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沈玉英)

(2017-09-17 17:04:44)
        又到开学季了,家长们开始为孩子的各种学校问题而头疼,在沈玉英老师父母课堂的现场,问的最多的也是如何让孩子更有意志力,在学习的时候,能更专注,更有性。

那我们先来谈一下心理学上最常用的一个词:延迟满足。

许多朋友不知道“延迟满足”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忍耐力,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而克制自己的欲望的一种教养方式。“延迟满足”不是单纯的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的去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让他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力并不一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家长一直不停的去说要坚持、要坚强,孩子就可以增强意志力。这种能力,是要从小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培养的。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法,这个是适用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

在实验中,是选了几十个小孩子,让他们在同一个房间里面接受这个棉花糖的实验。他们每个人都会轮流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孩子们特别爱吃的棉花糖或者是点心,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孩子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任何奖励。如果等着研究人员回来的时候再吃,还可以另外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当然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个实验过程很难熬,虽然有三个选择,但棉花糖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你会发现这里面有部分孩子捂住眼睛,背转身体,唱歌,还有在不停的溜达,让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让自己暂时忘记那个难熬的过程。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有一些孩子的盯着床上这个棉花糖半分钟之后按了铃,大约1/3的孩子成功的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研究人员马上兑现自己的奖励。

整个实验的每一个孩子经历了15分钟的时间。这实验之后,研究人员的继续追踪这些孩子的生活情况,在孩子们35岁以前和35岁之后都做了一些调查,他们发现在之前延迟满足不够的小伙伴们在长大里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会比较低,而且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

而那些能够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就会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要高出210分,更能处理好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锁事,事业都很成功,生活的品质也更高一些。

其实这种“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很早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就可以进行了,他们在一个19个月大的孩子身上做出了一些观察,看到他已经获得了这个延迟满足的能力训练,会带来很多的差异。

他们把几个孩子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他们把孩子从母亲的身边抱走了,来观察孩子的反应,结果有些孩子立刻哇哇大哭,而另一些孩子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克服对母亲离开之后的这种焦虑情绪,比如让他们玩玩具啊,逗他们开心啊,或者跟他们通过说话让这些孩子分散注意力。

这些孩子在长到五岁之后,大家就做了同样的棉花糖实验,会发现当初那些离开母亲立刻哇哇大哭,根本就不能够去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克服自己焦虑情绪的孩子,依然无法抵挡棉花糖的诱惑,这段内容的实验就是我想要分享给大家的重点,竟然延迟是可以在孩子一岁半左右就可以开始培养的,而他培养的核心就是转移注意力。

儿童心理专家沈玉英老师,也曾经在父母课堂上,多次提出,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意志力不够强,或者自我管理能力差的时候,首先应该深入的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从小的教育中,是有要求马上满足,还是延迟他的需求,让孩子等一会儿?如果你说孩子脾气太急了,找到延迟的方法是困难的,那你也不要抱怨孩子的意志力差。对于孩子来说,真正要求去学习的,是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现在的社会竞争力,还要把专注力很好的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中,让自己充满自信心,效率很高,并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请不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进行“延迟训练”。当孩子情绪平和的时候,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游戏方式来引导孩子,比如他想看电视,我们就带她去做家务,跟你一起做饭,一起洗衣服,让他帮你来做事,他有了足够的,充足的这种体验感之后,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忍耐力,知道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之后,他才会有想去体验看电视的快乐。那么在外面玩也是这样子,当我们他想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通过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去看到更多的内容,然后让他去沉浸在那些内容的学习之后,再让他去体验一开始就想要去玩儿的游戏,也会让孩子的忍耐力提高。

需要学习和成长的不只是孩子,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更深入的认识自己,让生命更丰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