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孝子祠就靠它养活

2022-11-24 17:27:41
标签: 收藏 无锡华孝子祠 乾隆六十年 执业田单 华氏义庄

    说起无锡惠山古镇的祠堂群,那是天下独一份,现如今赫赫有名了。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当数二泉旁的华孝子祠。我一直有个疑问,像这样的祠堂,在它成为文物受到保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是靠什么存活下来的呢?

    既然它是祭祀华氏祖上大孝子华宝的,想来应该是历代华氏子孙负责供养的。事实也是如此,祠堂一旦建成,就成了整个华氏家族的共同财产,每个后代都有义务出钱出力进行日常维护。解放前,惠山古镇的每座祠堂都是由祠丁世代看护的,这些开支都是各个家族负担的。家族中做官的,有钱的,自然出钱就多,话语权也大。但富不过三代,就是今天的联合国也有老赖不出会费的,靠收份子钱也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这些祠堂,尤其是华孝子祠,究竟靠什么在历史的长河里养活自己呢?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乾隆六十年,金匮县发给华孝子祠的两张“执业田单”上吧。一张贰亩四分九厘七毛,一张贰亩七分四厘一毛,加一块五亩多地。这华孝子祠没这么大地方,也不可能分成两块地拿“土地证”,况且这还是金匮县发的“飞地”土地证。那这两块地究竟在哪呢?它和华孝子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们不止一次说起过“华太师”的故事,尤其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那是家喻户晓的。这华太师名叫华察,是明代东亭人,因为做过翰林院侍读学士,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所以被民间称为“华太师”。除了“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千日造龙庭·,一夜改东亭”的传说,也发生在他身上。

    传说华察辞官归家回到隆亭(即现在的东亭)后,一些他得罪过的人群起大肆造谣,假借华察建造宅第之机和隆亭地名的谐音,说他私造“龙廷”,图谋不轨。事情搞大了,这谣言一直传到了京城,皇帝也知道了,命饮差去实地调査。好在华察人缘不错,朝中好友赶在钦差之前,悄悄给华察通风报了信。

     华察也吓坏了,那是急中生智灵光一现啊,赶紧把隆亭改为了“东亭”。每天早晨,叫人给进城的农民发一小段布,可以去换粮食或棉花,叮嘱他们,凡有人问到隆亭的,一律回答无锡只有东亭,没有什么隆亭的。最终算是躲过了一场灾难,这就是“千日造龙亭,一夜改东亭”传说的由来。

    要说这华太师所在的华氏家族,一直是无锡的名门望族,尤其是明清两代堪称无锡第一望族。在华察前后,这一门里出了好几个大地主,他们和华太师一样,热心公益事业,捐钱整修华孝子祠,还捐田给祠堂,创立义庄。

    这些捐给祠堂的田,就是俗称的“祠堂田”,地里的收入只能用于祠堂的日常开支和维修。这些田也是受到朝廷保护的,可以免徭役,并且发给“土地证”,禁止买卖过户。

 

 

 

     明代华孝子祠的这些“土地证”没有实物留存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两张乾隆六十年的“执业田单”。上面有乾隆六十年红印的“呈县免徭,永不放粮过户”;以及道光十九年红印的“给帖免徭,永远不准放粮过户”,说明到了清朝,官府依旧是鼓励民间这种捐田给祠堂,设立义庄的行为的。

    至于这两张华孝子祠的祠堂田“土地证”,为何是金匮县颁发的,因为华氏家族有一支早已搬到今天的荡口一带居住了,而且族中人才辈出,在当地拥有的大片良田。整个清朝,这一支华氏后裔,延续了祖上创办义庄的善举,把整个华氏义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两张“土地证”上的良田,正是这一时期荡口华氏办义庄,捐“祠堂田”的实证。

    自古以来,民间财富最稳妥的蓄水池就是土地,拥有了良田的华孝子祠,在明清两代应该活得挺慈润的吧。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