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苏州三乐湾

标签:
图片阊门外史话石路商贸扩建三乐湾拆迁历史 |
分类: 说古道今 |







三乐湾一带,是明清苏州商业的繁华区,历史记载有多座会馆公所。梨园公所在三乐湾16号。又名梨园祖师庙、老郎庙。苏州京班艺人行会。清同治年间南派京剧演员郑长泰倡建,供奉唐明皇。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当时京剧艺人演戏之前,特别是演关公戏,要拜祖师爷。该庙占地300多平方米,共有3进。门额“梨园小筑”尚存。石碑等由博物馆收藏。潮州会馆又称潮州天后行宫,清初广东潮州旅苏商人集资创建,初在北濠弄,康熙四十九年(1710)迁至上塘街义慈巷15号现址。汀州会馆上塘街285号,
义慈巷社稷坛又称社坛庙,原是祭拜天地、五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处。民国二十九年做过孤儿教养院。解放后为小学校舍。义慈巷23号旧址是朝真观。宋景定中道士沈道祥建,元代毁。明代屡有重修扩建,曾有殿宇5048间,清代毁而又建。上世纪改为民居,“敕赐朝真观”砖额尚存。其它宗教场所还有:元至元年(1341)在丁家巷建有圆照庵;明万历(1573—1620)在社稷坛北建闻思庵;清嘉庆(1795—1820)在上义街建宝莲讲寺,僧松涛创建,原称宝莲庵。太平天国后,僧能诠于宝莲庵故址掘得石韫玉题千手观音像石刻等碑刻甚多,困而重建。清末,成近部近郊巨刹,后为小学校。夾剪弄东口建有火神庙后为松子加工厂。
紫芝园——项家花园在阊门外上津桥石磐巷。明嘉靖年间长洲徐默川创建,文徵明为布画,仇英为藻饰,一泉一石,一榱一题,无不秀绝精丽;雕墙绣户,文石青铺,金丝缕翠,穷极工巧,较诸江左名园,未知谁胜。据王稚登园记载,此园负阳面阴,甲第连云,右为长廊,数百步而至园。园南向,前临大池。跨以修梁曰“紫芝”,梁成而朱草生,园亦因此而得名。崇祯年间(1628—1644),徐景文兄弟构大讼,将园卖给吴县进士项煜,世人乃改称为“项家花园”,园中藏古玩名画。后因项煜投奔李自成,园被火烧,靡有孑遗。
三乐湾地区古代多有园林寺庙,也有古树,如市五中、
三乐湾在苏州阊门外,时遭兵燹。民居少有豪门大宅,宗教寺庙会馆公所等公益场所,毁圮殆尽后常转成学校。该地区的校舍密度比例较高。早在1688年,袁德罄在阊门外上塘街(广济桥南),创建芥隐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书院积习过深,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为由,苏州改称学堂或公学。于是在阊门外义慈巷建义慈社学,社学至清代皆废,代之而起的是义学和私塾。幼儿园发端于民国元年(1912),解放后,三乐湾小学、阊西小学(萃英附小)、丁家巷小学均设置幼儿园。三乐湾地区较大的小学有苏州市商业职工子弟小学,
清咸丰十年遭兵燹后,三乐湾重建出现西洋建筑。有些就是西洋医院。苏州妇孺医院在阊门外上津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办。苏民医院

2009年,工作人员在三乐湾地段的拆迁现场发现了"苏州洋务局界",这块碑石被发现时,字迹尚清晰,保留完整,且已做了夹剪弄内一口古井的条石很久。洋务局是清政府在苏州设立的行政机构,具体功能是对苏州地界的对外贸易及租界进行管理。比较明确的是洋务局设在了石路,具体哪个地方已不可考,不过考虑到这块界碑为花岗岩质地,搬运挪移并不便捷,所以猜测,洋务局原址应该就在界碑被发现地三乐湾附近。


三乐湾人物:朱锡梁(1873—1932)
三乐湾人物:丁
高墩是兵燹毁屋后清除废砖石所堆成,一般高7—10公尺,状似土丘。高墩使三乐湾地区的道路,绕土墩重新布局。上图标示有多处,直至20世纪末,尚留有金阊医院北边的双井高墩。三乐湾地区,手工业者个体劳动者居多,人口相对较密。新马路、醒狮路、交通路等带“路”的地名,都是清末民初新建的街道。外乡逃难过来打工的,临时找荒地搭棚居住,双井高墩上、建设里、桂花弄、大兴里等,应该都是清咸丰十年形成的废墟空地。金门路与枫桥路口,甚至还有几块桑田,一派田园风光。
改革开放后,地段房产所曾经开发交通路等多层住宅楼,形不成小区规模。本世纪石路商贸的大手笔,终于要将三乐湾彻底改变!拆迁现场看起来又像是废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谈到了废墟,他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了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建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建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近代历史,三乐湾地区曾成为中日两国的热点,差点成为苏州火车站;三乐湾地区的地方行政管辖,也多次在吴县与苏州之间争夺。请参阅《旧闻轶事*苏州三乐湾》。