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饭大魔王”的内心独白(下)

标签:
内心独白营养师不吃饭吃饭难孩子不吃饭 |
分类: 儿童营养知识 |

(接上篇)
内心独白八:开饭啦~我的水杯呢?
情景重现:小丫2岁4个月,是个皮肤水嫩嫩的小女孩。妈妈平时喝水的习惯很好,所以小丫也跟着受益了。但妈妈还有另外一个习惯,吃饭前总要喝一杯水、一碗汤或者半瓶饮料,不然就感觉口渴难耐咽不下饭。时间久了,小丫也学会了,一坐到餐椅上就吵闹着找水杯。开始喝几口,慢慢变成喝半杯、喝一杯,妈妈强行收走水杯后,小丫又要喝一大碗汤,否则就闭着嘴巴不肯吃饭。但她吃的饭太少了,吃几口就说饱了要下餐椅。
营养师分析:孩子的胃容量有限,每餐应该尽量避免过多汤水的食物。尤其在饭前半小时内不要喝水喝汤或者吃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占据有限的胃容量,就使有营养的食物无法再装进肚子。久而久之,孩子摄入的营养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喜欢喝汤的孩子可以在饭间少量喝几口,或者等吃完饭再吃一碗汤;喜欢喝水的孩子也等吃完饭后喝些白开水,顺便清洁口腔。
内心独白九:吃饭还是玩儿?
情景重现:玲玲刚满1岁,每次吃饭吃了几口就不高兴张嘴了。奶奶只好拿来她最喜欢的玩具,趁玲玲玩得专注时塞进一口饭;等这个玩具玩腻了,再换一个,再换一个……一顿饭下来桌上摆满了各种玩具,奶奶也累得够呛。可是玲玲好像越来越顽皮了,最近连这些玩具都不爱玩,只要玩爸爸的手机,还要从餐桌上爬下来玩,奶奶该怎么办呢?
营养师分析:培养良好的吃饭习惯,比多塞进一口饭更重要。用小道具逗引孩子张嘴,确实带来喂饭的方便,但孩子分不清吃饭和玩乐的区别,认为吃饭就是玩游戏的时间。另外吃饭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也会影响孩子对于是否吃饱的判断,容易导致过度喂养和消化不良。还有的家长放任孩子到处追着喂,坐在床上喂,抱在腿上喂,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如果没有适应固定的就餐位置,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跑到他认为有趣的地方边玩边吃。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都要及早纠正。
内心独白十:张嘴闭嘴,好无聊的一件事!
情景重现:小强快要3岁了,自小就是个很活泼的男孩,什么事情都喜欢亲自尝试探索一下。在8个月妈妈喂饭时就争抢勺子,但是给他自己吃,又慢又把食物洒了一地。妈妈觉得收拾起来实在麻烦,就不给他自己吃了,还是每顿饭都喂着。到了2岁,小强突然发脾气不肯吃妈妈喂的饭了,非要用勺子自己舀,但还是吃得一团糟。妈妈非常生气,饿了他几顿,小强才听话肯让妈妈喂。但妈妈渐渐发现,小强对吃饭越来越没兴趣,不是开小差就是愣神,嚼半天才愿意张下嘴巴。
营养师分析:孩子自主进食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必然趋势。当孩子出现对餐具感兴趣愿意尝试时,家长应该多鼓励、多帮助,不能因为开始时动作笨拙、准确度低而丧失耐心。通常孩子不超过2岁就可以拥有独立吃饭的能力,让吃饭成为孩子自己的事,不仅可以解放家长,也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更有责任感和参与感。家长为了快和干净,一味剥夺孩子自己吃饭的机会,过分代劳孩子的事,只会适得其反,令孩子对于吃饭的兴趣下降。
内心独白十一:我真的吃不下啦!
情景重现:薇薇1岁2个月,爸爸妈妈身材都比较瘦小,奶奶在带薇薇的时候,每次都争取让她多吃点,长胖长高一点。可是薇薇的食量一直不大,还比不上小区里比她小的小朋友,这真让奶奶急坏了。每次吃饭盛上一大碗,薇薇吃了一半,剩下的就要连哄带骗甚至训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吃这么点怎么行,想饿死吗?快点再吃几口!”薇薇瘪着嘴巴又吃了几口,见奶奶还要喂,哇哇大哭起来。
营养师分析:孩子的食量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孩子每顿的饭量也有所差异。不能用固定的容器来规定孩子必须吃多少,也应该允许孩子剩饭,强迫喂食会遭致孩子的反感,认为吃饭是件恐怖的事情。总有大人觉得孩子不懂得饿,其实饥饿和进食是人类的本能。通常是大人过多的干预和干扰,破坏了孩子对饥饿和吃饱两种感觉的真实体验。
内心独白十二:真好吃!但是我的肚子……好像不舒服。
情景重现:轩轩2岁,平时吃饭都挺不错,但是每到生病就让全家紧绷神经。因为生病这个阶段的轩轩吃饭就特别差!轩轩的小姨是护士,特别关照轩轩妈妈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所以妈妈就做了很多好吃的来帮助疾病中的轩轩恢复健康。他没有胃口,妈妈就给做了平时最爱的肉丸子,再来一碟基围虾。还准备了喷香的小蛋糕和饼干。等到生病好了,赶紧多做些排骨鸡腿给补一补。可是每到这个时候,轩轩的吃饭就要出问题,不是便秘就是拉肚子,要不一整天都不肯吃一口饭,只有蛋糕饼干这些零食肯吃一些。这种情况少则半月,多则一个多月,看着孩子体重往下掉,妈妈又心疼又着急。怎么给做了这么多有营养的东西还是补不回来呢?这病也太厉害了,孩子是不是体质太差了?
营养师分析:孩子生病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慢,食欲减退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应该强行喂食。不管是生病期间还是病后的恢复期间,都应该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让肠胃得以休息。高油高蛋白的食物会加重肠胃的负担,零食更是低营养的食品。急于进补,反而事与愿违,让孩子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从而导致便秘、腹泻等问题,进一步降低食欲。如果还没注意调整饮食,积食很可能反复、甚至造成疾病的迁延。
内心独白十三:好淡哦,来点调料吧?
情景重现:嘉嘉出生没多久,妈妈因一项重要工作不得不去外地出差了,由爷爷奶奶悉心照顾孩子。妈妈从照片上看到嘉嘉吃的饭菜很丰富,嘉嘉也长得健康可爱,非常感激和放心。等到嘉嘉1岁时,妈妈回来了,把嘉嘉接回身边照料,可嘉嘉吃饭却成了老大难。对妈妈烧的菜,嘉嘉显得毫无兴趣。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都是照片上那些他平时吃惯的菜啊,怎么现在就不爱吃了呢?心急火燎询问了爷爷奶奶,这才明白,原来爷爷奶奶准备饭菜时,自己的口味比较重,生怕嘉嘉吃了没味道不好吃,所以很早就吃了油盐酱醋等调料。嘉嘉吃得很开心,不知不觉调料也就越加越多。等回到口味清淡的妈妈身边时,嘉嘉对淡口味的饭菜再也无法适应了。
营养师分析:孩子的味觉比大人灵敏,味蕾数量是老人的数倍,对于调料的感知也更加敏感。有味道的饭菜可以取悦孩子,但长时间的接触调味料会让孩子养成重口味的习惯。不仅加重了肾脏的排泄负担,也会增加成年后慢性病的风险。通常1岁前的孩子不应该加盐、酱油等调料,1岁后也只能少量添加,在孩子可以接受饭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用调料。至于茴香、胡椒、桂皮等佐料更不应使用。培养清淡的口味,利于保护孩子的味觉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内心独白十四:只喝奶不行吗?
情景重现:小龙的妈妈在母乳喂养的道路上可谓曲折重重,经历了许多痛苦后,终于在小龙三个月的时候戒掉了奶粉,追奶成功。自此妈妈就对母乳喂养有了奇妙的感情,认为孩子吃奶是头等大事。在给小龙添加辅食时,小龙表现得兴致不大,每次只吃一点点。妈妈也没太在意,只是让小龙吃饱奶。小龙在1岁前生长曲线增长还不错,但是1岁之后曲线慢慢下滑了。这时小龙对辅食还是没什么兴趣,吃几口饭菜就要扑到妈妈怀里吃奶。妈妈陷入了深思:给孩子吃奶难道错了吗?
营养师分析:母乳喂养是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母乳不能代替所有的膳食营养。尤其是在给孩子添加辅食的开始阶段,要不断尝试新的食物,在保证奶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食材。这样到孩子1岁后,才能适应由奶为主到由固体食物为主的转变。如果喂奶量太多,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吃饭,家长必须采取措施,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因为1岁后无论什么奶类都只是营养的一部分,孩子的大部分营养来源于每一餐食物。
内心独白十五:让我选,让我选!
情景重现:毛毛2岁半了,已经能自己很顺利地吃饭。爸爸妈妈也就不再单独给他做饭,而是和大人吃一样的饭菜。毛毛对荤菜情有独钟,只要饭桌上有鱼虾肉蛋,他就不肯去夹一筷蔬菜。任凭妈妈骂他打他都无济于事,最后妈妈只好妥协了,觉得孩子能吃饱就好,至于吃什么菜就随便他吧。可是毛毛便秘的情况始终没有缓解,要不就是突然地腹泻几天,紧接着又开始便秘。医生给开了益生菌一直在吃,怎么总不见效呢?
营养师分析: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对于食物的选择无法根据营养均衡搭配的原则,而往往是出于自己的主观喜好。将对食物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孩子,并不是给他自由,而是家长没有尽到责任。由于蔬菜纤维较粗,孩子大都不太喜爱;肉类口感鲜美,更得孩子的青睐。但蔬菜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孩子缺乏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很容易发生顽固的便秘。肉类吃得太多,超出孩子消化能力的极限,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吃什么,应该由家长定;吃多少,才由孩子定。
至此,“不吃饭大魔王”分析了十五个典型的不吃饭案例。细心的妈妈们不难发现,其中都是大人喂养失误导致的,有些妈妈甚至可以在一个甚至多个案例上对号入座,找寻到自己家庭喂养的影子。
如果你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定要及早干预及早纠正,让吃饭成为孩子的享受家长的乐趣,而不是痛苦的搏斗。
祝愿所有的“不吃饭大魔王”都成为“爱吃饭小天使”!
前一篇:“不吃饭大魔王”的内心独白(上)
后一篇:科学喂养,应该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