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辅食艺术化?小心过犹不及

(2015-06-28 22:51:42)
标签:

辅食

造型

艺术化

过犹不及

摆盘

分类: 儿童营养知识
辅食艺术化?小心过犹不及

网络一搜儿童艺术餐,出来的图片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尤其让新妈妈们感到“好萌啊”、“太可爱了”,想象可爱的宝宝吃这些可爱的食物,场面一定非常有爱。
在一些辅食学习的渠道中,艺术化的辅食也更加夺人眼球,受到关注。美丽的造型、精美的盘碟、养眼的色彩,被妈妈们疯狂转载争相学习。
蝴蝶面、卡通馒头、鸡蛋盅、摆成卡通造型的早餐……艺术化辅食是否适合自家的宝宝?那倒也未必。热情高涨的妈妈们不妨静下心来,对照自己的情况,你真的适合这些艺术餐吗?

一、珍惜自己的时间

为孩子做吃的,成为妈妈们真心为孩子付出的任务之一。就连从不下厨的纤纤玉手,也愿意洗菜、剁肉、颠起锅勺。在大家的理解中,做饭和厨艺就是分不开的,厨艺不佳就意味着饭菜不好吃,饭菜不好吃也就意味着宝宝不爱吃,然后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发育不好。所以在给亲爱的宝宝做辅食时,恨不得立刻变身厨神,白案红案各大菜系信手拈来。艺术餐,正是技术和厨艺的双重结合,自然是要学习的。
于是转发这个,马克那个,花了很多心思学习做辅食、做造型,奶睡时抱着手机翻看,半夜起来记在本子上研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到底这些时间是否值得付出?付出与回报是否成正比?
对于带孩子的妈妈来说,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更别提需要上班工作的妈妈。在学习上多花一分钟,就意味着少陪孩子一分钟,或者自己少睡一分钟,或者老人需要多投入一分钟。当你忙碌于灶台、倒腾各种模具、摆弄繁复的造型时,孩子也许正在门外眼巴巴地期待着你的陪伴。
做辅食艺术造型,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这并不是几次转载就能拥有的。学了有限的几个而不能触类旁通,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困扰。尤其是自己花费一番心血做的东西往往拥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遭到宝宝拒绝,那种挫败感会让你非常难受,甚至把负面情绪转嫁到宝宝身上,认为孩子“难伺候”、“不听话”。
自己做出来的与原版有差异,也会带来心理落差,觉得自己太笨,做不到那么漂亮。其实你可能只是欠缺一些摆盘的技巧、摄影的技术和后期的功底罢了。
所以在决定加入这些造型党的时候,一定先问问自己,我的时间够吗?我愿意将陪孩子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分出一部分来美化辅食造型吗?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这项技术吗?

二、理解辅食的目的

对于刚添加辅食的宝宝,艺术造型与非艺术的造型区别并不大。很多宝宝只是将吃饭看成玩乐的一种方式,把食物和餐具当成了玩具。
添加辅食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吃进更多、吃得更饱,而是给他品尝到不同食物的不同味道、不同口感,锻炼咀嚼和吞咽,从而为过渡到成人食物做准备。这其中了解食物、亲近食物是饮食教育中很有益的内容。
如果宝宝看到胡萝卜也是花、黄瓜也是花、茄子还是花,如何去真正了解这些食物最原始的面目?如果孩子的每餐都如同精美的艺术品,而看到家人的饭菜是一片狼藉的胡乱装盘,孩子会如何理解吃饭?等到有一天他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不够艺术的饭菜(比如上学后),能否适应这种落差?
孩子最终是要融入家庭饮食的。给他呈现出家人平时的饮食习惯,能让他更快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如果总是开小灶、玩花样,把孩子看成特殊对待的个体和外人,当孩子问一句“为什么我吃的和你们吃的不一样”,你想好怎么回答了吗?
饮食的教育,除了对食材本身的了解,还包括情感的倾注。我们行遍千山万水最最思念的,不是大饭店精美的艺术餐,而是小时候妈妈亲手做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可见食物之于人们,除了饱腹的需求,也代表一种情结、一种文化。给孩子最朴实的滋味、最真诚的烹调,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妈妈品牌。忙碌的身影、喷香的饭菜、微笑的面容,已经足够诠释妈妈的爱了。

三、不要忽略营养需求

如果说辅食艺术化是一种潮流,那么潮流下隐藏的问题更值得重视。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食物的营养需求远高于感官享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妈妈们在一头扎进艺术造型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营养的问题。
首先是营养素提供非常单一。能玩出最多造型的就是面食,一把面粉可以变出几百种花样。卡通面片、蝴蝶结面、贝壳面、小猪奶黄包、熊猫枣泥包、刺猬包、紫薯开花馒头、葱油花卷、法式面包、松松面包、动物饼干、磨牙棒、奶香曲奇……都是艺术造型的杰出代表。妈妈们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全部做一遍终于掌握了,然后呢?其实你给宝宝吃的是同一种东西:面粉,而且是精白面粉。
面粉营养价值高不高?它是主食的一种,而孩子的饮食应该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类、豆制品等等。原本有精力学习营养搭配的时间,都献给了这个面粉。原本可以做到的辅食“多样化”,被曲解成了“花样化”。
而且妈妈们扪心自问,那些费劲心力做好的造型食物,真的单纯是为了给宝宝吃吗?还是满足自己“我也想做”、“我也能做”的渴望?
在造型摆盘上,同样存在营养素不均衡的问题。制作一些卡通造型摆盘,一是需要可以用来造型的食物,二是需要可以搭配的色彩。这对食物的要求就比较高了。首先食物要可以塑形,比如要雕刻小花朵,就要用黄瓜、胡萝卜等硬质地的蔬菜;要塑造洁白的娃娃脸,非面包、馒头、饭团莫属;要制作女孩子丝丝分明的头发,不用说一定是面条了;要制作蓬勃的树冠,那必须是西兰花;黑色的总归是海苔、橙色的就是胡萝卜、红色的用番茄草莓、写字再来点番茄酱巧克力酱沙拉酱……所以一盘艺术造型的儿童餐,更多考虑的是形状和颜色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要做到各大类食物分量合理搭配,真是难上加难。如果造型是小零小碎,那么主食就不够了;如果造型是大面积的人脸和身体,那么蔬菜不够了;如果是小清新的配色,那么提供蛋白质的肉类就不会很多了。
如此对比,是造型早餐更适合,还是营养搭配全面的早餐更划算?

四、不能弥补喂养问题

针对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家长喜欢归结为食物不好看、孩子吃起来没劲。然而进食的本能是源自于饥饿的驱使,如果孩子不感到饥饿,甚至饮食习惯非常差,那么单纯改变食物的造型也无济于事,往往是做了一堆无用功。
在婴幼儿喂养的技术里,“取悦”孩子永远是下下之策。让孩子有内在的动力追逐食物,享受食物,才是带领孩子走进味觉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有许多妈妈在制作辅食的过程中感到心力交瘁,永远都学不完、学不够。面对不爱吃饭的孩子实在已经无计可施,不知道做什么给他吃才好。这正是没有摆正“引导者”的心态,把自己当成了“服务者”。
在我制作了90份快手辅食食谱后,决定暂停这个系列。一方面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我也发觉有些妈妈太依赖食谱,手里一定要攥着食谱才觉得底气足、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其实这已经违背了我的初衷,所有食谱只是抛砖引玉,让大家掌握一点搭配和烹调的技巧,而不是教科书照搬照抄。有句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妈妈们掌握一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与搭配方法,后退一步再审视菜场、审视厨房的时候,会发现制作辅食原来可以海阔天空、创意无限。而自己不再是四处求食谱的新手,已然是宝宝的半个营养师了。我希望所有的妈妈在辅食喂养中,都可以游刃有余、轻松面对,而不是每天劳心劳力、苦不堪言。

五、结束艺术化之争

看到这里有妈妈要问:难道辅食艺术化一点好处都没有吗?如果没有,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做呢?
要问艺术化的好处,那自然是有的。偶尔的造型可以给生活带来惊喜,让孩子更加快乐满足;但每天都是惊喜,其实也就不叫惊喜了。
对于一些不搞造型就难受的妈妈来说,也和不化妆就不愿意出门哪怕买个菜一样,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既然是态度就属于个人选择,不作过多的点评。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妈妈而言,辅食艺术化不是必需的、很多时候也是无用的,甚至是会干扰你的判断的。所以在鱼龙混杂的辅食世界里,我写这么一篇要招骂的文章,是因为相信天然的食物可以养育健康的宝宝,家常菜肴就是孩子一生饮食习惯的基础。如果你已经在辅食造型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希望能分出一些精力学习一些营养的基础搭配;如果你和我一样对造型毫无所谓,那么更感谢你能一直看到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