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耿龙门全图》

(2012-08-03 14:27:16)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图发现之元、明时期

原藏于龙门大禹庙明德殿内的碑刻《古耿龙门全图》,是一幅八景诗图。石碑在“文革”中丢失,现仅存其拓片。因山西河津一带旧称“古耿乡”,早在商代祖乙自相迁此为王都,称“耿都”,故名“古耿”。龙门位于陕晋交界处,为禹所凿,古代在龙门两侧均建有禹庙。据考,该庙始建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4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现残存无几。

1、薛文清东龙门八景诗

刻于碑刻图上部。薛文清(公元1392-1464年),明代学者,河津人,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读书录》、《薛文清文集》,所撰碑刻的《湛甘泉书丹》,曾被誉为“三绝”(文绝、写绝、刻绝)。他的“龙门八景诗”也可谓之千古传诵的绝笔,其诗风醇浓,格调清新,立意深邃,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色之中,其诗如下:

石栈连云:天险长桥驾彩虹,岩回路曲似蚕丛;游人多少迷津渡,云锁栏杆十二重。(此景在东山麓,石铺栈道盘空,铁索栏杆百步,水光云气扑眉——笔者注解,下同)。

鸣泉漱玉:石乳云根一脉通,涓涓滴翠玉丁东;个中无限沧浪趣,清浅偏宜濯我缨。(此景在鸽子崖,东岩下有石庵,庵下有泉,从石缝中涌出,其声淙淙,水花成珠,日夜不绝)。

南亭夜月:远对弧峰接华尖,潮声夜夜绕风檐;门开惟许来明月,卷上银钩不放帘。(此景在原禹庙官亭左侧,逢十五月明夜,月照南亭,光明异常)。

北口秋风:梁山劈破天地开,万里河源星宿来;可奈寒飕秋色暮,胡笳羌笛甚萦怀。(此景指龙门祠一带秋风景色)。

层楼倚汉:楼接飞甍峭壁寒,丹崖万丈碧玉间;分明阆苑清虚府,好乘星槎上九天。(此景在桥东,看河楼矗立峰顶,凭栏俯仰,水天一气)。

飞阁流丹:画阁临崖结构雄,翠飞屹立半虚空;辘轳百尺长牵绠,一汲洪涛起卧龙。(此景在看河楼下,有一亭靠山临河,空中架阁,中铺木板,开一小孔,开设辘轳,垂绳汲水于河)。

桃浪三级:星河一泻势如倾,春暖桃花浪几层;嘱咐鱼休点额,峥嵘头角任飞腾。(此景在龙门口湍急三弯处,正值桃花浪暖,鱼龙变化,向上腾凌之际)。

雷声一震:九折黄流风浪平,紫云芳草获长汀;蛰龙不是蟠屋隐,端等春雷第一声。(指巨峡窈曲深幽,试点爆竹,山呜谷应,其声如雷)。

1、 地图内容要素

碑刻下部为图,内容丰富,注记齐备,符号详尽。在胜景方面,重点表述了东龙门八景(如前所述),也包括了西龙门景点名称,如玉镜晓空,云端古洞,晴岚骤雨,平地春雷,金门天桥,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等。

地物方面,画面突出刻划了依山傍水、格局宏大、气势雄伟的大禹庙;其他地物有:散列的村庄农舍,延伸的石铺栈道,连续的铁索栏杆,隐约的云中山洞,高耸的阁楼建筑;注记有祖师庙、龙王庙、观音庙、口头村、渚头村、看河楼、水楼等。在图的上方山顶凹处,可见山寨“飞云堡”和“云中城”,白云横带层封,山隐寺现,一座古塔拔地而起,其傍注:“塔影当晴出,涛声入夜闻”之句。

地貌方面,可见龙门山重峦叠嶂,奇峰耸拔,在云海中飘忽隐现,霞雾迷离;山势陡壁千仞,直插云霄,犹如“劈山裂峰天河开”之势。

水系方面,直观到奔腾的黄河水,波涛汹涌,巨漩相连,洪流扑岸,浪花以延续的象形图案刻画,具有“惊涛骇浪飞舟渡”之意境。在黄河咽喉地带、两岸峭壁对峙如门阙之处,刻有“变化鱼龙地”字样,传说春季三月,鲤鱼逆流而上,跃登其门化为龙。黄河下游水中,有一块巨石中流砥柱,石水相激,波涛蹴踊,喷雪轰鸣,有“水面石舟”注记,俗称禹王坟。

3、诗图特点

该碑刻图诗图并茂,主题鲜明,绘图者张恒忍提诗曰:“登眺龙门眼界宽,层层雪浪逐飞湍,分明圣迹昭千古,莫作寻常景物看”。表达了作者对龙门胜迹的赞美之词和登临后内心的抒情感受。诗图刻制技巧高超,笔调雄劲豪迈,为明初山水风光鸟瞰艺术之佳作。因原件已佚,拓片则成为存世珍品。

 


http://s15/middle/a332b01bh7a3bde1629f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荐福寺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