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揭黑”随想
(2012-03-14 13:42:30)
标签:
杂谈 |
证券市场不仅需要专业的监管,如职业的中介机构和监管当局,也需要“业余”层面的舆论质疑。相比较,后者应是大量的。只有这样的市场环境才能说是对投资人有公平和安全的作用。但是,对于业余层面的“舆论质疑”,作为质疑者和投资人,都应有自知之明,先把自身的角色搞清楚。否则,对大量非专业的投资人而言,只能是添乱。
2000年年初,我曾经在《股市动态分析》上撰文,对蓝田股份提出质疑,对其与实际养殖业务过分不匹配的经营效率财务指标,提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们应到这家蓝田公司来取经,‘学学’这家公司的经营奇迹”的讽刺。第二天就接到该公司的恐吓和威胁电话。后来我们单位的老总找到我,有一段谈话我至今难忘:
“……你如是投资人,你看不懂的公司不看就是了,你不是监管者。如一定要公开质疑,应抱着怀疑和商榷的态度,因为你必须清楚,你既然不是监管者,那么你就不具备监管的条件和资源,在质疑人家的游戏中,你始终处于很不利的状况。……这种质疑一般不会有什么意义。”
后来蓝天股份虽然果真被曝造假,但我个人却一点也“自豪”不起来(虽有朋友说我才是公开揭露蓝田造假的第一人)。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类所谓的“揭黑”,大多不过是不怎么专业的瞎碰,就如同一个学生对某问题本来不懂,本应是来提问的,但却以老师的角色来给问题定性。
比如,那位叫“×草”的财务“揭黑”人士,尽管号称是“国家会计学院"的专业人士,其实让我看不但其自己的定位不当,其本身的专业知识也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所做的“质疑”,其实只是审计师工作的一小部分。但作为审计师,要想给出专业的审计意见,一要能看到公司的详细原始会计凭证,并与公司高管就很多会计处理问题做详细交流;二要对该行业、公司业务有相当的经验认识积累,并非对任何行业的公司都可做审计的。那么,那位叫“×草”的,既不与要质疑的公司就具体质疑问题有任何沟通,也不对该行业和公司业务有了解,就凭一点皮毛的会计名词和知识往任何公司上一套,只要是自己没懂的问题,就是人家的问题,继而“造假”的大帽子可以没有成本的生产出来。这能是懂行的“专业人士”做出的事吗?
实际上,如果“×草”这类人真能起到财务打假的做用,那么审计这一行就可以大大缩减成本了,不需要组建专门的事务所,坐在家里看两眼报表就能做审计了。×草,你做过审计吗?知道审计这一行是干什么的吗?如果连这也不知,那么你实在是给“国家会计学院”抹黑了。
这样说,并非我不赞成市场人士对上市公司提出各种质疑,而是应搞清楚自己的角色。是来帮助投资人了解不懂的问题的,还是来给人家扣帽子的;是投资人式的提问,还是以监管者自居来定性的。而作为投资人,看不懂的不去碰就是了。“财务揭黑”?还是留给专业的监管机构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