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与黄梅戏

(2012-03-13 22:19:59)
分类: 地方文化历史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境内西为崇山峻岭,中部丘陵婉延,东部湖泊连江,风景毓秀,地杰人灵。桐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朝起民歌《桐城歌》盛行于世,明清之际,文风愈加鼎盛,《桐城歌》被刊印成集,流传到长江中下游广为传唱,使得此一地域的文化具有一种整体风范,具有最大可能的相通与兼容。明代阮大铖是戏剧高手,擅长自编自导自演,作品主要有《燕子笺》、《春灯谜》传奇等。左光斗侄孙左潢的剧作《兰桂仙传奇》二十折,现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在“桐城派” 文风影响下,名家辈出,清代胡业宏的剧作《珊瑚鞭》二卷42出被《中国戏曲曲艺辞典》选介;京剧表演艺术家杨隆寿更是盛极一时,父杨福源曾为升平署戏师,一家四代均工武生,外孙梅兰芳为一代京剧大师。而《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六尺巷》、《游春》、《乌金记》等脍炙人口的戏曲故事就发生在桐城这块土地上。桐城丰厚的戏曲文化底蕴,为黄梅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清朝末年,地方戏兴起,当时一个叫彭小佬的瓦匠,广泛结交戏剧界朋友,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式组班演出,世称“彭小佬班”。彭小佬病逝后,其子彭正身继读坚持下去。父子掌班四十年,从“围子戏” 到“门板台”, 从“踩地盘” 到 “三打七唱”,为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琚光华创建“双喜班”,他邀请著名演员刘玉义等来研讨交流,移植京剧剧目,拓宽了黄梅戏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并请来琴师江云甫以胡琴托唱腔,首开黄梅戏乐器伴奏之先河;利用彩带和长水袖等手法,增强了演出效果;减少后台帮腔,突出演员个人演唱风格等,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该班于民国二十二年登上省城安庆“新舞台”,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首闯上海滩,这些演出都获得了成功,为黄梅戏的舞台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也使黄梅戏从农村走到城市。建国后,桐城县黄梅剧团不少演员都出自该班,严凤英也曾参加该班演出。

 

    严凤英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从小性格活泼开郎,音色超群,被练潭黄梅戏艺人严云高破格收为女徒,后随戏班在沿江各地演出,历尽磨难。解放后回到安庆“群乐” 等剧场演出,一九五三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唱腔悠扬甜润,舞台形象光彩照人,所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电影享誉海内外。黄梅戏造就了严凤英,严凤英唱红了黄梅戏,将黄梅戏艺术推向了巅峰。

 

    现代桐城,城区沿河已建成严凤英主题公园。严凤英、琚光华、严云高、彭小佬、江云甫等桐城的黄梅戏先驱人物塑象安放在龙眠河西岸边,静静地叙说着往日的辉煌。而廊桥两边,从早到晚琴笛悠扬,每天数以百计的黄梅戏爱好者在这里吟唱。华灯初上,东作门成了戏迷的乐园,“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除农村外,城区现有十来个黄梅戏迷俱乐部正在争奇斗艳,每逄节假日犹如打擂台一般。比较有实力的有群艺剧社、沿河社区戏迷俱乐部、滨河新区戏迷俱乐部、添点乐戏迷俱乐部、俏夕阳剧社、夕阳红俱乐部、廊桥西戏迷俱乐部、文化馆戏迷教室,他们一般都有十个小时的节目,廊桥西戏迷俱乐部巳公演了名剧《女驸马》,群艺剧社正在排《荞麦记》。最近,市文化馆开办戏迷培训班,提高戏迷们的艺术修养,同时又在组织他们下基层去学校演出,激发青少年对黄梅戏的兴趣,培养小戏迷。

    黄梅戏巳深深扎根在桐城的土壤里,扎根在桐城人民的心中,今天的桐城人谁不会哼几段黄梅戏。黄梅戏象从龙眠山飘出的山野情韵顺着龙眠河悠悠的永远飘荡在桐城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兰花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