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 —— 气候与民居

分类: 书籍、学习与心得 |
生活中的地理
——
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气温和降水特点不同,为适应各种各样的气候条件,人们建造了不同形式的住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赤道两侧热带地区: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赤道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房屋就要尽量通风、降温、防潮。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热带沙漠地区:无窗房
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较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降雨问题,所以屋顶是平坦的,可以利用来曝晒粮食。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一带,气候极端干旱,晴日多,雨日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白天骄阳似火,夜晚寒气袭人。民间房屋的顶部都以泥巴抹成很厚的平台,这样既可减少热量透入室内,又可用来暴晒粮食,房屋四周的泥墙厚度也很大,房屋地基挖进地下一、二尺,以阻止热气传入室内。另外,宅基四周及庭院里大量种植葡萄和白杨。即可遮荫,也可借此挡住热浪入室,从而降低室温。又如,秘鲁利马地区的房屋也是平顶的,没有屋檐,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即成为露天仓库。货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晒,不用担心雨淋。
北极圈附近:雪屋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雪垒成砖,做成圆顶雪屋。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就会融化,将砖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可聚集在圆顶屋内。外面是零下50度的严寒,雪屋里却任然舒适怡人,无需穿棉袄,保暖效果极好。因纽特人常爱半赤裸居住在圆顶屋内,除了留一个小孔通气外,由于圆顶屋密封得好,人的体温和一小盏油灯的热量,就能使室内温度升高。
亚洲温带草原:蒙古包
http://s14/mw690/002Zgjggzy749f7RNQp9d&690——
亚洲温带草原上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和捆扎成包,适于轮牧走场居住。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包封闭性强。
热带季风区:高脚楼
热带季风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去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作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侵害。
我国东部季风区:尖顶房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房屋尽可能坐北朝南。在江南多雨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窗户也大而多,以便通风。
黄土高原:窑洞
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窑洞之所以有冬暖夏凉的功用,主要是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随着入地深度的增加,温度的昼夜和季节变化的幅度便剧减,而且最冷和最热月出现的时间同时后延。
我国东南沿海:骑楼
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夏季阳光强烈,降雨较多。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走廊。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荫,又可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