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苏州北边不是长江,而是海湾。6000~7000年前,长江河口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海湾口的宽度曾经有180公里。近2000多年来,河口南岸边滩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北岸有沙岛相继并岸。在晋朝长江河口延伸到江阴附近,唐宋以后才形成现在的长江河口。远古苏州人看长江,就像宁波人看钱塘江。大江在西!
商周时期,扬州一带南滨江、东临海,犹如江北岸大陆延伸出的一个半岛,史称为扬泰古砂咀。大约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起,长江入海口大大小小的古沙洲群陆续出水并逐渐涨接成一片卵形沙洲,这就是古扶海洲,意为从海中浮出的沙洲,后雅称为扶海洲。在现代地理学上,扶海洲又称为如东古沙洲。清《扬州府志》记载:“秦汉时,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后汉忆.郡国志》里也有扶海洲的记载。古代苏州人习惯以长江西岸北方的土地为中原,将北边、东边的水面都视为大海。如同现在宁波人看杭州湾一样。
太湖因长江冲积淤塞、海潮冲积生成贝丘堤,由海湾演变为泻湖(古太湖),范围扩大至今苏锡常城区。距今五六千年前后,苏州大部分地区仍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苏州城区属于古太湖东片范围内。这段时期也有比较固定的高地,苏州西部山地及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奉贤,直至金山一线,在长期波浪作用下,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是长江河口地势相对较高地区。

古长江还有条支流叫中江!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地名之一,最早出现在《禹贡·导江》:“东为中江人海”。古代长江到了安徽芜湖,一分为二,一条北江,即如今的长江;还有一条南江,也叫中江(即濑水),从芜湖当涂附近经溧阳分水岭低口到宜兴入太湖。《汉书·地理志》丹阳郡芜湖县:“中江在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又《水经·禹贡山川泽地所在》: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红色圈为长江下游南江、中江、北江的记载。
春秋以前的中江,实际上只是古代长江汛期的泄洪通道,汛期过后水位下降,中江分水岭段(高淳东坝一带)就断流。远古时期中江河床较低,长江上游的大水也经过中江入海。后来水流小了,流速慢了,中江渐渐淤塞,河床不断抬高,最后中江消失了,高淳地区形成了古丹阳湖大泽,到近代,古丹阳湖演化成三湖。太湖东岸也被包围,形成冲击平原......

古长江泥沙淤积、海浪顶托下形成的天然堤坝围海成湖,现存太湖外形由距今4200年良渚后期水位上升而定型。而长江、濑水、望虞河、东江、吴淞江、娄江等都是褶皱形成的河流,千百万年的淤塞造成了现今地形。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地质地貌,风景秀丽的苏州屹立于下扬子准地台的东部。如今苏州地表的自然形态,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化的产物,位处太湖平坦水网化平原上。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微向东倾,习惯上称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为较老的湖积平原。 3千年前,泰伯来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古太湖的“三江堰塞(成湖)说”,指被三条江河淤积阻塞形成太湖。“三江”是《禹贡》中“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所言的三江,概指前太湖地区的三条入江汇海的江河,它们是东江、娄江、吴淞江。吴王阖闾为图霸业,便利军运,在远古长江遗址上,开凿从苏州往西、经太湖、直达芜湖出江的水上通道。后世为纪念伍子胥的功绩,遂名之曰“胥溪”。

在遥远的古史中,禹继承父亲鲧的事业,在治水中变壅塞为疏导,太湖流域始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局面。由于大禹的疏治,太湖流域泄水得以顺畅。北支娄江即今浏河,自苏州娄门经昆山、太仓到浏河口入海;中支松江即今吴淞江,近代下游又称苏州河,从苏州吴江松陵镇东进入上海后入海;至于南支东江,早已淤塞,究在何处,成为千年来注疏家争论所在。其中,吴淞江为旧时最主要的太湖泄流通道,也被史学家称为长江南江。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入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吴淞江在北宋时出口尚宽达10公里。 上世纪,已探测到太湖湖底的古江河沟谷,且多是自西向东延伸的。东太湖北部湖底河道,西自小梅口方向经西太湖而来,向东接吴淞江太湖口相通。证明吴淞江确实是条历史大江河,或许太湖尚未形成时,吴淞江已经存在了。当主干流的长江(北江)出海口还在镇江时,中江的出海口在太湖,吴淞江的出海口已经到了上海青龙镇。按长江流域长度计算,古代的吴淞江(南江)才是长江最远的出海口。中江、南江都是流着长江水,算不算长江呢?苏州曾经被中江、南江的长江水,拦在了江北!
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代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主要指今安徽铜陵以东一带,也可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唐朝有个江南道。江南道又分为江东、江西两个道。江西作为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江东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了。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古有中原进入南方吴地的主要渡口,江之东地区称为“江东”。 江东素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晋、南朝之时,称江东为“江左”。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在苏州起兵,古代苏州曾经是江东!

著名苏州藉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便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史论,说的是中国古史,越早期越简略,越往后越繁杂,是后世文人一层层累积、演义而成。
本文不想“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无论苏州曾经地处是江南、江东还是江北,都是长江孕育出来的土地。苏州在长江的哪边?苏州在长江母亲的怀抱里,苏州是长江水孕育而成的古城!
最早的苏州人都是外地人,最早的苏州也不是绝对的江南。 大自然造就了苏州。要想留住优秀的苏州人,要想留住美丽的江南?只有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继续保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地缘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