的运行起到了压力作用,在后期的走势中,指数分别于201342日的2253.42点;2013419日的2250.11点和201358日的2255.21点(图中黄色箭头标识)三次接近目标位2262.87点受压回落,这一个目标位分别从指数的运行点位和近期走势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足见其重要性。这也是台阶模型的魅力所在,如果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台阶模型的各种性质并将之应用于股市,那么对股市的预测和判断将不再是难题。

前文中提到,我们可以用反弹的高点2344.89点对指数后市的点位作出预测,高点之后指数下跌,我们可以将高点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以求得指数运行的波段低点的目标位为2344.89÷1.0804=2170.39点。

在随后的走势中指数分别在2013416日的2165.78点和201352日的2161.14点两次触及目标位,刚好和上一个造成三重影响的目标位2262.87点共同使指数的走势形成了一个箱体震荡走势。

最终指数在201352日出现波段低点2161.14点开始上涨,我们同样可以用根据这一点位求出指数运行的波段高点,将这一点位带入上涨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波段高点的目标位为2161.14×1.0804=2334.90点。

20个交易日后指数果然在这一点位出现波段高点,实际值为2334.34点,与预测点位仅相差0.56点。

2334.34点出现之后,指数开始快速下跌,在18个交易日里下跌三百七十余个点,最大跌幅超过26%《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D2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三)

对于此次下跌走势我们同样可以用台阶模型作出预测,下跌起点2334.34代入下跌各级台阶公式进行逐级追踪预测,首先将2334点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第一级台阶下跌目标位为2334.34÷1.0804=2160.63点。

指数下跌九个交易日之后,于2013613 日以长阴线最低点2126.22点跌破这一目标位,在之后的三个交易日中走势一直在这一目标位附近小幅震荡(图中蓝色虚线框 A),直到2013619日指数收出长下影线,次日开始加速下跌。在这种下跌势头强劲的走势中,除了台阶的目标位所约束的这三个交易日之外,下跌期间的18个交易日指数几乎每个交易日下跌,走势不是呈现假阳线就是大阴线,连十字星都很少,可见台阶目标位对指数的约束作用是很强的。

当确认指数继续下跌,就可以将2334.34代入下跌二级台阶公式中求得第二级台阶下跌目标位,根据公式2334.34÷1.1608=2010.98点。

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于2013624日以一根大阴线跌破目标位,创出了本次下跌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图中可以看到,2010.98点这个目标位在指数触底启涨之后对指数产生了压力作用,指数在201374日、5日连续两个交易日(图中蓝色箭头标识)上影线突破目标位最终指数收盘于目标位之下接近目标位的位置(指数4日收盘于2006.10点,5日收盘于2007.20点,逐渐接近目标位2010.98点),并且指数于75日之后下个交易日跳空低开出现回调走势,充分体现出这一目标位的压力作用。

2013624日指数以一根大阴线跌破目标位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台阶模型继续追踪下跌的走势,将高点2334.34代入下跌三级台阶公式中求得指数低点的目标位,根据公式2334.34÷1.1608÷1.0804=1861.32,则指数的预测低点为1861.32点。

而指数的实际低点出现在1849.65点,与预测结果相差11.67个点。通过另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将最初的高点2444.80代入各级下跌台阶公式对走势进行追踪,各级台阶目标位为:

第一级台阶目标位:2444.80÷1.0804=2262.87

第二级台阶目标位:2444.80÷1.1608=2106.13

第三级台阶目标位:2444.80÷1.0804÷1.1608=1949.40

第四级台阶目标位:2444.80÷13216=1849.88

第一级台阶的目标位前文中已经进行过分析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级台阶的目标位看似毫无作用,但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本案例中未经过虚化处理的第一张图,就会发现这个点位与后市中以201379 日的1946.37点为起点的上涨一级台阶目标位和以2013912日的2270.27点为起点的下跌一级台阶目标位几乎分毫不差,三者几乎连成了一条直线。而在后面的走势中指数多次在这三个台阶目标位叠加的位置出现变化,具体的情况在讲到另外两个台阶时会进行详细讲述。

第三级台阶目标位对走势起到约束作用,同样的情况前文中已经描述过不少了,并且此处的情况并不是很典型,所以略过不表。

第四级台阶的目标位又是一次对指数转折的精准预测,目标位1849.88 点指数的实际点位1849.65之间几乎分毫不差。《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D3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三)

案例中指数从低点1849.65点起涨后的走势先是震荡上涨随后震荡横盘,首先来测算震荡上涨走势,将低点1849.65和大盘模数0.0804带入上涨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上涨目标位为1849.65×1.0804=1998.36点。

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的回调高点并未出现在预测的目标位,而是出现在201374日的2022.14点。图中可以看到,目标位对指数的运行起到了约束作用,指数在这一点位附近上下震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震荡的幅度逐渐增大,形成了一个逐渐扩散的三角形走势(图中未虚化部分左侧黑色虚线标识)。

有趣的是,在这个案例中指数结束这种逐渐扩散的三角形走势之前的最后一波震荡的幅度刚好接近一级台阶的高度。我们将低点1946.37代入上涨一级台阶公式可得1946.37×1.0804=2102.86,而指数实际的波段高点出现在2013711日的2092.87点,也就是说,指数扩散三角形走势中最后一波震荡的幅度和一级台阶的高度相差9.99个点。

同时,这一目标位也是前文中提到的和以2444.80点为起点的下跌二级台阶公式目标位2106.13十分接近的两个台阶目标位之一。这个目标位对后市走势的影响同样是起到了约束作用,但是这种约束属于相对罕见的情况,因为指数并未在此处出现逐渐扩散的三角形走势,而是在827日到92日之间形成了一个震荡箱体,图中蓝色虚线框B标识。因为这一目标位是三个台阶的目标位重合而成,所以在距离这一目标位形成的走势比较远的地方也能对指数走势造成影响。

指数出现波段高点2092.87之后开始深幅回调,并于2013730日出现回调低点1965.36点,随后指数继续高低点分别逐渐抬高的上涨走势,对于这一段走势的预测,我们便可以用两个不同的上涨台阶模型交替预测的方法。一个上涨台阶模型以1946.37点为起点,另一个上涨台阶模型以 1965.36点为起点(图中分别以蓝紫色台阶和黑色虚线台阶表示)。

前文中已经计算出了以1946.37点为起点的上涨一级台阶目标位,并未对指数的转折点位产生预测效果。

那么我们来计算以1965.36点为起点的上涨以及台阶模型目标位,来对指数的回调点位进行预测,将数据代入公式,可求得目标位为1965.36×1.0804=2123.37点。在实际的走势中2013814日指数运行到距离预测目标位0.4个点位的2122.97点开始下跌,虽然在随后的816日指数的上影线远高于2122.97点,但此时指数已经持续了三个交易日的下跌走势,并且16日之后指数仍在下跌,也就是说,16日是处在本次回调的过程中,虽然这天的上影线很长,但笔者认为以14日作为这一波调整的回调起始点是比较合适的。

并且2123.37点这个目标位在94日和5日这两个交易日对指数的运行产生了短暂的约束作用(图中黑色虚线标识),这个位置正好在蓝色虚线框 B 之上,交替的两个台阶模型目标位都对指数产生了约束作用,这样指数在这一波上涨中仅有的两次横盘,我们都可以根据台阶模型把握到了,这也是交替预测法的优势之一。

2013823日指数结束回调走势继续上涨,并且分别在93日和6日有效突破了两个台阶模型的第一级台阶目标位,我们分别将1946.37点和1965.36点带入上涨二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目标位分别为:

1946.37×1.1608=2259.35

1965.36×1.1608=2281.39

而在实际的走势中此次上涨指数的波段高点为2270.27点,恰好接近两个预测结果的中间位置,与2259.35点相差10.92个点,与2281.39点相差11.12个点,两个预测结果一个比实际值稍高,一个比实际值稍低,而且两个点位与实际值之间的距离几乎是一样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神奇的巧合。

在随后的走势中,指数处于下跌波段,将高点2270.27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之后就得到了指数反弹的目标位,2270.27÷1.0804=2101.32点。

这也是和以 2444.80 点为起点的下跌二级台阶公式目标位 2106.13 十分接近的两个台阶目标位中的另一个。

这三个目标位分别为2106.13点、2102.86点和最后出现的2101.32点,三个目标位之间相差均不超过5个点位,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目标位,在图中也可以看出,这三个目标位几乎连成一条直线。

在随后的走势中,指数在与目标位2101.32接近的2093.20点,出现小幅反弹,反弹结束后指数在目标位附近受到约束并出现逐渐扩散的三角形走势(图中黑色虚线标识)。结束扩散三角形走势二十余个交易日后,指数再一次运行到这一目标位附近受到约束出现振荡走势(图中蓝色虚线框 C 标识)。

在两次受到目标位影响之间的这段走势中,指数经过了一轮涨跌,幅度刚好接近一级台阶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低点2078.99点对高点2260.87点进行预测,将低点代入上涨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目标位为2078.99×1.0804=2246.14点。这一点位与高点实际值之间相差14.71个点位。

在图中可以看到,随后的走势中这一目标位在126日到10日三个交易日内三次对指数形成压力。

一般情况下,台阶模型对上证指数点位预测误差较大的时候,会对指数的运行有较强的影响。

2014年的上证指数走势台阶预测案例如下:《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E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四)

如图是上证指数从20131227日到201526日之间的日K线走势图,也是2014年全年的走势图,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只标注出了五个涉及重要点位的预测或者很典型的台阶模型,实际上这段走势中的台阶还有很多没有标注出来,这些台阶如果在图中全部标注出来搞不好会让这张图变成京剧脸谱,那样就失去分析的意义了。

下面笔者会将案例中典型的几个台阶模型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个台阶模型(图中粉色虚线标识)是一个上涨台阶模型,实际上这一段在走势中指数还在横盘,在这种横盘走势中很容易出现类似本案例中第一个台阶模型和第二个台阶模型(图中褐色虚线标识)这样的情况,即连续出现的上涨和下跌一级台阶模型中,以上涨台阶的高点为下跌台阶的起点或者以下跌台阶的低点为上涨台阶的起点。

以指数波段低点1984.82点为第一个台阶模型的起点,可求得第一级台阶目标位为:1984.82×1.0804=2144.40点。

而在指数的实际走势中指数的波段高点出现在2177.98点,这个目标位更多的是对指数的运行起到压力的作用,虽然指数的上影线与目标位之间有一些距离,但实际上波段高点2014220日指数的收盘点位在2138.78 点,十分接近预测的目标位。

当指数出现高点之后开始下跌,所以第二个台阶模型(图中红褐色虚线标识)是一个下跌台阶模型,将高点2177.98点代入下跌一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第一级台阶目标位为:2177.98÷1.0804=2015.90点。

图中可以看到,这个目标位对指数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就属于很典型的台阶模型,因为这个台阶模型中几乎体现了目标位对指数走势的所有影响方式。

首先是预测意义,指数的实际低点出现在2014.38点,与预测结果2015.90仅相差1.52个点。

精准的预测之后指数又在这一目标位附近两次受到约束(在图中虚线框A和虚线框B处标识),虚线框B之后又在目标位附近出现了振幅逐渐加大的扩散三角形走势(图中蓝色虚线标识),并且指数于201465日(图中深蓝色箭头标识)和620日(图中粉色箭头标识)两次在目标位受到支撑。《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E2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四)

第三个台阶模型(图中蓝紫色线标识)是一个以图中最低点1974.38点为起点的上涨六级台阶模型,是本案例中级数最高的一个台阶模型,将低点1974.38分别代入上涨一至三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目标位分别为:

第一级台阶目标位:1974.38×1.0804=2133.12点;

第二级台阶目标位:1974.38×1.1608=2291.86点;

第三级台阶目标位:1974.38×1.0804×1.1608=2476.13点。

第一级台阶与第一个台阶模型中的情况类似,对指数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压力作用,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的高点2146.67点出现在2014410日,超出目标位。但是这个交易日收盘于目标位附近的2134.30点,之后指数开始回调走势。

与第一个台阶模型中的情况相比,这一目标位对点数的预测更加精确一些,预测目标位2133.12点与指数的实际波段高点2146.67点之间相差13.55个点。

有趣的是,在这个台阶模型中,第一级台阶对指数起压力作用,而第二级台阶目标位对指数的影响则体现在支撑作用,指数分别于2014922日(图中蓝色空心箭头标识)和20141027日(图中蓝色箭头标识)受到支撑。

第三级台阶目标位对指数的约束作用形成了图中虚线框 C 处标识的走势。

实际上在实战中我们可以使用第三个台阶模型和第四个台阶模型(图中黑色虚线标识)对指数的上涨走势进行交替预测,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个台阶模型对于指数的影响似乎更多的体现在支撑、压力或者约束上,对点位的预测并非很精确,所以这个案例中没有将两者作为交替预测的台阶模型来讲解,而是分别进行讲解。

第四个台阶模型(图中黑色虚线标识)同样是一个上涨台阶模型,起点是1991.06,实际上这个起点我们可以用前期波段高点2146.67点进行预测,当然这属于另一个台阶模型的范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计算一下,这种情况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应该会十分接近。

第四个台阶模型我们只计算到三级台阶目标位,因为后三级台阶的目标位对指数的影响既不强烈也不典型,所以不一一列举以免浪费篇幅。将低点代入上涨各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目标位为:

第一级台阶目标位:1991.06×1.0804=2151.14点;

第二级台阶目标位:1991.06×1.1608=2311.22点;

第三级台阶目标位:1991.06×1.0804×1.1608=2497.04点。

2014728日指数以中阳线突破第一级台阶目标位,因为涨势强烈所以第一级台阶目标位既未起到约束作用也未起到支撑作用。

延长第二级台阶目标位(如图中深蓝色虚线),可以看到这个目标位对指数起到约束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在目标位附近的震荡幅度逐渐加大,形成了一个类似扩散三角形的走势。

第三级台阶的目标位是2497.04点,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在距离目标位11.58个点位的2508.62点出现波段高点。《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E3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四)

第三个台阶模型(图中蓝紫色线标识)的后三级台阶目标位如下:

第四级台阶目标位:1974.38×1.3216=2609.34 点;

第五级台阶目标位:1974.38×1.3216×1.0804=2819.13 点;

第六级台阶目标位:1974.38×1.1608×1.3216=3026.63 点。

这三个台阶的目标位中对指数影响最大的就是第六级台阶目标位,可以看到这,2014129 日(图中黄色箭头标识)指数出现波段高点3091.32 点,出现高点之后受到目标位的压力最终收盘于目标位之下。

在之后的走势中,指数受到这一目标位的约束作用,形成一个逐渐扩散的三角形走势(图中黑色虚线标识)。

第五个台阶模型(图中深蓝色虚线标识)是一个以2934.91点为起点的上涨台阶模型。将起点代入上涨一级和二级台阶公式可求得目标位为:

第一级台阶目标位:2934.91×1.0804=3170.87点;

第二级台阶目标位:2934.91×1.1608=3406.84点。

延长第一级台阶的平台,可以看到,在实际的走势中,指数在第一级台阶目标位处多次受到约束。在随后的走势中指数恰好在我们预测的点位3406点出现高点,实际点位与预测点位之间仅有0.05点的误差。《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E4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四)

案例的最后给各位读者留一个彩蛋

实际上在2014年的走势中出 现了上一个案例中出现过的多个台阶目标位十分接近几乎重合的现象,并且这个位置对指数的运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这些台阶笔者在图中没有标注出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将它们找出来,上面一张图中的红色框线D就是笔者留给大家的提示。

下面一个案例笔者不会进行完全的讲述,而是会以习题的方式来考察各位读者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下图是2015年上证指数的日K线走势台阶案例:《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5.1.F  历年大盘日线走势台阶预测图(五)

上图是上证指数从2015424日至2016422日的日K线走势图,其中几乎包含了2015年全年的走势,笔者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台阶模型标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仍有未标记出的模型),经过计算,2015年大盘的模数仍是0.0804

这个案例非常的典型,本案例中台阶模型更多的倾向于对重要点位的预测,但支撑、压力和两种约束情况都在本案例中出现,非常适合用来熟练和掌握台阶模型的实战应用,所以本案例中的计算就交给各位读者,大家可以尝试运用各级台阶公式计算出模型的点位从而对指数的高低点进行预测,也可以找出图中每一个台阶对指数的影响,对台阶模型掌握熟练地读者可以尝试找出图中未标出的台阶模型。

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了解本案例的详细解答,可以扫码加入模型理论公众号,寻求详细解答。这个二维码我会附在明天的博文中。

(未完待续...)

《模型理论》连载十四:第五章<台阶模型预测>第一节 <wbr>台阶模型大盘实战(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