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全图》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图发现之元、明时期 |
《龙门山全图》以其广博精深的文字说明和气势磅礴的图形画面,表示了龙门山多达16处的景点,这在国内颇为罕见,为古图中一绝。
1、龙门山的由来
龙门山位于韩城东北、河津西北处,分跨黄河东西两岸,山势如门阙,故名。相传夏禹导河至此,凿以通疏。《禹贡》所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指此山。
据《龙门山全图》上文字记载:“龙门山,俗呼禹门,古盛迹也。”“禹凿龙门,起于唐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峡间,至此山开峰阔,豁然奔放,声如万雷。”龙门山东西相互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泻千里。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关中吴用光曾撰诗赞曰:“谁向昆仑朔所来,奇峰对立疑天开,吐吞江海乾坤撼,劈破鸿蒙神鬼哀;三级声轰波涌月,千层秀起鱼飞台,临流远眺苍无际,漫夸子云能赋才。”这就是诗人对龙门山气势雄伟险景的真实写照。
2、刻制年代、幅面
图上刻有“咸丰乙卯仲春”、“明轩前臣道人李玉堂画”字样,表明绘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经笔者考证后认为,此系摹绘复制时间。始绘原图应为明天顺或成化年间(公元1457~1487年)。理由是:(1)图上文字说明有“取旧刻层楼倚汉入引”词句,说明有旧刻图;(2)此图与明初《古耿龙门全图》的景点名称大体相应一致;(3)图上有明学者薛瑄(公元1389~1464)“鸣泉漱玉”的景点题词。故其原图为明代前期作品,已佚。
到了清代咸丰五年,由探卿武骥珠跋、韩城陈武道书写文字说明(550余字);道人李玉堂摹绘、稷山赵英秀镌;窝玉、同心石厂承办立碑。这就是现今存世的《龙门山全图》的由来。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9年),又由崔振海重新摹刻一幅同名图(现存韩城博物馆),内容与前者基本相同,仅增加了部分桥梁、河流、树木等符号,刻制质量也大为逊色。以上两幅图均为高54厘米、宽131厘米。
3、胜景注记:
国内注解胜景十六处,山西、陕西境内各八景。以山西八景为例:
(1)悬崖挂月:官亭左侧,峰峦高下叠嵌,三五月初上时,从岩隙窥人,溶然一波,如开晓奁也。
(2)鸣泉漱玉:山后倾洞若覆屋,乳泉滴石上,日夜不绝声,声琤琤然,殊可听也。高山流水,拟援琴而和之(河东薛瑄题)。
(3)层楼倚汉:看河楼矗立峰顶,高摩苍穹,有吞吐云雷之慨。凭栏俯仰,觉海天一气,身在混茫中矣。
(4)泛水归帆:潦水方尽,河势渐平,风帆烟艇,出没于水云飘渺中。谢眺诗“天际识归舟”,好景不必在江南也。
(5)曲栈连云:东隅山麓,石径欹侧,栈道盘空,扪栏而上,水光云气,扑眉宇间。左顾则下临黄河,目眩神竦,凛不可即。
(6)飞阁流丹:阁倚丹崖,翼然临空际,风起浪翻,势欲摇动。仰视凭栏,客若飞仙也。
(7)春鳞吸浪:桃花浪暖,正鱼龙变化之期,鬐鬣腾凌,仿佛波涛起伏间。《尔雅》、《三秦记》所传灵异,询不诬也。
(8)空谷惊雷:河冲山断,巨峡窈曲以深,试以爆竹霹雳声奔走,岩谷听者错愕久之。
同样,在陕西境内也有八景,图上分别绘有图形和文字说明。有激水触石、耀彩成花的“桃花趵突”;有冬间水落石出,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而奚啻噜吆如钟鼓不绝的“平地春雷”;有冬日冰冻成桥,行人其上,往来者称康庄的“冰桥飞渡”;有西岩环翠、山断运连,古洞于其间隐现的“云洞凌空”;有西峰崛岉,片石悬崖际,明净鉴人,须眉皆有,当旭日暹升,两相照耀浔阳之石镜山的“玉奁暹日”;有自岩南旋蜗而北,曲岪百级矗,徒人面起攀援者,有共登青霄之意的“石磴梯霄”;有日午于空,片云无影,仿佛风雨自天而下的“晴岚骤雨”;有聚石砌台,高出于檐谒者,以为山之顶的“禹阁岌业”等。在此就不详细一一列述。
4、地图内容及特色:
(1)文字注记:图上共1240多字,前言总述和景点注解各一半。图右边的前言总述,除介绍龙门山的由来(前面已述)外,还追溯了黄河、禹王庙概况:“国朝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遣官穷河源,奏‘星宿海’。西南有河……穿入星宿海,又西为天池,流泉百道,皆出于此上源也。自此经悬崖二千余里至积石,入中国河州界,折东北,于宁夏出塞,又数折入延安,南流一线千数百里至此山,豁然奔放。《同州府志》:龙门山乃梁山之下……西山在今韩城县,其东山在山西河津县境,两山各有庙,据《水经注》,北魏时已有之。《山海经》云:门之成也,应龙门相之,故于门上加‘龙’定,绝壁斧痕犹存。”
前言总述又提到了武骥珠跋图之意:“同乡赵窝园,工摩崖技,刻图将竣,嘱余一诗,……友人晓峰所补玉奁暹日入引录之……取旧刻层楼倚汉入引…… 韩城梁君元龙诗云:‘四海为家,天地为邻,士居禹甸,宜禹是监。’此分司李君昌读赵君诗图之意,即余跋图之意也。”
(2)地貌:集中展现了东西龙门山陡壁千仞、高插入云霄和“岭断云连疑斧迹,两壁凿开分天地”之势,扣人心弦。其线划遒劲,笔力雄健,气势豪迈,蔚为大观,全面地展示了山河壮丽的景色。
(3)河流:黄河水系用成组波浪图形,可体现九曲黄河“一声雷震翻河岳,涛奔浪骇惊神功”气势。读者可直观河水巨漩相连,洪流扑岸,浪花飞溅之意境。
(4)地物:图中表示了砖墙瓦顶的东西大禹庙,高大的城墙、阁楼,城门下连绵的栏杆,诸多的村庄、院落,幽曲的石径,拱状的桥梁及耸立的宝塔等。构成一幅内容翔实、图像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山河宏伟壮阔,景点繁多诱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幅传世杰作,为研究和考证龙门山胜景提供了资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