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学年教共体教研公开课《湖心亭看雪》《行路难》

(2021-10-18 12:48:02)
分类: 8、校级公开课

水头二中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名称

公开课

项目负责人

白玲玲

活动时间

10.13

活动地点

录播教室

活动主题

《湖心亭看雪》

《行路难》

主讲人/主备人

主评人/开课人

叶佳佳、黄丽红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组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赏析所写雪景的妙处。

      2.以探究“痴”为重点,感悟作者的情思。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赏析所写雪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以探究“痴”为重点,感悟作者的情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初步感知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走进张岱笔下西湖的雪景,欣赏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的情怀。这篇文章只有160字左右,但言简义丰,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字斟句酌,细细品读。

2.预习检测

在我们跟随张岱游览西湖之前,我们先检测一下自己的预习情况。

更(geng)定    拏( na )毳(cui )衣

雾凇(song )沆( hang )砀( dang )毡(zhan )

更(geng )   强(qiang  

3.齐读课文,初步感知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大意。难理解的词语,查查词典看能否解决。

明确:(1)俱绝:都消失了。

(2)是日:这一天。

(3)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4)强(qi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5)喃喃:低声嘟哝。

制定旅游攻略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出色的小品文,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优秀的游记。湖心亭这一景点位于杭州西湖,那么我们跟随张岱的脚步,看看他在出行前会怎样制定他的旅游攻略呢?

出行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某日更定时分(淡季出行)

崇祯:明亡之后写明朝事,用明朝年号。

十二月:寒冬腊月,很冷。

思考:张岱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出行看雪呢?一般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这样的时间出来呢?

预设:独孤、寂寞、高雅(喜爱看雪)、有心事……

更定:晚上八点左右。

组团与否:独往湖心亭看雪(单独出游,不组团)

交通工具:余拏一小舟(租船)

注意事项:拥毳衣炉火(注意保暖)

思考:从旅游攻略来看,同学们觉得张岱是一个(       )的驴友?

预设: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独来独往,孤独,一个人独自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文章中有一个字很恰当地概括了张岱的这个行为,是哪一个字?“痴”(板书)

分析:张岱选择寒冬腊月的晚上,并且独自出行,不携旅伴,这里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

、品“痴”景

那么,在旅游的过程中,张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湖心亭雪景呢?

原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家梁衡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用四十二个字创造了一幅淡雅、高洁的画卷,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赏“景”

1.课文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1)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2)从感觉角度来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天下一白。湖上影子。(视觉)

2.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雪景的?

预设:

(1)关于“与”的探究

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文:雾凇沆砀,天水,上下一白。

分析:三个“与”字,让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了起来,生动地展现了天空、云层、高山、湖水之间相互交融、难分难辨、白茫茫一片的生动景象。(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写出了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天地之间的浑然一体。写宇宙之大。缺少“与”,界限分明,缺少了生命的活力与远近高低的错落韵致。

(2)量词运用:

原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分析:量词的出色运用,隐含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的渺小。(天地之间,空旷苍茫浩大)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远远地看,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一样,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进了画面中。

(3)关于白描的手法

同学们发现没有,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繁复的渲染,这种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作白描。

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议“痴”情

前面说到,张岱是孤独地前往湖心亭欣赏孤独的雪景。但是,张岱却在湖心亭有了一段奇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深入探究

A湖中二人见到张岱的心情如何?

答:“大喜”。

为什么大喜?

分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补写:

湖中焉得更有此    之人!(雅趣、豪情等等)

分析:志同道合

B张岱见到湖中二人的心情如何?

答:同样大喜。

为什么大喜?

分析:“强饮三大白”,本不能饮,却竭力饮酒,显示其遇到知音的兴奋之情。

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离群索居,到“问其姓氏”的主动结交,也可见其惺惺相惜之意。

、悟“痴”心

刚刚我们谈到了张岱与湖中二人的交往,其实,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一名有意思的旁观者“舟子”,而舟子目睹了刚才的一幕,对三人有一句很精当的评语。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深入探究

(1)对“痴”字含义的理解。痴:痴迷

(2)痴迷的含义

a为西湖的美景而痴迷

b为难得的知己而痴迷

c……?

2.资料拓展

明亡前的张岱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明亡后的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hài)为野人。……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陶庵梦忆》序 

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西湖梦寻》序

总结:为故国的山河而痴迷

3.归纳

a.为西湖的美景而痴迷

b.为难得的知己而痴迷

c.为故国的山河而痴迷

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会有几个能懂?舟子说他傻,他是真的傻吗?

明确:不是,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谁解呢?同学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独”字,张岱为什么没有把舟子算到看雪的人数里去,现在明白了吗?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4.齐读课文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痴人之文,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带着你理解的情感。

六、作业

   必做:1.完成作业本学习任务二、任务三    2.背诵全文

   选做:1.完成作业本学习任务四            

2.课外阅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所写内容、表达情感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七、板书设计


2021学年教共体教研公开课《湖心亭看雪》《行路难》

行路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行路难()》,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把握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3深入体味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把握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文中用典反复等手法的应用及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余光中曾经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是谁(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诵读,明诗意内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放声读读这首诗吧。

一首好诗,我们得先读懂诗意,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读懂诗意。

小组合作,划出不懂的句子,共同探讨。

指名说说诗意

 2021学年教共体教研公开课《湖心亭看雪》《行路难》三、品读,叩击诗人心扉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所谓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行路难)

”在何处?怎样面对困难?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李白”来说话。并有感情地读读。

预设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预设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师:这是用典,,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巧妙融合,可以使作品言简意赅、生动典雅。

作者用典的真正含义诗什么呢

知人论世: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

背景;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两次从政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为之奋斗一生,可以用屈原的名句来形容他,“虽九死而其犹未悔”。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明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huán)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了这首诗

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

预设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原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改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对比阅读,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句式上特点(短句,读起来更短促,痛苦地诘问)

预设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

。朗读指导:

四.再读,把握感情波澜

1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请你反复吟咏《行路难》(其一),用类似心电图的图示表示诗中的起伏转折,  ,转折处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2021学年教共体教研公开课《湖心亭看雪》《行路难》


学生画图并结合诗歌内容解说

2021学年教共体教研公开课《湖心亭看雪》《行路难》

2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李白曲折变化的感情呢?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试读。

齐读。

、拓展,延宕诗歌意蕴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难中百折不挠。

(板书:在难中百折不挠。)

 

作业:必做。背诵《行路难(其一)》

选做。课外阅读《上李邕》,比较两首诗在写作手法及情感内涵的相似之处。

活动反思

与 意见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黄小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