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整理自:亚马逊图书
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真人秀节目《非凡匠心》又带起了一股传统手工艺热潮。微博,知乎,网易话题不断。传统手工艺从小街巷弄被搬上银幕,为观众呈现了很多濒临失传的技艺。
经常会有人问“传统手工艺会不会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
这是一个伪命题。
回转寿司连锁店开遍全世界,寿司之神就要失业了吗?
机械虽然保证了速度和产量,但是单纯的机械编程行为,是无法传达制作者对于工艺的良苦用心的。
这就像《非凡匠心》第一集中,张国立跟着修缮匠人 “王老邪”学“焗瓷”,陶瓷可以大批生产,但不可以给那些破碎的老物件赋予新生。更何况有些老物件不光是一种容器,更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念想。
“人这一辈子,做一件事就够了。”
后继无人,是传统手工艺面临最大的问题。《非凡匠心》开了个好头,综艺加传统手工业,电视台和优酷同步播出,也是在以往传播途径上有所创新。
在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台湾,有两个九〇后设计系女孩儿,也在用她们自己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传统工艺记录、传播,那就是用民国老报纸的形式——画出来!
再后来,她们将这52份小报结集成书。纸张颜色和排版方法带着浓烈的复古气息,展现出浓浓的怀旧气息和细节之美。
书中以精细手绘还原出职人工作场景、工法步骤、制作工具及作品等。除了分享职人故事,另外还有“禀报读者”的小专栏,科普一些制作工艺上的小知识。
除正篇内容,为了增加阅读趣味性,还模仿老报纸的分类广告,增添征婚启事、离婚声明、广告、花边小料等边角专栏,令人会心一笑同时,拉近了读者和职人之间的距离。
《职人志》这本书除了能带给你创意、实用、美观之感,更充满了有温度的故事。
一张纸承载思念的重量
剪纸职人——李焕章
已经耄耋之年的李焕章老人自幼心灵手巧,年少时因战乱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台湾,每当他思念家乡及亲人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剪刀,凭着儿时的记忆,剪出一张张带着乡愁的剪纸来解忧,从此剪纸便成为李焕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也是他与故乡唯一的联系。
李焕章一生致力于研究剪纸艺术,还自创出特殊一秒剪纸法,为了不让传统技艺失传,他还到社区中开设剪纸课程,让更多年轻人看见这门艺术的美好。
徐俊文从小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接触戏偶彩绘,他酷爱玩游戏,父亲就用打工的方式,让他用赚取的钱去买喜欢的游戏主机,没想到长期下来徐俊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兵归家后,就接下家业,为传统戏偶制作找寻出路。
徐俊文刚刚接手的时候困难重重,前有行业衰落之困,后有经历不景气之难,他不忍心让父亲的心血白流,就咬牙苦撑。一方面开源节流的降低成本,一方面开拓新客源,终于在布袋戏同人社团身上找到了商机,通过网络信息,让更多年轻顾客相互推荐。后来徐俊文又制作出除表演用戏偶之外的收藏版和Q版公仔,他对于戏偶制作精益求精,在塑料定制戏偶盛行的今天,敢用技术说话,坚持使用传统制作工艺。
像这样的执着于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人还有很多。他们绝大多数入行时只因生计问题,也大多没受过学院教育。不像以“兴趣”为找工作第一标准的年轻人,他们的“兴趣”,往往是后天逐渐培养出来的。但他们都相信一个质朴的道理:选择做一件事,便要把它做到最好。
不认输,不妥协,只做自己真正认可的良品,这就是老一辈职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