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犹太人的苦难

(2024-01-31 12:20:14)
标签:

历史

军事

文化

时评

中国人是凡事很讲究的民族,礼仪言行的规矩很多,婚嫁丧葬更是仪式繁杂。有些自古而始的规矩和仪式历经代代传承,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保持着古貌。饮食方面保留下来的规矩就不少,尤其吃酒席:辈分最高者要坐上首啦,长辈如果不动筷子晚辈不能先吃啦,与长辈碰杯时杯沿要低于对方的杯沿啦,有些地方女人不能上桌啦……如果说除了本能行为外、人类的所有表现都反映着某种文化的话,那上述种种饮食规矩,就透露着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秩序。

我的故乡陕北的婚丧宴席,是除了中午的正餐、早上也要吃一顿的。食物是一种带汤的面食,叫“饸饹”。你从炉灶旁拿一碗厨师已盛好的饸饹,自己到旁边一口大锅里浇入油很大的汤,那叫一个好吃。儿时的我每次赴宴,最少吃它三四碗。

长大后的某日,与同事聊天,她说她们那里的婚丧宴席也是早上要吃饸饹,不过她们不把碗里的汤喝完,饸饹吃完后,碗里的剩汤又倒回了锅里。她解释说,是风俗习惯,大家从小这样吃,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其根源往往能追溯到两种东西:家族意识和理想主义。喝剩的汤倒回锅里让后来者接着喝,也许就是家族观念和主观理想共同设计出的美丽蓝图,其潜台词或者是:五湖四海一家人,兄弟姐妹间谁会嫌弃谁呢!

这种美好构想也体现在中午的正餐上:十个人围桌坐下,一个菜十双筷子都在夹,你我不分彼此如一家。

陕北的婚丧宴席俗称“八碗”,所以“赴宴”一词的方言是“吃八碗”,因为酒席除了八碟凉菜,主菜是由八碗荤菜组成。不过八碗好像只是一般规格,更高档的酒席名曰“五魁十三花”什么的,儿时听说的这名目,现在记不准确了。而如果我没记错,则不必说酒席分规格,光这“五魁十三花”的名目,便足见对饮食的非常讲究了。

八碗和五魁十三花毕竟只限陕北民间,川菜湘菜浙菜之类才是名闻天下的正统。我不知道各菜系都起源于何时,不过从事物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规律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各菜系一定都比刚出现时更系统更完善。既更完善,当然意味着更讲究,各系虽各具特色,但一致都讲“色、香、味、形、器”,有些菜肴还要讲“意”讲“寓”。高档大酒店的菜品好像不拘泥于“门派”了,就像武侠小说里已臻化境的大师们都突破了基本的招式和套路一样,但于“讲究”二字,可谓更不得了,要把吃这件事升华到艺术高度——有些菜的盘子中央,会有萝卜雕的凤凰或宝塔造型,凤凰宝塔间又不时会有服务生伸出两米长的茶壶给各位倒茶。盘中造型倒还罢了,花大工夫弄出的艺术造型其实也没人吃,毕竟就是个大块萝卜,况且栩栩如生的凤凰宝塔造型,吃着也别扭,至于浪不浪费,那并不重要,图个好看就行,但倒茶是厉害,两米的壶嘴倒茶而一滴不会外溢,服务生技艺之高超,实在使人赞叹。在中国,这算是最顶级的饮食文化了吧,因为但凡提到这种凤凰宝塔长嘴茶壶吃法,无论街巷间的谈论还是书上的文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非常以此为荣的。

事物往往通过对比从而区分优劣。相比于中国的饮食文化,西方人不像我们一样一个锅里涮肉也就罢了,连雕凤凰雕宝塔这种高级吃法也不效仿,两米茶壶在他们那里恐怕更是了无踪影,这应该说是我们的饮食艺术曲高和寡呢、还是西方的饮食文化太务实呢?答案只能各人自己见智了,反正就吃而言,且不说讲“意”讲“寓”和讲艺术的盘中造型,只看两米茶壶,那才叫形式上的巅峰之作。

中国饮食的另一个特征是重口味,这大家都知道。那么,这种重口特征始于何时?我不懂烹饪,也不打算去研究饮食历史,只能从文化视角去推理和猜测,以为自从茹毛饮血结束、饮食具备了文化特征的那一刻起,国人便是喜欢重味的,否则就与既热烈奔放又张扬高调的民族性格不相匹配了。

据说辣椒进入中国不过两三百年时间,而自从这种植物踏足中国,其强烈的刺激气味必然会与中国人嗜好重口的味蕾一拍即合,必然会受到远比其发源地热烈的欢迎和热爱。现在的国人的饮食味道,酸咸麻虽是日常但可由君选择,可是甜辣就有点霸道了,我们的饮食差不多是一个被它们统治的世界。街巷间的饭馆,大数凸出着这两种味道,常在街上吃,哪能免甜辣,要想清淡,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超市里更夸张——徜徉于广袤的零食和辅菜拌酱的货架间,欲找非甜非辣,你得花时间细看配料表,否则就算拿起标注“五香味”的一包,也可能会有几个小字映入眼帘:有点辣哦!谨祝你精挑细选买回家的一堆食物中,没有吃的时候才发现仍是甜辣的一两包!

鉴此现实,唯有望天祈祷,祈祷人体对糖份和辣椒的过多食用于健康无碍!但即使有,恐也挡不住国人对甜辣的热忱,尤其是辣。辣之于有些地方,人们不仅集体“无辣不欢”,还要追求辣的程度,“微辣”“中辣”“特辣”几乎成为了日常用语。正因嗜辣者太广,有些以辣为特色的餐馆干脆店名都叫“辣得叫”。而所谓“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这几句折射了中国人喜欢玩语言游戏的习性的话语,就更是嗜辣现实的真实写照。

“不怕辣”的这几句话对好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可见其出现频率之高,也许日后入选《新时代谚语》之类书籍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我没兴致拭目以待,我倒是对一个我找不到理论上的解释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吃辣值得骄傲吗?为什么很多人以能吃辣为荣?“四川人不怕辣,湖南……”每有此说响起,在场善吃辣的地区的人的脸上,都会浮起莫名的笑意。“你能吃辣吗?”“能,多辣都可以!”果断的回答,同样隐见不知缘何如此的自豪。

甜味在西方也是受欢迎的,不过不知为何,薯条披萨牛排却并不加糖。而辣呢,尽管辣椒的发源地是美洲,但可能食材与人种也讲缘分吧,或者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整体比较,黄皮肤的亚洲人明显比身材高大的欧美人嗜辣。由此,我又想到一个问题:种族间对辣椒的喜好程度的不同,与彼此间文化的优劣有无关联?

这样的问题也许只配被嗤之以鼻:这哪儿跟哪儿啊,八竿子打不着的牛头马嘴,瞎联系什么?

我隐约看见两幅图画:当低调内敛的欧美人坐在灯光柔和的餐厅里优雅地品尝牛排的鲜香时,地球另一边的泰国人韩国人中国人正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有文化和没文化的都被辣椒刺激得脸色绯红,口里发出嘶嘶的声音,一面不停地抽纸擦汗。

能吃出牛肉什么味吗,都“辣得叫”了?

在意这个干嘛?哥吃的是刺激又不是品味。

鱼肉和豆腐还有分别吗?得,当我没问。问了也白问。

说起鱼肉,我想起了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次吃鱼。我记得那次的鱼肉,没有酱油的黑色,没有辣椒的红色,汤的味道也清淡,一口一口慢慢吃,原来鱼肉这么鲜美啊!

那是在广东。广东人的饮食偏清淡,这也是很多人知道的。但是同为华夏后羿,共拥一种文化,为什么粤人在饮食风格上与内地如此迥异呢?如果说川人之嗜辣程度与其方言的高调张扬程度高度统一的话,粤人的饮食与其方言是否也有某种共同特征?这追究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

不过追究这问题的意义也不大,因为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各种地域文化都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融合着,我们或将迎来一个不再存在地域文化的未来,你看现在的小孩子,很多都不再讲方言。饮食方面也一样,比如很多潮汕快餐店之类,也已顺应市场的重口需求,十菜九辣了。现在还只是一个辣椒渗透南北的时代,而数十年上百年后的中国,每到黄昏时分,当诗一般的夕阳把它的柔和洒向人间、打算使青山绿水绽放迷人的祥和时,也许,从南到北的条条街道和家家橱窗,会毫不配合地一起飘荡辣椒味道,麻辣牛肉麻辣鱼,甜辣豆腐甜辣鱼,热情如火的野山椒……

不知“酸菜鱼”属于哪个菜系。店家端上来,好大的一盆,这也太实惠了!放眼一望,全是白的鱼肉,那是真的馋人,自控力差点,口水都会以它的流淌来嘲笑你。不过可惜的是,好像没哪个饭店的酸菜鱼会被“光盘”,常常是还剩一盆的大部分时,食客们就会弃食,好像要让“藏”在鱼肉下的那些酸菜加豆芽,也嘲笑一下自己。

还剩大部分就被弃食的酸菜鱼当然是个案,但饭店里难以“光盘”却是常象,食客走后的残席,剩下很多大块辣椒大块葱段的盘子多的是。从食客这一面来说,葱和辣椒毕竟调味,吃起来当然并不可口,不吃也在情理;而分析店家这一边,菜里加入大量的大块辣椒和大块葱段,这是因为要讲“色”讲“味”,所以只好“浪费”一点食材呢,还是另外能说明什么呢?这问题大概很少有人思考过,大众是见惯了残席,见惯则不怪,不会在意的,除非太离谱,比如不久前网上爆出的一件事,说某地食客买辣椒炒肉,菜上桌后,食客怒了:全是辣椒,不仔细看,看不到肉。

我猜那盘辣椒炒肉会因食客的不痛快,连让自己像酸菜鱼一样剩它个“大部分”的命运也没得到,而是只好让整盘的翠绿去嘲笑自己吧。

正如国外也有中餐馆,西餐厅在中国也不少,并且也受我们欢迎。汉堡披萨和蔬菜肉类几乎没有那些吃过后成为残席的东西,要想光盘,那是顺势而成的事;也不会有上桌后让谁觉得不痛快的食物,牛肉就是牛肉,牛排就是牛排,不会像你我常吃的某种面食一样,面上牛肉三两片,片片见刀功,薄如纸,太玲珑。另外,就算你没打算消费,只是进餐馆吹空调也可以,40度的天气,我曾见肯德基人满为患,很多居住附近的妇女和孩子把那里当成了避暑地,有的还直接爬桌上睡觉。这如果换在中餐馆——换不到中餐馆,因为自古至今,主客都没有这种进餐馆避暑或休息的心理准备。口头上当然可以以兄弟姐妹等称呼表示亲如一家,将家族观念和理想主义发挥到位,但进店而不吃喝,就算不影响生意,客官,你这不大合适吧!宁波三江口的书城大楼,某楼层中间空地的“露天”茶吧,空无一人的一排排座椅,我在其中一张上坐下,仪态端庄的服务员过来了:“你好,喝点什么?”“我只是坐一下。”“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是消费场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