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中这四年-2-2

8、二中这四年-2-2
为了响应周总理徒步串联的号召,我和同班同学郑亚通、张乃久、石永哲、吴文利、李旭地、徐宝昌、韩日周、刘博光、曲曾莲共十名男女同学组成 “红鹰长征队”。1967年1月11日8点50分,揣着沈河区开的介绍信和发给每人21斤的全国粮票,背着行李、带上全国地图、油印机、两刀8开白纸、一把斧头,打着队旗,雄赳赳气昂昂地从二中校园出发,开始徒步长征到北京的历程。
出校门顺着文化路向西走,南五马路、重工街、北一马路、丁香屯,第一天走了50里,傍晚才到市郊的马三家子。晚饭后,感到油印机、白纸、斧头都没有用武之地,反倒成了累赘,决定由郑亚通第二天坐火车送回沈阳,之后他再坐火车到新民与我们汇合。12日早从马三家子火车站分手后沿着京沈铁路线前进,铁路路基两旁的小道上红旗飘扬,不足百米就有好几支红卫兵徒步长征的队伍,听到彼此嘹亮的歌声,不像是徒步长征,倒像是竞走比赛。有了追赶目标,也不感到疲劳、孤单,这一天行程80里来到新民县城。
新民县城的西南方向40里有个卢屯,几个月前曾在那里劳动了15天,与老乡的感情较好,于是绕道去看看老乡。正值冬闲时节,13日中午赶到卢屯时,老乡都在家“猫冬”,于是在小队部的大炕上与老乡聊起大串联的所见所闻。晚上在大队部吃顿别有风味的红卫兵长征 “接待饭”。15日早晨恋恋不舍离开卢屯淳朴的老乡,走了60里地到达绕阳河镇,又回到京沈铁路线上。
16日走66里到达大虎山镇,17日走84里到达沟帮子镇。越走越有劲,头脑也越来越发热。距离下一个目标——锦州市区还有122里的路,大家决定一天走到。18日起早赶路,午饭尽量快吃,道上少说话多走路。可惜时值“三九”、夜长日短,走了102里时,到达距锦州还有20里的双羊店镇时已是晚上8点钟,再往前走中间没有接待站,就得一直走到锦州,更何况体力不支,无奈之下只好在双羊店就宿。烧水烫脚挑血泡,这是长征以来遭遇的第一次重创。19日早上很晚才起来,懒洋洋出发了。20里路一会儿就走到了。19日至21日这三天在锦州休整。当时锦州也没有像样的大学,也没有特意去寻找,只是在市里逛逛,想看看辽沈战役的遗址,也没能遂愿。有了双羊店镇的教训,不敢贪快。计算一下,每天平均走80里路就可以保证春节前到达北京。但糟糕的情况是李旭地同学的胃病犯了,大家都劝她坐火车回沈阳,可她坚决不同意,没有办法,我们又一起同行。
22日走78里到塔山,23日走69里到兴城,24日走73里到东关站时李旭地的胃病更重了,吃不下饭,还呕吐,我们一起劝她回去吧!并责成徐宝昌护送她回沈阳。在大家一致恳求下,她也怕拖累集体,勉强同意了。25日走77里到前卫,26日走74里到山海关。我们一进接待站,啊!徐宝昌和李旭地两人在这里等待我们呢!原来他俩坐火车直接到达山海关,休息两天后,李旭地的身体有了很大好转,又可以同我们一起长征。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区,相距36里,登上万里长城,“看长城内外”;在秦皇岛遥望大海,寻找“打鱼船”。
休息三天后,我们用8天时间,走600里路,于2月6日下午2点胜利到达目的地——北京。在北京的日子里,东游西逛,无拘无束、全无“大串联”初期的谨慎与约束,环境改变了人,人变化得也真快!过完春节后,从接待站领到北京到沈阳11次列车的火车票,于1967年2月16日晚回到沈阳。


这次徒步长征途经两省、四市、十七个县,行程1499里。沈阳至锦500里,锦州至秦皇岛397里,秦皇岛至北京600里。最多的一天走了102里,最少一天仅走了20里。在这27天中,途中休整6天,平均每天走71.4里 。
2009年1月11日是徒步长征四十二周年纪念日。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血气方刚的小伙已成为头发灰白的老汉。对于徒步长征,历史已有定论,民间也有说法。回首徒步长征,如果一定要说有收获的话,那就是开阔眼界、磨练意志、强壮身体。
心中迷茫、学业荒废、派性猖獗、岁月蹉跎,是在二中“闹革命”这两年的真实写照。
200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