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2、音乐的碎片3

(2022-03-29 18:16:39)

52、音乐的碎片3

 二、唱歌

初中上音乐课时和同学一起唱,还可以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到了期末考试一个人单独唱,那就是沉重负担,简直在过鬼门关,能得3分就很知足。当时对嗓子好的同学十分羡慕,也暗地恨自己嗓子不争气,可没有办法能改变。人还要面对现实,承认天赋,没有金刚钻,确实揽不了瓷器活。不是那块料,真的办不成那件事,毫无办法。自卑观念一旦形成,久而久之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就有了心理障碍。

卡拉ok兴起年代,单位同事一起外出活动时,饭后唱唱歌总是难免的,这也正是最尴尬的时刻。人人都唱你不唱,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真的唱了,五音不全的嗓子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唱唱就跑调也确实难以下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选择音域狭窄的歌曲唱。唱的第一首卡拉ok歌曲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可惜中间还跑了调。之后陆续唱了《红河谷 》、《萍聚》等像在慢慢说话一样的类似歌曲,力争少出一点丑。唱歌宛如喝酒,有的人对酒很有感情,有酒不喝那是浪费。而没有酒量的人,见酒就打怵还能指望他喝吗?大千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人也千差万别、各有所好,整齐划一不行、也不可能做到。唱歌要有天赋、要有才华,不是人人都能随便做的事。要不,国家为什么还要设立音乐学院。

三、欣赏

歌唱的不好不得于不喜欢音乐,对音乐还是满有兴趣,是歌声伴随我走过坎坷的人生路。

在记忆中最早最难忘的歌曲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是读小学时学校组织到沈河区亚洲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影片中的北海、红墙、绿树、白塔、小船、红领巾都那么令人难以忘怀。优美的旋律几十年来一直扎根于心中,也是玩乐器最喜爱演奏的乐曲之一。最近学习制作“相册视频”,在第一个作品《青年公园垂钓》添加音乐的时候,直觉告诉我就是这首歌!可见多么钟情于它。从心理学上讲,这可能是思想深处向往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沉思在美好童年回忆之中退休人的一种良好心态。

《小路》是描写年轻姑娘追随心上人一同上战场打击德寇的前苏联抒情歌曲。歌词优美而不柔弱,情深而不缱绻,缓慢匀速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的旋律渗透着坚强和勇敢,给人一种战胜困难、追求阳光的动力和勇气。但就是这首歌曲,大唱特唱时却赋予它不同的思想内涵,成了发泄心中难以表达苦闷情感的一种方式。那是“十年浩劫”年代,在西丰朴厚屯的知青收工回来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有时同学就不约而同地唱起《小路》这首歌,心中的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尝。每当天寒地冻青年点冷得睡不着觉时,也会齐声唱起《小路》这首歌。这可能是以歌抗争,以歌呐喊吧。现在再唱或者听到这首歌时,头脑中总是与知青、青年点、朴厚屯联系在一起,那年,那景,那情挥之不去。为什么一首苏联卫国战争爱情歌曲会演变成如此?不得而知。

参加工作后,生活水平在提高,思想在变化,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解放,体现人生价值,打破思想桎梏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们在听觉上也有了新的要求。一次偶然机会听了李谷一演唱《乡恋》这首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立刻被震撼。那真挚凄婉、柔情似水、摄人心魄的歌声,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优美旋律,如痴如醉,“听它千遍也不厌倦”。没想到世间还有这么强大艺术震撼力的歌曲!可是后来慢慢听不到了,不知为什么。想听一首自己心仪的歌曲都如此费劲。与今天的自由度相比,可想而知那是一个以音符体现政策,用旋律区分路线的年代。不久,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乡恋》才得以解禁。也逐渐明白《三峡传说》风光片的主题歌《乡恋》,是文艺战线“凡是派”和“改革派”斗争的一个焦点。还有众所周知的台湾歌手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也曾一度遭到封杀,最后还是放行了事。历史的大潮谁也阻挡不住,既使能拖延一时,也难以阻挡一世。百姓喜爱的歌曲更是无法封杀。

谈到音乐欣赏,就不能不涉及到音响设备。小时候学做半导体收音机时,曾千方百计想提高收音机的音质。在灵敏度和选择性难以两全的情况下,以力保音质为首选;在收音机一定体积的前提下,也力争选用大口径的喇叭,要得就是好一点的音质。拥有像样的小型半导体收音机后,虽然音质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满足,于是就用喝水的茶杯口对准收音机的喇叭,或者把收音机平放在茶杯口上,用土办法提高音质。别说,这样做还有一定的效果,听起来低音感、共鸣声都有所增强。现在明白了,当时无论怎样千方百计绞尽脑汁,都是单声道的音响效果,环绕立体声是不能依靠收音机外部条件得到,最低要求也是双声道(当然双声道也不等于立体声)。

    八十年代初期到深圳出差,买了一台日本原装双卡双声道立体声收录机,这回听音乐的感觉明显好多了。随后陆续为之配套的几百盘磁带确实过把瘾(现在这些磁带都废了)。再以后,又买了一台带有能发出强劲低音效果声的低音炮(超重低音音箱)的彩色电视机,遥控器上配有音乐、语声、体育场、个人和标准等五个不同音响效果的设定。若欣赏歌曲,就选择音乐设定,电视机里播放的音乐能产生类似于坐在音乐厅里收听到的现场效果,音响质量又前进一步。

利用电视机听音乐是被动的,人家播放什么歌曲,只能听什么歌曲,没有主动权。有了电脑和宽带网络后,又在电脑下载“千千静听”(现在的百度音乐)音乐播放软件,将自己喜欢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路”、“乡恋”、“思念”、“一支难忘的歌”等歌曲添加上,这样在做家务、吃饭、下棋时作为背景音乐播放。有音乐的陪伴,一切都显得轻松愉快,干活也不感到累。“千千静听”所播放的歌曲受到外置音箱的音响效果制约,收听的效果不如电视机播放得好,但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还是一件划得来的事。我还没有达到“发烧友”的程度,也不可能再添置一些高档的音响设备,人还要量力而行、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好。在家里与到剧场和音乐厅听音乐,两者不可相提并论。除了硬件的音响设备、舞台灯光、隔音设施等等不可相比外,重要的还是现场气氛和参与程度。就像观看足球比赛,看电视转播不如到体育场亲身感受一样,虽然细节没有在电视上看得清晰,精彩场面镜头回放可供欣赏,但身临其境的感觉难得可贵。记得有一次在五里河体育场观看辽宁队与日本队的足球比赛,嗓子都喊哑了。那是真的投入、真的放松。

1964年考入二中后,大哥奖励我一张“哈尔滨之夏音乐周”在中华剧场演出的门票。那几年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城市的顶级歌舞团,每年的夏季都轮流在这三个城市中的一座城市联合演出。1964年恰巧轮到沈阳,有幸赶上并观看演出。那是记忆中第一次在大剧院里观看正式文艺团体的演出。欣赏乐队现场伴奏、郭颂不用麦克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和“新货郎”等歌曲。在剧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清清楚楚听到,那是真功夫。绝不像现在有的“歌星”带耳麦、听伴奏带,在舞台上装腔作势自以为是地假唱。还有一个节目是二胡独奏,当时的演奏者是谁早已忘却,但那婉转悠扬细腻的琴声却深深刻印在心中:琴声似在静静的夜空中慢慢响起,呈现行云流水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如茵茵绿草飘然雨下,等不到花开,琴声缓缓向前行进,抒情的柔板悠扬润入人的骨髓,身心融化一般。又似叮叮小溪流入一片宽阔无垠的湖泊,水波不起,只有柳丝轻摆。恍惚间宛有几声鸟鸣,曲调转而激越,节奏强烈,速度加快,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的琴声在高音区戛然而止,华丽转身,面前又展现出一马平川。琴声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像一丝轻风,飘荡如纱。琴声越来越低,流泻一地,波光闪闪,宛如一地灿烂的春光。刚柔并济动人心魄的乐曲仿佛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在诉说自己艰辛苦难的生活历程,既有说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又怀有渴望幸福、走向光明的美好心愿。这无与伦比的优美旋律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而铭记在心。

    参加工作后进入剧场的机会相对多些,在“辽艺”、“大馆”、“中华剧场”、“艺术宫”、“八一俱乐部”、“辽宁大剧院”以及外地的剧场相继观看过一些歌剧、舞剧以及音乐会,欣赏过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经历过万人观看大牌“明星”走下舞台向观众煽情,粉丝歇斯底里不能自持的火爆演出场面,但这些都没有1964年在中华剧场第一次观看演出记忆的那么深刻,是否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初恋总是难忘的。

最近几年,沈阳音乐学院在临近毕业前两个月左右,应届毕业生中家长中有条件的都想为自己孩子举办一场个人毕业汇报演唱会,展示几年来学习的才艺。更重要的是为考研、就业、留学创造条件,是乎已成为一个“潜规则”。这样客观上就为免费欣赏音乐提供机会。几年来在观看众多毕业生演唱会中,多数毕业生是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整台演唱的十二、三首歌曲中只有一两首是能听懂的中国歌曲,其余的都是外国歌曲。虽然个别的外国歌曲曲调听多了还能熟悉些,但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到,犹如中央电视台举办青歌会的美声唱法比赛节目一样,真的有点“对牛弹琴”。我想,这样的毕业生可能在音乐学院学习基本的演唱技能,只有走上社会才能寻找适应人们需要的演出歌曲和演出方式。以前在大学不也是学习许多基础知识,但在社会实践能够用上的并不多。在大学学习只是得到一种基本的素质训练,人生的道路还要靠自己去开拓、去打拼。

如果是教师或者重大庆祝活动的演唱会,那就一票难求。2010531日晚上流行歌曲系两位教师联袂演出的“玉出经典中外音乐剧演唱会”十分火爆,座无虚席,音乐厅的门外站满没有门票的人。舞台布景、灯光、音响、烟火、服装、道具、歌伴舞、舞伴歌等等,都不亚于辽宁电视台播放的歌舞节目。由于是演唱不同历史时期中外音乐剧的精彩片段,人们还是能够通过歌声感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听声乐演唱培养音乐细胞,享受高雅氛围,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听钢琴、电子琴和民族乐器等器乐演奏也很有吸引力,门票也同样不好弄。在省内一流音乐厅欣赏高等院校师生的演唱及演奏,也是一个不错的业余生活内容。确实开眼界,长见识。欣赏箜篌演奏就印证这一点。

以前在音乐学院的校区路上,看到有的学生拉着类似拉杆箱的乐器去上课,当时很困惑,这是什么乐器?在音乐学院音乐厅的舞台上揭开了“庐山真面貌”,原来是箜篌。箜篌是大件弹拨乐器,有一人来高。演奏者坐在椅子上弹奏箜篌,将箜篌的共鸣箱竖立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的琴弦。箜篌音域宽广,和声色彩丰富,音色纤细柔美,表现力强,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浑厚深沉的低音犹如古琴在演奏,明亮清脆的高音好像古筝在歌唱,淙淙流水声又模拟竖琴的独特音响,这都体现东方一种特有的古代美。箜篌的演奏是乎有一种天然浪漫唯美的情调,听箜篌演奏的“高山流水”乐曲,渐渐进入“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桃花源仙境,时光仿佛在倒流,又回到古老年代……

从教科书的角度谈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音响为材料。欣赏者通过旋律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再度体验作者的审美体验,继而激起美感,得到熏陶和感染。”这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却是人们的一种心境。一首优秀的歌曲,具有永久的欣赏性,令人百听不厌。然而每听一遍,其音乐形象都有一定的变化,都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其中的道理就是音乐形象是由欣赏者的心灵自由构建。作者在创作时有他的心境,每一次欣赏时都有自己当时的心境,有时两者统一,有时就不那么合拍,此一时彼一时也。听“打靶归来”,有时想到的是高中时期在歪头山的军训情景;听“我们走在大路上”,有时想到的是高中时期在苏家屯红砖一厂的劳动场面;听“甜蜜蜜”,有时想到的是在沈阳迎宾馆多次召开的经贸洽谈会。赋予歌曲内涵是由欣赏者当时的心境所确定。如果能在一首乐曲中听懂作者所述说的一切,沉醉其中,经过舒张紧散的节奏和迂徐激烈的旋律感悟人生的悲愁欢悦,并获得涌遍全身心、无以替代的激情,那么,就找到作者的心境,也找到自己欣赏时的心境。

 玩乐器、唱唱歌、欣赏音乐比较容易做到,但要自己写词谱曲,并能被人们所认可,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平时诗词、乐理知识的储备,还要等待机遇。在200多位同学、朋友参加的沈阳二中合唱团8周年团庆会上,由克明同学指挥、卫国同学手风琴伴奏、“二中棋协”会员合唱的我作词谱曲的《棋协之歌》,展示了“二中棋协”的风采。能博得屡次荣获金奖的二中合唱团员的掌声,确实在关公面前耍了一把大刀,好在没有演砸。

人人都喜爱音乐,它是高级生命的反应,是人类情感生活的表现。可以从一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上,来聆听他的内在情感。就像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书籍,就可以了解他的爱好和兴趣一样。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不太爱过于复杂的人与事物,如同流行歌曲曲调简单、歌词浅显一样,愿意接受一目了然的东西,他们内在情感简单易懂,与他们交往轻松愉快。喜欢轻音乐的人的内心渴望安静,不喜欢别人来干扰他的生活与工作,不容忍外来的压力,无论其外表表现的如何“强悍”,言行举止多么中规中矩,但内心情感却是波涛汹涌,与他们交往温馨浪漫。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的思想相对深沉,偏爱于有深度的人与事,最怕与“ 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人来往,不仅做事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就连内在情感都非常理智内敛,视生命过程的严谨比什么都重要,与他们交往混熟比较难,若一旦“成交”,那就是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

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中没有任何闪失、不遭遇丝毫困厄?谁又能永远积极乐观、不因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深渊?解救的办法虽然很多,但音乐对此确有其独到的安抚作用。遇到解不开疙瘩的时候听一听音乐,让烦躁的情绪平静下来,让冲动的举动平息下来,受伤的心灵会慢慢愈合,理智会慢慢占据上风。待心平气和后,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涌现出来。音乐的本质就是灵魂和情感的默契。

音乐,我的好伙伴,我们将继续携手走下去。

2010-05-18

2015-11-10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